读书人

循序渐进学写“人”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6-02 10:38:49 作者: rapoo


循序渐进学写“人”

——小学高年级写“人”系列作文指导有感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一方面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习作毫无兴趣可言;另一方面,迫于“考试”的压力,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言不由衷,敷衍凑数。摆脱这一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可是,当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上时,真正结合教材使广大教师有本可依的范例却并不多见。仔细探究,不难发现:

1、打擦边球,作文外围扎营寨。

纵观那些见诸于报端的作文类指导,往往在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奠定文学基础上下功夫,例如:如何取一个作文的好题目;如何多读书、多背诵、多摘录;如何坚持写日记……然而,作文指导课究竟该怎样上?学生不明白,教师也不得法。

2、避开雷区,另辟新径搞训练。

关于作文教学,报刊上的课堂实录也好,摸索的经验做法也好,往往是避开教材中每单元的习作要求,另辟新径,选择一个与教材沾边,但又联系不大的内容,另开炉灶,所取得的效果虽然可圈可点。然而,当我们在教学单元习作训练时,想借鉴却又不得要领,剩下的只有望文兴叹的份了。

仔细剖析大家们的作文课堂,打擦边球也好,避开雷区也好,他们仅仅关注的是一个题目,一节课,看似指导到位,学生也颇有收获,看起来很是热闹,但深究后却不难发现,孩子们很难通过这一节课的训练悟出一些规律性的写作技巧,不能融会贯通,更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为什么这些所谓的作文大家们会在公开课上远离单元作文训练呢?因为单元作文训练的设置往往比较理性化,上起公开课来看点少、很难出彩。但恰恰是这些中规中矩的单元作文训练能让孩子们循循渐进地体悟到写作的技巧。

于是便出现了即便有的作文话题从三年级就开始有了,到了小学毕业却依然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掌握这类作文的写作技巧,这正是单元系列化作文训练指导存在严重不及的原因所在。

如何突破单元作文训练这一盲点,下面我就如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写“人”为例,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在小学阶段,写人记事的作文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是大家所公认的。纵观教材我们会发现写人训练虽然是同一话题,但不同的年级要求却不尽不同。

三年级上册关于写人记事作文的训练要求是: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

四年级要求: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他)她的精神风貌或优秀品质。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把事情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五年级要求:从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以及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医生护士、公交司机……中选择一个人物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从三个年级的写人作文要求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提升的过程。这类题材可以说是一个写了千百遍的老题材,如果没有老师精心的指导,我们会发现学生即使到了五年级,写出的作文依然是选材无新意,表达无真情,描写无细节。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循序渐进地训练。

1、例文引路 感悟写法

首先,我号召同学们从作文书、网站、学习报等各种途径搜集写人的优秀作文,先把作文读熟,再把自己认为作者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每个人至少积累一个这样的优秀片段。然后我们专门利用两节作文课的时间对这些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在赏析中孩子们渐渐领悟到了写好一个人物的诀窍。

1)千人不可一面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可有的同学一写就是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为写外貌而写外貌,毫无特色,只知道背一些现成话,而不去抓住特性细心观察、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出来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达不到应有的训练目的。通过赏析学生发现,写人外貌时,必须围绕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爱惜笔墨,善于取舍,与作文表达主题无关的,要狠心取舍,抓住最显著的特征恰当描写,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言行之中显个性

人的个性往往体现在他的言谈话语之中。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往往关注不到这些细节,笔下的人物没有鲜活的语言,没有灵动的内心活动,没有传神的动作,读其作文,如同一张幻灯片摆在面前,语言呆板,更别说什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了。

结合例文优秀片段,学生体会到:写人首先要重视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只有注意到人物的时代特点,年龄特点,职业特点,以及说话的场合,选择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除语言外,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动词,使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展示在笔下,人物形象才能活灵活现。

3)选取典型见精神

一个人身上往往拥有不同方面的品质特点,他既可以助人为乐,也可以忘我工作,还可以多才多艺。写一个人物不可能把他所有的品质特点一一罗列,要想突出人物特点,凸显作文主题,就要选取最典型的题材。这里的典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选取人物典型的特点。二是指能反映典型特点的典型事例。

达成这些共识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写成篇的文章,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练笔,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2、实地练笔 初试牛刀

1、激发兴趣写同学

对于学生来说,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了。学生对彼此的特长、个性,以及外貌特点都十分了解,但为了让孩子们抓住同学的特点,我首先给他们足足两天的观察、思考的准备时间,并指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的外貌、言谈举止、所作所为,记下他们有代表性的言行。

为了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之前我就告诉学生们,这次的作文与以往不同,我们要在班里举行“猜猜他是谁”的作文评赏活动课。我要把大家的作文一篇篇地读给大家听,请同学们做评委,若你写的这位同学被大家猜到了,作文就过关;猜不出来的话,就要重新写了。下课后就围到我身边告诉我他要写谁谁谁,每到这时我就说你先别急着告诉我,通过你写的作文让我猜出来那才叫好。毕竟是孩子啊,听了我的这番鼓动,同学们个个劲头十足,一个个彰显个性的同学形象在孩子们笔下诞生了。

淘气大王谷铮:

“你、你、你……!”李梦圆气得直喘粗气。起因还得我从头说起。

李梦圆和几个同学要从教室出去休息,只见谷铮堵在门口和几个男生打打闹闹。“让我过去。”李梦圆扬手一摆,另一只手拉着谷铮的衣角向外拽。谷铮见了,便往后一退,手往前一伸,嬉皮笑脸地说:“大妈请过!”“什么?你叫我什么?”李梦圆用食指指着谷铮的鼻子:“你再说一遍!”“那就大妹子,我看你也没那么老,刚才纯属口误,请大妹子原谅!”谷铮低着头,深深鞠了一个道歉躬。李梦圆气还不下,脚一跺,眼一瞪。谷铮见势不妙,一溜烟跑了。

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笔下的同学被大家一个个猜出后,那份兴奋与喜悦真是溢于言表,对写好人物有了自信,产生了兴趣,真切的感受到了写人作文并不难写。

趁着学生有了局部练习成功的喜悦与激情,我马上转入写人的成篇训练。

2、趁热打铁写家人

家人的个性,家人的品质,孩子们也是最了解不过了,正如上文提到的不及,孩子们往往选材不新颖。于是,这一环节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写典型材料上。第一步还是引导他们观察积累素材。在课堂上让孩子们交流,通过引导教给孩子们选取典型事例,果然取得了很大成功。

董浩然:爱花钱的妈妈(片段)

“嗨,儿子!准备去逛街,你去不去?”妈妈的花钱瘾又一次上来了。

要知道她逛一次街要花三四个小时,并且大包小包,就是十八罗汉来了也要望洋兴叹。我回到:“不——去!”

妈妈爱花钱这个习惯不知有多少年的历史。但我有生以来从没见过她一星期不大手大脚地花一次。不信,你瞧!

那天下午,妈妈说要去买嗓子药。但半小时过去了,妈妈还没回来。一小时、二小时……六点半,妈妈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电动车筐里放着一桶油,车把上挂着装蔬菜、水果、小食品和日用品的袋子,车后座上卡着一个盆子,盆子里放着两双拖鞋还有牙膏香皂。这还不算,她又打开后备箱,提出一兜调料。

妈妈笑着对我说:“百姓量贩今天搞活动,这些东西才一百多,够咱们用几天了。”

妈妈不仅这样爱买这么多东西,她还创造了我们家单星期花钱的记录呢:

星期一:妈妈买了一件白袄,回到家净给我和爸爸显摆。

星期二:妈妈又买了一件紫色的袄,刚回到家,就穿上说要去街上秀秀。

星期三:妈妈又买了一双高跟鞋,说是要和上衣搭配,并且还说需要一条新裤子,还在家里练起了模特步。

星期四:又到波头集买了好多水果。

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妈妈在这个星期内花的钱估计把一个月的工资给花光了。

……

三、水到渠成 创造升华

在写亲近、熟悉的人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人记事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能写好这一面之缘的人,这可以说是写人作文的最高阶段了。但茫茫人海,和我们一面之缘的人数不胜数,要写好一面之缘的人,关键是选好典型人物。

首先我让孩子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陌生人,畅谈他是谁,他的哪些行为为什么会让你历久不忘。由于很多孩子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在他们的记忆中没有留下触动他们心灵的陌生人。于是我又给他们留下两周的观察时间,并引导他们及时记录,并在课堂反馈、交流、指导、互相启发,逐渐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典型人物。

李申昊写的他在快餐店里看到的一家三口吃鸡腿的片段:

“咔——”门又被推响,走进来一家三口——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三人衣着简朴,衣服的样式早已过时。他们皮肤略黑,脸上还带着点灰色儿——显然是外地打工者。妈妈留着长头发,只用橡皮筋简单地在脑后扎着。父子俩的头发干而凌乱,像两蓬秋日的干草。他们用紧张而又迟疑的目光四处张望,随即来到一张有两个空座位的桌子前,低着头,似在轻声询问。那桌的两个年轻阔小姐冷冷地说:“有人了。”夫妻俩又开始用目光巡视,再一次询问,再一次遭到拒绝……最后,三个人只好走到柱子旁边。妈妈拉着小男孩的手,靠在柱子上,爸爸却离开了。

一会儿,爸爸手上端着一个托盘回来了。托盘里的东西并不丰富,甚至相当寒碜:一张纸巾,一个盒子——盒子里只有一个香味诱人的炸鸡腿。妈妈小心翼翼地拿起纸巾在鸡腿根部绕了几圈,又慢慢拿到嘴边,轻轻地吹了几下,才把冒着热气的鸡腿递给了那个小男孩。小男孩看一眼妈妈,接过鸡腿,狼吞虎咽地啃了两口,突然他停住了,把鸡腿送到妈妈嘴边,两只小眼睛不停的眨着,好像在说:“妈妈,您吃一口吧!”妈妈轻轻地摇了一下头。小男孩把手缩回去,又把鸡腿送到了爸爸的嘴边,爸爸微微地笑了笑,也轻轻地推开了他的手。小男孩看了看爸爸妈妈,又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在爸爸妈妈的目光下,一只鸡腿很快被啃完了。小男孩啃得那么干净,似乎想把骨头也吞下,他舔了几下,才意犹未尽地把光溜溜的鸡骨头放进盒子。妈妈抽出纸巾,帮小男孩擦了擦嘴,爸爸走到服务台前把托盘递给了服务员。一家三口手牵手,轻轻推开门,消失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孩子们掌握得对写人这类作文的技巧已日趋成熟。写人如此,写事、写景、状物等等作文,如果也能这样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一步一个台阶的训练,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一定能走出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