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读了一本教育方面的名著《给教师的建议》。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读后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观点:为什么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生、考不及格的学生,到了二、三年级甚至还会出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教师都放弃不管的学生呢?那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像伸出的5个手指一样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对教材理解、掌握得快,并能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有的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就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而现在的课堂基本是一步走,大家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所以常常出现有些优秀的学生因“吃”不饱无事可做;而那些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完成得较为吃力,不是一脸苦相就是愁眉不展,老师还会因为他的表现不佳生气甚至有点嫌弃,这违背了适度教育的初衷,怎么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学习呢?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清楚地把握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使学生的智力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尽量做到:让一般的学生能解决有关基础知识的问题,让优秀的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教育学生、要求学生方面要讲求适度,不能搞一刀切。尽管我们平时都深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基础,但离“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我们也要安慰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家长,告诉他们慢慢来,慢慢来,孩子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高要求的,也许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的。我相信:有了这样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