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李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语文作业是预习“识字六”,吃过饭,默默就坐在学习桌前,郑重开始了她的预习。我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她的一招一式。下面是我记录的她的预习步骤,整理下来,以做孩子日后预习的参考。
【预习过程记录】
1、认识生字
因为是新课文,默默第一遍读的时候遇到了几个拦路虎,像“漠”“忱”“炭”等。她张口就问我:“妈妈,这个字读什么?”我正要告诉她,忽然想起了上次班会时李老师强调,孩子读新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不要直接告诉她,要孩子查字典。所以我赶紧调整思路:“反正你已经会查字典的方法了,你就自己查一下吧,这是李老师要求的。”
一说是老师的话,默默如同领了圣旨一般,赶紧拿出来字典,认认真真地查了起来。因为她已经熟练掌握了部首查字法,所以经过几分钟的工作,她就兴冲冲地给我报告战果:“妈妈,这个字(指着‘漠’)念mo,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沙漠,一个是冷淡的,不经心的;这个字(忱)念chen,意思是真诚的心;这个字念tan,有三个意思,一是木炭的统称,一是像炭的东西,一是煤。”
默默一口气说完了三个字的读音和意思,我趁机要求她把三个字的音注在了生字上。
2、大声朗读
解决了生字的问题,就为后面读课文扫清了障碍。我要求默默大声地朗读课文。我静静地听着孩子稚嫩但清晰的朗读声,像听一曲世界上最美丽的乐曲。
3、生字组词
每篇课文的后面都列有生字条。李老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在认识这些生字的基础上,每个字口头组两个词。默默说:“妈妈,我可以不可以每个字先组一个,回来再组另一个?”我又想一口答应,但转念一想,不行,万一她把词语组重复了怎么办?还是按部就班一个组完再说另一个比较好。默默还算虚心,按照妈妈的要求组了起来。但是她组的第一个词语往往都是课文中现成的,比如“漠”,她就先组“冷漠”,再想一个“沙漠”。我觉得她坐享其成的做法实际是偷懒,于是要求她不能用书上的原词。但是问题又出来了,由于她词语量的限制,个别词语她根本就想不起来两个和课文不重复的。最后,看她为难的样子,我不得不再次调整思路,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其他的词语,就用书中的。这样她才算完成了组词的任务。下面是她组的词语:
需(必需)(需要)恨(恼恨)(恨你)漠(沙漠)(冷漠)
忱(热忱)(谢忱)炭(送炭)(火炭)贫(贫穷)(贫苦)
富(富人)(富翁)饥(饥饿)(饥寒)索(探索)(索取)
奉(奉献)(奉送)永(永远)(永恒)
【妈妈的反思】
1、不要越俎代庖
以前默默在家预习,有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问我的时候,我就会马上告诉她。但是听了李老师在家长会上的要求后,我意识到了以前的做法有点不科学。而且实践证明,孩子自己动手去查字典,好处多多,不但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孩子充满了自我探索的自豪感,而这无形中提高了孩子学习的兴趣,真是一举数得,我们做家长的何乐而不为?其实,放开手,孩子会做得很好,家长不要老想着替孩子解决问题,越俎代庖,只能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这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一点。
2、做孩子朗读的听众
这也是李老师在家长会上强调的一点,孩子预习课文,因为受识字量的限制,刚开始读得肯定不会很顺畅,家长不要指手画脚,给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朗读建议。以前我也犯过这样的毛病,要孩子读顺畅,读得有感情等等,提出一连串的要求,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小学生的课文一般短小精悍,语言优美,音节和谐,特别适合孩子大声朗读。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静静地听孩子读书,读的遍多了,孩子自然会熟练的。而且耐心地听孩子朗读,你专注的表情本身就是孩子最高的奖赏,它会转化为孩子读书的不竭动力。做一个孩子朗读时的忠实的听众,此时无声胜有声。
3、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说到底,孩子毕竟还是一个小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有限,如果家长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会让孩子很为难的。比如今天的组词,其实默默不具备组两个词但是和书中不重复的能力,事实证明,我的要求过高了,像“忱”字,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是“热忱”,如果按照我的要求,不和课文重复,后来我发现,别说默默,就是我自己也不能一下想起来另外的词语来,最后借助词典的帮助才发现了一个“谢忱(感谢的情意)”,连大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却抛给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呀。所以,后来我就只让默默组了一个书中的“热忱”,把另外的放弃了。 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一味地提出过高的要求,揠苗助长,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孩子的预习是一门大学问,孩子预习的过程,也是家长指导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愿和大家交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