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之六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似乎存在这样一种认识:阅读,仅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关,仅是语文老师应该关心的问题。其他学科和阅读没有多大关系,教师抠好教科书就好了。那么,这种认识科学吗?
让我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中寻找答案吧!
“一百条建议”中的第24条-----《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一文中这样告诉我们:
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关系的问题。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请你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把你的学生卷进。
除了平常的教学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之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这里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
学生在物质基础之外,应该时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与优秀书籍的对话。这些优秀书籍不只限于我们狭隘认识中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文学类,更包括科学和人文类书籍。学生在学过一条数学定理之后,不妨读一读这条定理的发明者的故事。在认识了一种植物之后,不妨去图书馆中找一找这种植物的起源的书籍。每学过一点新知识,便及时打开一扇知识和优秀书籍联系的窗口。通过阅读,既巩固了知识,又丰富了自己。此时,阅读,也成了学生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手段。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没有通宵达旦的读过一两百本书,那么他们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
认识到学生的智力生活即阅读在学生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每一个科目的每一名老师,都应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推广人。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教师是否能达到一个优秀的阅读指导者的标准呢?这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取决于教师自己是否能够进行丰富的智力生活,即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都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一个不愿意阅读,不愿意思想的教师,教不出有思想的学生。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让书籍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通过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书籍,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时,让自己思维的火花燃烧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站在讲台上的自己,每句话都闪耀着思维的火花,都饱含着思想的魅力。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带领学生逐渐步入阅读的殿堂,渐入阅读的佳境。
阅读,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重要手段,应该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我们教什么课,做什么工作,只要在学校里,只要孩子叫我们一声老师,我们就应该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为了孩子在我们的学校能爱上阅读,能过上丰富的智力生活,让我们都努力来做一个优秀的阅读推广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