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见
(山庄征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貌似看见,其实没真正在意,或者看得不清、不透。要不,就不会有“视而不见”这个词汇了。就说上周六,外婆蒸了一锅包子。哇,爽口,既不像鲜肉包那么肥腻,也不像豆腐包那么松软,嚼起来有滋有味。我一连吃了三个,就是看不出包的啥馅。听外婆一说才知道,是一种名叫马齿苋的野菜,外加金针、木耳、粉条、肉末。马齿苋长啥样?外婆见我好奇,答应带我再去挖点儿。
第二天上午,我们开车直奔郑东新区。绕了几圈,找到一个尚未竣工的学校,空地上长满杂草。外婆说,这里兴许有。于是乎,我们拿着铲子袋子,下车搜寻。
走了一阵,来到方形教学楼的大天井院。咦,好大一片绿,还有野花点缀其间。“看,这就是马齿苋。”外婆一边喊,一边指了指匍匐在地面的一株植物。我赶紧看过去,仔细地看过去。只见叶子很小,也很肥硕,形状应该很像马的牙齿。与别的绿相比,显得十分谦卑,就那么平平贴着地,默默向四周伸展枝叶。
“嗤——”外婆麻利地铲断这株马齿苋,把根留在土里,说再下一场雨,又会抽出新枝,又是绿莹莹一片。
我立马跳进草窝,仔细搜索。耶,这儿的马齿苋可真不少,不大一会儿,我也收获了一大把。手里拿不下,便往外公提着的袋子里塞。外公端详片刻,挑出几株扔到一旁。见我疑惑不解,弯腰捡起一株,“你看,这茎是青色的,往上长,马齿苋的茎是紫色的,横向长,叶子差不多,可不是一码事。”
我拿过两株草草比对,果然非同类。“这是什么?”我问。外公说:“猫儿眼,学名泽漆,有毒。”我的天,这自然界的学问真深。就像采着毒蘑菇,倘若挖些猫儿眼回去,再倘若吃了,岂不坏菜?
后面的情况不用多说,总之,满载而归。回到家,我又琢磨起“看见”这个词来。“看”无非视野所及,“见”则有层次之分。要想真正“看”而有“见”、“见”而有“识”,不仅眼要贴近,心也要贴近,必须仔细观察,而且在比对中观察,才能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模糊,甚至混淆,就如我一度将猫儿眼当成了马齿苋。
正想着,外婆端着一盆开水锅里淖好的马齿苋,要去院子里晒。哦,用不了两天,我又能吃上美味可口的马齿苋包子了。
(马齿苋,又称“长寿菜”,《本草纲目》有记载。欲知详情,网上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