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允许孩子“不听话”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7-14 10:38:29 作者: rapoo

小强是邻居家一男孩,9岁,上三年级,经常喜欢搞个恶作剧。四邻八舍都嫌他太调皮,盯紧自己的孩子不让跟他一起玩。他的父母更是感到头疼,逢人便抱怨:“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乖巧,我家孩子怎么这么淘气,整日不会安静,不是爬高上低,就是瞎胡折腾,将来成不了大气候。

这就是咱们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观念,家长们把“听话”当成评判“好孩子”的标准,常把“好孩子,听话”,“听话,带你出去玩”之类的话当成口头禅,有的甚至用“不听话,别想……”“不听话,等着挨揍!”等粗暴的话威胁孩子,使孩子“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一个个像温顺的小绵羊。在一次家庭调查中,竟有70%的家长希望孩子不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能言听计从。理所当然,“听话”的孩子被家长视为“好孩子”,倍受宠爱;而顽皮淘气的孩子则往往受到责备,常常挨“伤脸”;有些家长甚至印字机的孩子不乖巧,不听话,愁眉不展,大伤脑筋。难道只有听话的孩子才算好孩子吗?

不少实验表明:5——15岁的孩子,正是社会认知、道德评判、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格极不稳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富于幻想,常常会提出各种在大人看来稀奇古怪的问题,作出一些打破常规的标新立异的举动,有时也闯点祸,搞点小破坏,这些都是发育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犯的“小错误”,构成了他们成长、成就的基点,孩子们正是早不断克服毛病,战胜自我的过程中进步、丰富、成熟起来的,顽皮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顽皮的孩子往往更富有创造性。

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他只上了3年小学。3年小学都是在淘气中度过的,被老师认为不堪造就的淘气鬼,被迫让他辍学。但他的母亲特别注意从孩子的顽皮行为中发掘积极因素,有一次爱迪生用铜丝拴住两只大雄猫,想搞摩擦生电的实验,结果被猫住的满是伤痕;又有一次,他跑到或策划上做实验而失火,险些闯了大祸。他的妈妈虽为此担心,却从不因此反对儿子做实验。他还说服丈夫,把小阁楼腾出来,给孩子当实验场地。在母亲的培养下,爱迪生刻苦钻研,终于攀登上了科学高峰。爱迪生从一个极其淘气的孩子到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的母亲。试想: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也像咱们诸多家长一样,整天用“听话”管制约束孩子不能干这,不能干那,爱迪生那一项项发明还会诞生吗?如果孩子做的一些事不合乎自己的意愿,就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横加干涉、斥责,就有可能扼杀掉孩子舒展创造性智力行为的翅膀,就有可能扼杀孩子某种兴趣、特长的发展,而我们往往意识不到。

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有一次,我和几个伙伴在一起捏泥巴。我越捏越起劲,不一会,便捏出两件“杰作”——一只顽皮的小狗,一员威风凛凛的武将。伙伴们都七嘴八舌地夸我手巧,我真是心花怒放,脑海里不断闪现出这样的念头:如果我认真捏的话,说不定将来可以当个远近闻名的捏塑家呢!我越想越美,兴致勃勃的捧着两件“杰作”回到家中。可以进门,就听到妈妈严厉的训话:“哎哟,小祖宗,说过你多少次了,怎么又玩这么脏的玩意?”说罢,就一把夺过我手中的你人,重重摔在地上,边摔边数落:“你怎么就不听话呢!这么大了,还玩泥巴,不干点正经事,没出息的东西!”我看着支离破碎的“杰作”,泪如泉涌,伤心极了。妈妈呀,你知道吗?你可能在扼杀一个孩子的才能呀!从孩子那纯朴的话语中,我们感到:孩子多么渴望父母能解他们正常的“玩”,给他们一点“玩”的自由空间啊!

作家冰心曾奉劝每位家长:“千万别把淘气当做不听话而严加管制,淘气是孩子的特征,等到不淘气就不再是孩子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听话的孩子也不是不想淘气,而是由于他们在“好孩子,真听话”的赞许声中,个性受到了压抑,想做好孩子的渴望使他们常常不敢或较少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为了讨家长的喜欢,他们会不顾自己的意愿,违愿地选择让家长满意的“听话”方式,以营造自己安全的心理天地。久而久之,他们往往会形成一种刻板型的内向性格,他们大都视野狭隘,思维方式机械单调,遇到疑难问题常常不知所措,人云亦云。有些孩子甚至过分压抑自己,内心堆积的问题甚至会一触即发。“徐力杀母”的事件不正说明这一点吗?

当然,我们并非不让孩子听话。孩子小的时候,处事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让孩子按照父母或保护人的意愿去活动,避免出现危险,无疑是对的。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这个时候父母的叮嘱、引导也是很必要的,但若不管自己说的正确与否,也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用“听话”去教育、要求孩子,势必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管束这样一种观念:大人的话,父母的话都是对的,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就在相当程上限制了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甚至连自己的言行也受到别人的支配,岂不变成了受他人支配的机器?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创新能力吗?所以,在国外,“听话”的孩子被当做有病的孩子,有问题的孩子看待。而我们把“听话”的孩子当做“好孩子”看。这样教育结果,只能是孩子形成摆脱不了跟着权威走的习惯,不敢大胆怀疑权威,否定权威,没有自己独立见解。试想,这样如何能满足国家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对人才的需求呢?

“顽皮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不听话”孩子可能更有主见和创造力,只要不是顽劣。作为家长,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用细微的眼光从孩子顽皮的行为中发掘潜能,用心加以诱导,比让孩子听话更关键。要知道,孩子变得“听话”的同时,也许就是走向平庸的开始!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