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家访一个不应该消失的话题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7-14 10:38:30 作者: rapoo

家访,一个不应该消失的话题

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生活中更多地强调个人的空间;而目前很多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增多,在现阶老师的工作压力和精力条件也受到限制,家访这个曾经十分受人青睐的家校沟通方式似乎在很大的范围内已经悄悄的远离了我们。

笔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有约67%的家长还是赞同家访的。他们认为,家访可以做到更全面地、更深入的了解孩子校外的生活和学习,有助于孩子改掉很多不好的毛病。同时能够和孩子进行单独的接触从感情上接近,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还认为这也是老师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现。

当然,也有很少部分家长不同意家访,大约占调查人数的13%左右。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工作条件限制,很难安排合适的时间,他们认为并不一定需要老师到家里去,通讯的发展让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方便了很多,没有必要的话,是不用家访的。他们认为特殊的学生如果需要的老师到家里去,或许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家访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他们认为还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而对孩子的调查中则同样发现,多数孩子也是赞同家访的。他们认为家访应该是针对他们的作业、成绩以及平时的在学校表现来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这样的回答占了将近52%的比例。有78%的学生认为加方可以让老师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还有助于他们成绩的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孩子们还是有很多人希望老师单独接触的。

在众多的孩子回答中,也同样提到了应该对一些在学校表现不太好的学生进行家访。持反对的意见的则占调查比例的16%。他们认为老师家访就是告状,家长生气了会打孩子,会伤害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们希望老师通过家长会来教育家长。从中可以推断出来,这一少部分,应该是在学校经常性的受批评,或者没有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那些学生。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赞同家访的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老师家访的原因是多角度的,而反对的则集中在老师针对性地对一些学习、生活习惯不好的孩子进行的家访。

家访本身只是一种家校沟通的方式,是一种对孩子教育和对问题处理的手段,我们必须正确地辩证看待这种教育手段。目前的中小学绝大多数还实行老师坐班制度,加上不少老师工作强度和压力的增加,个老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并不能够主动的进行家访,而且这种现象近些年来日益显著。有的家长也不希望老师到家里来,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交流和沟通。那么,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家访是不是还有必要呢?

笔者认为,家访并不一定要做到每个学生的家都要走到,应该是针对性地进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接受家访。因为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居住的分散性和孩子父母的工作性质等;而且老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多数老师的家访恰好就是从特殊的学生身上入手,针对特殊家庭(如单亲、父母有不良习惯或者没有时间照管孩子等)和一些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有严重问题的孩子进行家访,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家访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孩子生活的环境、学习环境,了解孩子的家庭条件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更直接的观察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表现。所以老师还要善于沟通和发现。

但是,家访不是简单的去和家长沟通和交流,更不是以沟通为目的的,家访也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手段。要真正让家访起到它应有的效果,那就要对我们老师家访的目的有清楚地认识,还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对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比如同学交往、心理健康、课堂听讲、作业、参加活动情况等)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在家访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般没有问题,老师不会家访,但是老师最好也不要一有问题就家访,选择恰当的时机也是需要考虑的。真正做好了这些,家访的确可以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达到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家访首先需要争得家长和孩子的同意,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效果,没有明确目的的家访是不会受欢迎的,而一些简单的告状家访或者不正确的沟通方式,都容易引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对立,甚至家校对立,给自己的工作也增添了麻烦,对孩子的教育适得其反,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虽然随着手机、电脑、网络信息的发展,使现代人越来越喜欢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交流了。但是家访作为一种必要的沟通形式,应该有它所特有的效果的。教育的进步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那么任何一方都应该主动地对孩子担负起责任来。就目前来说,很多老师并不去或者很少家访。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现状,所以很多家长也很希望老师能够到家里走走,能够有一个单独和老师接触的机会,来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个别家长还提出来,家访并不是单方面的,家长也应该主动到学校进行了解孩子的情况,因为教育是一个互相配合的过程。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