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一个不应该消失的话题
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生活中更多地强调个人的空间;而目前很多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增多,在现阶
笔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有约67%的家长还是赞同家访的。他们认为,家访可以做到更全面地、更深入的了解孩子校外的生活和学习,有助于孩子改掉很多不好的毛病。同时能够和孩子进行单独的接触从感情上接近,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还认为这也是老师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现。
当然,也有很少部分家长不同意家访,大约占调查人数的13%左右。他们认为
而对孩子的调查中则同样发现,多数孩子也是赞同家访的。他们认为家访应该是针对他们的作业、成绩以及平时的在学校表现来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这样的回答占了将近52%的比例。有78%的学生认为加方可以让老师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还有助于他们成绩的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孩子们还是有很多人希望
在众多的孩子回答中,也同样提到了应该对一些在学校表现不太好的学生进行家访。持反对的意见的则占调查比例的16%。他们认为老师家访就是告状,家长生气了会打孩子,会伤害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们希望老师通过家长会来教育家长。从中可以推断出来,这一少部分,应该是在学校经常性的受批评,或者没有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那些学生。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赞同家访的家长和孩子
家访本身只是一种家校沟通的方式,是一种对孩子教育和对问题处理的手段,我们必须正确地辩证看待这种教育手段。目前的中小学绝大多数还实行老师坐班制度,加上不少老师工作强度和压力的增加,个
笔者认为,家访并不一定要做到每个学生的家都要走到,应该是针对性地进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接受家访。因为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说居住的分散性和孩子父母的工作性质等;而且老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多数老师的家访恰好就是从特殊的学生身上入手,针对特殊家庭(如单亲、父母有不良习惯或者没有时间照管孩子等)和一些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出现有严重问题的孩子进行家访,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家访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孩子生活的环境、学习环境,了解孩子的家庭条件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更直接的观察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表现。所以老师还要善于沟通和发现。
但是,家访不是简单的去和家长沟通和交流,更不是以沟通为目的的,家访也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手段。要真正让家访起到它应有的效果,那就要对我们老师家访的目的有清楚地认识,还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对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比如同学交往、心理健康、课堂听讲、作业、参加活动情况等)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在家访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般没有问题,老师不会家访,但是老师最好也不要一有问题就家访,选择恰当的时机也是需要考虑的。真正做好了这些,家访的确可以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达到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家访首先需要争得家长和孩子的同意,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效果,没有明确目的的家访是不会受欢迎的,而一些简单的告状家访或者不正确的沟通方式,都容易引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对立,甚至家校对立,给自己的工作也增添了麻烦,对孩子的教育适得其反,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虽然随着手机、电脑、网络信息的发展,使现代人越来越喜欢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交流了。但是家访作为一种必要的沟通形式,应该有它所特有的效果的。教育的进步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那么任何一方都应该主动地对孩子担负起责任来。就目前来说,很多老师并不去或者很少家访。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现状,所以很多家长也很希望老师能够到家里走走,能够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