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慢”阅读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7-28 10:38:26 作者: rapoo

“慢”阅读

自从和家长朋友们一起整理好自读课本《小熊过桥》中每课的字词集后,一、九班就开始尝试课内的共读。

班里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份《小熊过桥》字词集。我给孩子们提的要求是,每天都要带上《弟子规》和《小熊过桥》。每天的早读及语文课前十分钟,都会共同学一则《弟子规》,读《小熊过桥》上的一篇短文,再认认字词集上相对应的新字词。然后开始学习语文教材上的内容。

以前,《弟子规》是放在每周的国学课上集中学习的。一周学一则,并熟记下来。内容不多,一周背下来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并不困难。但除了国学课上捧着书多读几遍外,其余几天孩子们只是习惯在课前仰着头背诵,背熟了,字却并没真正会认记牢,每天的机械重复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兴趣。现在改为每天早读学一则,语文课前几分钟捧书巩固两遍。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兴趣,学《弟子规》的时间化整为零,效率也高了。而且捧书读的次数增加,一些生字见面的频率也加大了,对识字也会有帮助。

《小熊过桥》以往也是和《弟子规》合在周五下午来读的。为了能多读几则,一般都是我领着学生读,我读一句,孩子们读一句。读完了,再提一两个问题交流交流,就算过了。这样虽能多读几篇,但有的孩子大有“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意味,真放手让他们来读,能准确读下来的怕是不多。那时只是想培养孩子的语感和理解力,而没在识字量上有太多考虑。这两周,《小熊过桥》拿来放在了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来读。读的方式由老师领读改为学生自己读,齐读,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样在读时,孩子就不能依赖老师,要自己思考、独立识字、读文了。读后我带领着大家认读《字词集》上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也会找小老师来领读,然后学生一起再认读巩固。虽然共读时间不长,孩子们难得的认真投入。看来“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一点儿没错。

这样坚持课内共读两本书,每节语文课用在学习语文教材上的时间最多半小时。每课一般是两课时完成学习任务,读熟课文,分析文意,认读要求会认的二类字,学写要求会写的一类字,还要有时间完成课本上的描红、抄写、练习,做随堂检测等等。所以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最大的困惑就是担心这样两头兼顾,会不会顾此失彼呢?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一,自己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太计较眼前孩子们记住了几个词几句话;第二,是不够信任学生,不敢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只想自己掌控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和时间;第三,读与说的环节重复次数偏多,挤占了写与练的时间。第四,课内阅读没有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加识字量和词汇量的实际效果还很模糊;第五,相应的奖励机制没有制定好,学生还处于较被动学的状态,依老师让读时才读,让记时才记。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学期开展课内阅读的起步时间晚,我着急的是这个学期得完成多少多少任务,没有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共读的时间、方式,可能会在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让孩子们失去共读的兴趣,反而得不偿失。记得当我提到“谁会认读这些字词,就可以读给老师听,读得好可以得小奖章”时,有些孩子的反应就是咋舌摇头。,这说明,现在的共读进度有些快了,只靠课堂上的几分钟,大多孩子是无法把那些字词记熟的。所以下一步必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课前共读的内容不一定每次都是新的,可以复习巩固检测前面的内容,放慢速度,让孩子们有一个缓冲消化的过程。课堂上的共读与课下的独立阅读相结合,可以寻求家长的配合,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让孩子读一读,练一练。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盖奖章、发喜报、评识字小能手等等,让孩子们乐于识字,自主阅读,快乐学习。

“不怕慢,就怕站。”海量阅读的路还很长,不能在进步阶段,排山倒海式的把孩子们吓着了,还是要循序渐进,在阅读的内容、方式等细节上从孩子的需求、兴趣、能力等方面多加考虑,慢慢地引导他们走上海量阅读之旅。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