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回顾拓展七”分析
安阳市钢三路小学 骈苗
“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话。这句话充分告诉我们,课堂是根本,是基础;课外是拓展、是延伸。课堂上老师要做好指导,课外方能真正有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课内知识并有效地延伸到更宽广的课外语文学习上去,是我们一直要追求的目标。以五年级上学期“回顾拓展七”为例,笔者谈一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听读题目是让学生听老师读“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新闻,然后填写发射时间、地点和航天员。有80%以上的学生填空出现的问题是将“酒泉”误写为“九泉”,而对于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的名字也是出错较多。
原因:关注新闻事件的学生很少,对于国家大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没能在新闻或报纸上看到过或关组过,所以出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深究这看似正常的事情,正是由于老师和家长缺乏引领学生关注新闻的“大语文”意识,才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关注新闻的意识,以及缺乏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观念。
2、在“用‘宽’字组成合适的词语补全句子”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这两道题目中,学生对于字意和固定词组“宽广的胸怀”“宽敞的屋子”“宽阔的公路”把握不够准确,词语胡乱搭配,填空出错较多。
原因:理解词意不够准确;词语运用上缺乏准确性;课外阅读缺失或课外阅读缺乏“内化”,导致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不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差。
3、课内阅读题目和课外阅读题目中考查学生体会关键词语表达的深层含义及概况文章主要内容,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和完整。例如:你从文中的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思路是回忆老师讲课文时的重点词,中心词语去回答,而没有根据语言环境和具体字词去用心地感悟思考。
原因:课堂上有关品析词语的环节不够,老师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引导不够,确实需要老师的反思。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欠缺,不仅需要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补”回来,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中培养对于词语的理解的能力和赏析水平。
4、修改病句题目中,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找到出错的地方,往往学生 “改非所错”——修改的地方没有错,而错误的地方却看不出来,找不出来。这也就是修改病句中最典型的“找病因”没能找准。
原因:首先,是对于修改病句题目中,老师一般在讲解时都重在将修改病句的方法,而忽略了修改病句的第一步,也就是“找病因”环节;除了平时缺乏“找病因”的训练,还存在学生的读的能力,对语言的准确表达上欠缺敏感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平时的习作表达或答题时的语句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而没有及时得到纠正。
二、 解决方法
1、听读题目中所反映出的学生对于国家大事没有关注的习惯,以及对于新闻关键词的漠视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每节课前的“一分钟新闻播报”活动;也可以在黑板边角开展“每日新闻关键词”轮流写活动;还可以在活动结束评选“最佳新闻发布人”“最佳小记者”等荣誉,以此促进学生在课外关注国家大事,开展“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2、对于学生理解字意不够准确、词语搭配不合适以及品词析句中反映出的学生语感较差,对词语不敏感等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多进行一些有关遣词造句的练习。
(1)读课文时,引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圈画用得准确的字词,批注自己的感受;
(2)关键字词的“换一换”,让学生通过换词来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妙之处,从而体会到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3)关键字词的“用一用”,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词意,还能够创设语言情境进行运用等;
(4)当课堂上引领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以后,还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书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很多学生对于这句名言并不陌生,但真正读书时候能够圈画批注的并不多,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圈画什么,批注什么,当我们课堂上教会学生圈画和批注后,相信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实效性一定会有所提高。
3、修改病句题目中暴露出学生“找病因”能力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上明晰修改病句的步骤以及病句的类型。修改病句的步骤 :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三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四检查。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句子的原意。病句的几种类型: 1.成分残缺(要添加);2.搭配不当(要替换);3.词序颠倒(要调序);4.意思重复(要删除);5.前后矛盾(要删除);7.分类不当(要删除或替换)
(2)注重第二步“找”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大多注重修改方法的训练,也就是“如何改”,但是反思这次修改病句中出现的问题,则是对于病因没有找准,因此应在课堂上注重“找病因”的训练。查找病因,应先读句子,凭“语感”发现问题,从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作分析,而后进行修改。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①“紧缩法”:找出句子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②“搭配法”:如果句子主干没有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是否搭配合适,如果是复句,应从内容上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渗透“逻辑分析法”和“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
(3)注重平时学生“听说读写”时出现的不规范的句子,加以纠正,提高学生用语规范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课堂回答问题时,注意纠正学生回答问题时语句错误,最常见的有“说完整的句子”“词语搭配恰当”“条理清楚”等;学生习作中,注意纠正错别字,病句,老师在改作文或让同学互改作文时,一定要有“纠错”环节,不仅仅是纠正错别字,还应该有修改病句的意识和习惯,长期坚持,一定能提高学生规范用语的意识和能力。
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科目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也是在小学阶段教学比较常见和重要的一项内容。小学生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就可以在造句、写文章时避免或少出错误,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文章中出现的病句,这将对其今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纵观以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体现出“课内”与“课文”相结合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如果仅仅靠课堂上的几篇课文的讲解和范例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应该靠课外“大语文”的影响及熏陶。如果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让学生在课内习得方法,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就一定会让学生在课外乐于进行大量的阅读以及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真正实现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