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论语》(六)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读这一章,恰逢父亲节。
父亲是个极其固执的人,很俭省,还有着女人般细致的心,爱唠叨。我嘴较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是买些东西回家看看他们。当父亲看见提的大兜小兜起,就开始唠叨,说这个贵了,那个太浪费。我也就乖乖地坐一旁听他唠叨,唠叨累了,就陪他拉拉家常,说说他之前的光辉历程。这个时候,他的眼睛里就会发出耀眼的光。当他听到自己的成长与奋斗时,他更会露出心疼且欣慰像孩子一般的笑来。
看着父亲日益斑白的头发和渐深的皱纹,我有着莫名的心酸与依恋。如此,我似乎能够读懂些这章关于孝道的谈论了。父亲是一座山,幼小的时候,我们是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的,在这样的庇护下,我们的生活是安逸的,甚至觉得父亲是心中的神,威严而不能侵犯的。我小时候便是得到父亲这样的万般宠爱的。但逐渐长大之后,在自己有了思想的能力,会逐渐发现原来父亲其实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也有弱点,也有不足,也会发些小脾气,也有做错事的时候,但心里却依然有些威慑他,觉得有种很神圣的感觉。自己有了孩子之后,逐渐明白父母之心,也知道父母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胜于自己,拥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道”,应该是为人之道。《朱注》中说: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非其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着,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鲁迅认为,这种孝是对父亲片面的依从。
但从孝的角度来看,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爱心的原点。孝有次第:养身,给父母提供吃穿,使父母物质上没有缺乏;养心,讨父母欢心,不违背他们的心愿,使父母精神上愉快;养道,使父母明了大道之理,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养圣,使父母滋养圣胎,走上向仁的最高境界。当我们自己遵从如此的孝道,那么无论是依从还是有所超越,应该是没什么大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