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见闻为经传说为纬 生动具体写习俗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8-04 10:41:41 作者: rapoo

见闻为经传说为纬 生动具体写习俗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这些习俗往往代表一种文化,象征一种含义,传达一种心愿。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藏戏》讲述的是独具特色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绍的是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和田的维吾尔》则介绍了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和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写好身边的民风民俗。

学生如何介绍民风民俗呢?我认为应该以自己的见闻为主线,巧妙穿插有关习俗的传说和典故,才能够使传统文化介绍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清明节”“春节”“端午节”等,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们在这个节日里都做些什么?怎么做的?其中有哪些你不明白的做法?里面蕴含着怎样的不凡来历?等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切身了解了关于这一节日的有关习俗文化。如:

又是一年清明节(高越)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儿开了,杨柳青了,神州大地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在这样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悄然来临。

据说清明节是因一位帝王不慎烧死了舍身救自己的大臣,心里十分伤心。于是便把这个大臣被烧死的这天定为清明节。在清明节,人们都要吃寒食,以表示对先人的祭奠;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手捧鲜花,头系黄丝带,以表达对先烈的哀思。

这一天的大街上,时不时会看到一些纸灰,而且有时还会看到一些人在烧什么。后来妈妈告诉我,他们死去的亲人大都在比较远的地方,他们不方便回去祭奠,便采用在十字路口烧纸钱这样的方式给先祖“送钱”,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得“富裕”。

这天,我跟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濮阳烈士陵园。一进大门,“日月永恒”几个大字首先映入了我的眼帘,这象征着那些先烈们永垂不朽。来到墓碑前,上千位烈士的墓碑占满了我的视线,看着墓碑上一段段令人感动的故事,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默默走到了一位烈士的墓碑前,轻轻地将鲜花放在碑前;又拿起扫把,小心翼翼地掸去墓碑上的尘土,怀着敬仰的心情久久伫立在墓碑前,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清明节见闻(陈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描写清明景象的诗句,至今依然流传不绝。

清明节,人们要祭祖。我也跟着爸爸、姑姑们去给奶奶扫墓。奶奶的墓坐落在一块麦田之中,远处的树早已经发芽了,垂下的枝条浓绿浓绿的。树枝上,燕子、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还时不时地追逐嬉戏。脚下的麦苗也窜起一高了,还一派盎然春色。

穿过田间的麦垄,我们来到奶奶的墓前。大家都不怎么说话,气氛越来越严肃和凝重。姑姑打开箱子,把准备的供品一样一样地拿出来,烧鸡、点心、馒头、水果,一样又一样地摆在坟前。伯伯把酒瓶小心翼翼地打开,恭恭敬敬地倒了三杯,慢慢地洒在在坟前的泥土里。爸爸把金箔、银箔、冥币和纸草堆在坟前,轻轻划着火柴点燃了,冒出浓浓的青烟,还有几片灰烬伴随着青烟飘向远方。大家都在小声哭泣,嘴里还念叨着“吃吧!喝吧!拿钱用吧!在那边别冻着、饿着。”我在旁边看着、听着,心里也饱含了哀伤。

我出生的时候奶奶已经去世好多年了,虽然没有见过她,可我知道她一定非常慈爱。爸爸、姑姑恭恭敬敬地前来祭奠,正是感谢她生前的养育之恩和关怀爱护。

在回去的路上,车窗外依然春色一片。小河里的水哗哗地流淌着,倒映着岸边的杨柳,还有几只鸭子在水面上来回游荡,不是划出道道波纹。在这个时候纪念祖先,表达我们的哀思,不也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全国各地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在我的姥姥家,现在还保留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习俗。

二月二,我去姥姥家时,见院子里,好像是用做饭烧火时剩下的灰,围成了三个圆,大圆套着小圈,大概有五六米宽,大的甚至能达到七八米呢!最小的园中放着玉米呀,黄豆呀,大米呀,小米呀……许多五谷杂粮。我心中的疑团不禁油然而生了。我好奇地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呀?”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这个圆圈叫做‘囤’,在囤里放上粮食叫做‘打囤’。这样做是希望来年能够五谷丰登,仓囤盈满,有个好收成,所以呀,年年都得这样,只有老家才会这样,在城市里这个风俗已经‘销声匿迹’了。”

“哦,原来是这样呀!”我好像一下子从米缸里挣脱了出来。

回家时,已经八点多了。妈妈又冒出一句让我感到莫名其妙的话:“走,剪头发去!”头发又不长,天又这么晚了,干嘛突然想起来理发呢?但我没有多问,我想亲自看个究竟。

走进理发店才发现,今天理发的人真多,简直摩肩接踵。我终于忍不住好奇的心,问妈妈:“为什么人们非要今天剪头发呢?”

“二月二,龙抬头。在老家有许多迷信的说法,比如不出正月剪头要死舅舅;二月二剪头祛百病。同时预示龙抬头好兆头。所以,人们一般在这一天剪头。”妈妈一口气给我讲了这么多,我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些老习俗真有意思。

哦,原来“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句俗话蕴含着这么多讲究。

腊月二十四“扫尘”忙(李若涵)

我早就听说老家过春节和我们城市里过春节大不一样,所以,好奇心驱使着我今年回老家过了一个春节。

回到老家感觉就是不一样,踏上乡间的小路,空气格外清新,白雪皑皑的土地上,一棵棵小树挺立着,像一个个哨兵。虽然天气出奇的冷,但一走进乡间的家里,心底竟涌出一股暖流,因为家里人忙里忙外,蒸馍猪肉,处处飘荡着饭菜的香味,处处洋溢着热闹红火的气息。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四,证明春节已经来临了。可是一大早大家都不见了。我很好奇,但我想可能大家去置办年货了。我睁开朦胧的睡眼,走出门,慵懒地伸了个懒腰,眼前的景象瞬间让我呆住了——所有人都在上上下下地打扫卫生呢!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向妈妈讨教了一番,终于明白了:这是老家过年的习俗,叫做“扫尘”。

听长辈讲,按照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过去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

大人们津津乐道,我听得兴味盎然,从心底觉得这个习俗很有意思。所以,我也动起小手和大人一起打扫卫生,清洗餐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我的老家腊月二十四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正月十五闹元宵(刘一兵)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这是唐朝的一位诗人的佳作,写的是元宵节时赏灯的热闹红火的场面。按照中国民间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还要出门赏月,燃放烟火。这已经成为了元宵节的几个必不可少的习俗。一家人在一块,其乐融融。

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贪吃的我当然更喜欢这个习俗。黑芝麻、红山楂、绿果肉的馅包在白白胖胖的圆滚滚的小面团里,煮出来后,面团便变成了“小胖墩”,软软的,鼓鼓的,还散发着香甜的味道,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可这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这对我一直是个谜。直到今年正月十五,我才找到了答案:原来,元宵又称“汤圆”,“汤团”,跟“团圆”发音极其相似。取谐音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美满。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这一天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叫“走百病”呢!听妈妈讲,她小时候在十五晚上,村里人都要出门,绕着城墙,转一转,活动一下,把身上的疾病全部抛在荒郊野外,以示新的一年全年健康的意思。回家后,还要升一堆火,烤烤手脚,把没有抛走的疾病再给烧死。边烤还边念叨:“前烤烤,后烤烤,出门拾个大元宝。”这象征着来年鸿运当头、平安吉祥的意思。

现在,这些习俗渐渐在人们生活中隐退了,我感到深深的惋惜。我想:这么有趣的习俗如果流传并发扬下去,一定会为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吧?

元宵节里“闹”元宵(陈耕)

说到正月十五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眼里,元宵节比其他节日都热闹!

元宵节这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匆匆吃完早饭,匆匆赶到街上。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大街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翘首以待,等着看舞龙舞狮扭秧歌。

一刻钟,半小时,一小时……等待的时间虽然漫长,可人们还是兴味盎然。浩大的表演队伍终于来了。远远望去,队伍如见首不见尾的长龙,打着鼓,敲着锣,朝我们走来。舞龙舞狮真好看,一个个像真的龙、狮一样,自由自在地做着各种好看的动作。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蹲下去,一会儿躺在地上,一会儿互相盘绕……我真佩服幕后的演员,他们把龙舞得腾云驾雾,把狮子舞得气势威武。龙和狮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起落落,舞成一片红火的漩涡,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扭秧歌的精彩更不在话下。人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衣服上绣着各式各样的花,粉红粉红的;腰间系着红丝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鲜亮。她们走近了,只见他们的身体一扭一扭的,腰间系的红丝带在手的带动下,左右挥舞,上下翻飞,还随着身子的转动而飘逸,就像一条条舞动的火凤凰。花轿也过来了,抬轿的人戴着面具,装扮成了八仙的模样,故意颠簸两下,坐轿的人便装出难受的样子,愁眉苦脸,皱眉摇头,惹得观众哈哈大笑。

队伍里还有杂技表演。一个人有三顶帽子,都是一模一样的草帽,双手各拿一个,头上还顶着一个。忽然,他的帽子进行了“乾坤大挪移”,左手上的草帽一下子抛了起来,然后,右手迅速把草帽抛到左手里,又迅速拿下头上的草帽,刚拿下来,抛出去的左手里的草帽“啪”的一声,不偏不倚就落到了头顶上。他脸上的表情显得非常轻松,没有一丝紧张,一边做还一边嬉笑着跟观众互动聊天,让大家目瞪口呆——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他却做到了。

“元宵节里热闹事多,吃元宵呀闹元宵,当里个当,当里个当……”元宵节在锣鼓鞭炮声中走来,又在鞭炮锣鼓声离我们而去,突出的就是一个“闹”字。

五月端午粽子飘香(高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在我们家乡濮阳,过节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比如端午节吧。俗话说:“节分端午自谁音,万古传闻为屈原。”最早,在端午节这一天,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人们要划着舟往江里投粽子,为的是不让鱼儿吃屈原的尸体。后来,又演变成吃粽子、赛龙舟。而我们家乡濮阳却还有“插艾叶”的习俗。每年到了这天,家家户户早早地就在门上插一把艾叶。我也专心致志地学着妈妈的样子,在门上插艾叶。但是,艾叶的味道实在不好闻,害得我打了好几个喷嚏,险些从椅子上摔下来。我我顿时恼羞成怒,想要把艾叶扯下来。妈妈连忙阻止了我,说:“傻丫头,这艾叶可不是随便就能拔下来的,因为这艾叶不仅可以驱瘟除邪,而且还可以挥发芳香气味,洁净空气,去除蚊虫。”我听了想,就这气味还洁净空气呢,人不被熏晕才怪呢!可看看家家户户门上的艾叶,都舒舒服服地偎依在门上“休闲”呢!看着艾叶惬意的样子,我也只好祝愿它能“驱瘟除邪”了!

又过了一会儿,粽子熟了,满屋子都是粽子的香味。我便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立刻揭开了它那碧绿的外衣,顿时,那白白的、上面还点缀着些红红的枣子、正在散发着热气的粽子出现在我面前。光看看我的口水就已经流下“三千尺”了,我又心急火燎地咬了一口,啊!甜甜的,粘粘的,软软的,简直是人间美味!糯米那黏黏的口感和枣子的香甜完美结合,咬一口,就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端午节这个古老习俗之所以流传至今,我想大家一定是特别喜欢这美味粽子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很多有趣的民风民俗。我们濮阳的正月十五就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民俗——赏灯。

正月十五这天,各单位、商店、公园等都要举行大型的灯展活动。大街小巷挂满了一盏盏流光溢彩的彩绘灯笼,每到一个地方,总能看到赏灯的人流,总能听到啧啧的赞叹声。

那一盏盏灯笼,犹如夜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远看,五颜六色,紫的一大串,绿的一大簇,黄的一大丛,蓝的又有许多,更少不了的是红色。近看,眼花缭乱,荷花形的,动物形的,长方体、六棱形的,还有书般模样的,形形色色一大通。

看了半天,心里不免生出一团问号:为什么正月十五这天要赏花灯呢?于是,我开始“寻师”,问爸爸妈妈他们都不太清楚,问同学,更难说,最后我请教了万事通“电脑博士”,终于找到了谜底:原来汉武帝时宫中有一宫女,叫元宵,常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大臣东方朔准备帮她,于是对汉武帝说:“火神奉玉帝之命正月十五烧长安,要想逃过这一劫,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做一些火神爱吃的汤圆,并有全体臣民点上灯笼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了家人。此后便有了元宵节,便有了元宵节赏灯的习俗。

哦,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

正月十五闹元宵(唐鹏程)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过后我国的又一个大的传统节日。到了这天,人们会张灯结彩,出门赏月,燃放烟花,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今年的元宵节,爸爸带我真正体验了一把“闹元宵”!这天,我们一家人吃完热腾腾的元宵,就来到大街上等待观看民间自发的组织的文艺队表演。这时候路上行人早已熙熙攘攘,越聚越多,人们谈笑着,打闹着,好不欢快!不一会儿,远处传来锣鼓声,街上的人们顿时沸腾起来了。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等待着观看表演。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龙,只见它们上下飞舞,左右翻腾,煞是威武;接着是两头大狮子领着一圈小狮子左右摇摆,机灵可爱;再接着,来了一群老年秧歌队,别看她们年龄大,扭起秧歌来也虎虎生威,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后面就更热闹了,大头娃娃,踩高跷的,耍武术的,猪八戒背媳妇、七品芝麻官……长长的演出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人们越聚越多,演员越舞越猛,各个脸上透着欢乐的笑容。

到了晚上,爸爸带着我来到万人广场,观看焰火晚会。这里早已人山人海。七点半的铃声响起,天空一声炸雷,焰火晚会开始了,人们顿时鸦雀无声。以此同时,天空出现了万紫千红,一朵朵烟花争先开放,由红变蓝,由黄变紫,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瑰丽无比。霎时,整个天空被映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晚会结束了,这一天也即将过去,我的心里有些失落,有些留恋。我想,要是时光能停留在这一刻该多好啊!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