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班级阅读正名
读书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能够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开阔孩子的视野,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读书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很奢侈的话题,结果常常是“爱上了阅读,却失去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若能带着孩子们坚持读书,就显得弥足珍贵。而在这些读书人群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
曾经和一所小学的老师探讨读书的话题,对方面露得意之色:“我在班里经常带着孩子们读书。”我小心翼翼地试探:“那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有考试的压力,还要帮孩子们收集图书,坚持上阅读课,想方设法让他们读书的兴趣持续下去。”对方哈哈一笑:“你说的是一二年级吧,到了中高年级就不用了,直接让他们自己读就行了,不用管,老师轻松得很……”我无言以对。
也见过另一番高论:“我天天在班里带着孩子读书,所以成绩就不好……”对方似乎把成绩不好的所有原因都归结为无辜的读书活动,并且口气中颇有一种推卸责任的意味,似乎只要带着孩子读书了,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要了,也就等于自己可以不做其他努力了。读书在他这里,成了自己不负责任的理由。
我为“读书”叫屈,也为这些老师汗颜。
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的,课本的学习是这样,作文是这样,阅读同样如此。可能初探时会觉得入口狭小,但是如果能沉下心钻研学习,就能慢慢发现其中的别有洞天。凡事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和门道,只有了解熟知了,方能在努力之后有所获。
我拜读过做海量阅读的韩老师的教学笔记,其中记录的读书方法、评价机制、课堂策略、教学妙招……不可谓不细,不可谓不详,让人深深折服的同时,高山仰止。即使这样,韩老师依然很谦虚地说:“有很多方法,我还是不够了解,我想在我带的最后一轮学生身上尝试尝试。”
我听过郑州最牛语文教师丁保先老师的报道,她可是在读书这件事上下足了功夫。她组织家校合作督促孩子背诵经典,她设计“人物分析主题活动”让孩子阅读名著,她采用画连环画的形式让孩子赏析曹文轩的景物描写……正是这些凝聚着丁老师智慧的金点子和她一点一滴的付出,才有了她今天的名气和孩子们的精彩。
不难看出,读书亦有其道,亦能循其道而行,而不是门外汉口中所言“不用管”——这岂不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和懈怠穿上了高尚的外衣?
开展班级阅读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它要求我们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让孩子受益更多。我们不懂就必须面对,不会可以学习探讨。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当成自己停滞不前的幌子,把读书当成沙地上的空中楼阁,否则误人误己,罪过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