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之我见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8-13 10:37:32 作者: rapoo

----国培学习感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言文本又本是思想先行而后述诸语言铺陈物化而成的,其具体语言文字与承载的内涵意义是共生互存的统一体。作为人类文化优秀作品精心选入语文教材的语言文本──课文,更是内涵精妙、语言优美,对学生具有人文教育和工具性教育双重教益功能,且相依相托、相得益彰的典范作品。 对于一些潜在的知识,孩子可能在学习前都已经掌握,老师只需要点一点,串一串,但是如何让孩子们真正感悟到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是语文教师在引导孩子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我们平实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吃透教材,不做跪着教材教书的人。能从文本中挖掘出适合孩子们思想品质培养的思想内涵。即,文本的一条思想主线。我在实际教学中,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的。

一、借助课题,抓关键词。 课题是文章的精髓,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在课题处,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能帮助学生推想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如《胡杨赞》一文,就可以让学生抓住“赞”一词,进行质疑,推测课文中作者对胡杨有哪些方面的赞美。通过阅读,孩子们很快就会知道,是对胡杨自身且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是对胡杨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学习胡杨的这些优秀品质。孩子们通过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更有利于孩子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二、创设情境,引起思辨。 教学情境应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 情境教学能够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兴趣情境,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直观情境,也可以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文本内涵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情境教学中,引导、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再如教学《胡杨赞》一文,根据文本内容,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胡杨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感悟到人也有这种品质。生活中身边的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如,清洁工、教师、交警等,一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品读句子,感悟内涵。 这种方法,是我们实际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理解、与感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抓住关键句子,则是教师引导的方向。每篇文章中,都有非常关键的句子。这些句子有可能是中心句,也有可能是某一段的总领或总结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一个细节描写的句子。总之,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于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一只贝》一文中:“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孩子们通过品读理解这句话,就可以完全理解文本的内涵,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四、亲近文本,联想补白。 在许多课文中,会出现一些留白的现象。实际上,抓住“留白”这一特点,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们走进文本,补充空白。不仅有利于孩子们联想能力、创造能力、求索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孩子们理解文本内涵也有着功不可没的力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就是说老师在启发疑难时留有空白,给学生一个蓄势。如阅读《燕子专列》一文,就给学生留下了开阔的想像空间。如“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白雪皑皑中……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课文没有具体描写小贝蒂是怎样救护燕子的,但是仅有一张插图就是表现的小贝蒂的,而且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突出的事迹,此处应放大以此感染、启发她的同龄人--我们的学生,也去做一个有爱心,有善心,关爱动物的孩子。在此处,就可以让孩子们发挥想像,补充小贝蒂是如何寻找燕子的具体行径。

五、解读生活,拓展延伸。 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孩子们的情感细致多情。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些优势。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孩子们通过学习对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这时,我就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与文中主人公比童年,通过孩子们幸福生活的解读,让孩子们更深地理解了自己的幸福,也更进一步感悟到小女孩的可怜,及对小女孩的同情。从而激发孩子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理解作品内涵的方法各种各样。但是归根到底离不开读中思,读中悟。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阅读是理解文本深层内涵的基础。因此,以上几点体会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