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相逢是首歌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8-16 10:38:04 作者: rapoo

相逢是首歌

——读李镇西的班主任日记《心灵写诗》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早有耳闻,但我的目光从没有在此过多地停留,因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怎能从高中老师那里取经探道。一次书店徜徉发现了符合我心意的名字——《心灵写诗》。一页朦胧的浅灰日记配着两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如此的高雅,素净。随手翻开,大致浏览,书中那缕缕芬芳,丝丝真情,在我心中蔓延开来,从此“李镇西”这个名字就再也没有放下。两年多来,他和他的《心灵写诗》一直浸润着我的心灵,美化着我的课堂,提升着我的人生。

书中他原生态展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塑造心灵的历程。以李镇西老师班主任教学生活为线索,记录其日常班主任生活及班上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全书以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爱心与民主教育为主线,真实记录一个优秀班级的成长历程。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理论著作,该书内容有冲突、有矛盾、有情节、有反思;其语言朴实、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我时常感动他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但在感动的同时却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对语文教师的思考,对教师职业的思考。

他为什么能将生命过得这般绚烂多彩,能用爱滋润每一颗希望的种子,能用诗记录每一个感动的瞬间,能用心品味每一份收获的幸福?其中的一句话道出了真正的原因。 “因为我是语文教师,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原来他发现了也发掘了自身的优势:他是一个语老师。他凭着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善变的思维,带着孩子《走近巴金》,在《凤凰琴》中“关注苦难的同胞”,在草坪上感受跳绳的魅力……读着他的班级日记,我也开始走近李镇西并寻找隐含在书中的背后故事,重新思考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他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教育哲学博士,他不断“学习陶行知的师爱精神”,他“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晚上必写几千字的班级日记、教学随笔。大学时光奠定了他深厚的的文学功底,博士让他多了一份思考的深度。博览群书使他的语文课“丰满而有深度”。他不断地反思、审视、总结、升华。在他身上,理论和实践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奔放的激情与冷峻的思考共存。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小文章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 “让我做一根芦苇吧,在思想的湖畔迎风而立,并吟唱着思想的歌谣”。原来他的教学成就还缘于他把教学当成了事业来创造。

每每想到这时我也开始用挑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十三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不算漫长,但高中,初中、小学的讲台却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灵动的感悟。我博览群书,从没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学习、备课、批改作业,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我工作着且快乐着。但这样一路走来我留下的又是什么?但老师让让我开始思考作为老师的意义。我无数次扪心自问,就这样一辈子么?早已灰飞烟灭的作家梦想还在提醒自己的人生已经荒废而且正在继续。我看老师的《心灵写诗》,我小心地感受着他的工作,试探着去模仿,去学习,然而,越是走近越是感到自己的不足,我感到要理解李老师必须从苏霍姆林斯基开始。我买来了全套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建议,我开始不停读写。两年来,我写了十几篇的读后感。虽然我的语言还很稚嫩,虽然我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写了,而且都是我的真情实感,我有理由相信“只要行动,肯定有收获。”

《心灵写诗》让我明白了当个语老师是我的正确选择。也许我成不了作家但我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去教育学生,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无限的爱心去感化学生。我有激情鼓励孩子做梦帮助孩子圆梦。我不能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份事业来做;不能把教育当成机械重复,当成创造与创新。我也不在为当个小学老师而懈怠,开始拿起了已生疏的英语课本,终于又一次走进大学课堂开始了艰难而又充实的研究生生活。我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处理不完的杂事我学会思考,思考我们的工作思考我的学生。我也许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我也开始我深入学生的心灵,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原谅他们有意无意的错误,释放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倾听花开的声音”换来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业里夹着的悄悄话,学生进步时甜甜的笑容,大绳下翻飞的身影,运动会夺冠时喜悦的泪水,此刻看来都是如此美好而动人。我也用稚嫩的文笔沉浸在孩子们创造的一抹抹动人的图画中,体会着写作带给我的快乐,学生带给我的幸福。

相逢是首歌,感谢李老师,感谢《心灵写诗》!“若干年后,我们共同翻开这些文字,便会回到那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学生会因此会少年永驻,我会因此生命不老。”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