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来自切身体验
这是今天上午那节语文课带给我的真切感受。
学习的内容是第九课《巨人的花园》。这是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教学主题为“走进童话世界”。进入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就跟孩子们谈了自己的想法,说要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要了解童话的一般特点,还要尝试创作童话。小家伙们可感兴趣了。
大概是放了几天假的缘故,上课后孩子们一张开嘴巴读书,我就觉得味道不大对:有气无力,参差不齐。唉,都是放假惹得祸。这似乎已经成了定势,每当双休日或节假日过后,孩子们都显得特别懒散,学习状态、课堂表现都很不对劲儿,而且此种状况一旦出现需要一两天才能彻底恢复至正常状态。为此我很有一种挫败感。
总这样可不行,最起码课要讲下去吧。索性放弃集体朗读,变为指名个人读,问题虽然依然存在,但孩子们似乎比较喜欢这种方式,举手的人还真不少,尽管读得磕磕巴巴,但有一点好处就是把问题和毛病充分暴露了出来,对所有孩子都是一种提醒和告诫。这样读了几段后,我实在熬不住了,就自己范读了一个自然段,而且先模仿孩子们的节奏和腔调读,再用自己的腔调读一遍,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们进行对比,跟让孩子单独起来朗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充当他们的“镜子”。
课文中有段文字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花园内外的不同景象,花园外是明媚的春天,花园里面却因为巨人的自私依然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被冻得瑟瑟发抖。讲到此处,我把“瑟瑟发抖”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转过身问孩子们是否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大家向我点头。我立即把右手举向空中并竖起三根手指说,我给大家三秒钟时间,当我喊开始的时候,大家用动作告诉我什么是瑟瑟发抖。孩子的兴趣来了,一个个表演的惟妙惟肖。此时我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由于寒冷或害怕引起的身体抖动。孩子们纷纷会意,还有的迅速把这个解释记在了书上。
接下来我安排孩子们重新读课文中描写花园内景象的句子,要求只有一个:让我听了以后产生冷的感觉,越冷越好。这帮孩子二话没说拿起书就读。第一遍我没有任何反应,第二遍我走到他们中间用身体做出微微颤抖的动作,第三遍读完时我一揉鼻子很夸张地打了个喷嚏。孩子们笑了,我也憋不住笑出了声。此时,杨昊的妈妈来送文具给他,刚才只顾做朗读指导没看到,估计她已经来了一段时间了。我从她手里接过文具时,发现她也在笑。大概是在笑我和孩子们,更多是在笑我吧。
描写寒冷的句子读完,我有让孩子们回过头来读描写春天的那个句子,果不出所料,读得完全是一派严冬的感觉。我表情夸张地对他们说:这个春天好冷啊!孩子们虽然心领神会,但后面连续几次仍没读出感觉。于是,我趾高气扬地走到教室中间,“我看你们是找不到感觉了,嘿嘿,还是看我的吧!”,孩子们一脸的不服气。我拿起课本,先照他们的读法来了一遍,然后换成轻快活泼的语气又来了一遍,这次所有的孩子都有了感觉,再读味道明显不同。上帝保佑,总算有点春天的暖意了……
课下有两点主要感受:一是教师课堂上充分地投入自己的角色非常重要。这种投入应当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忘记自己是教师,忘记自己是在上课,只要记住你是在跟孩子们一起享受语文、享受学习的过程就够了;二是一千遍空洞说教也赶不上一次切身体验,文本蕴含的情感不是老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要靠孩子们自己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悟。在悟的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安排些体验环节的话,相信孩子们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