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乃鄙人对课标读后随感而写,只是对课标的片面理解,不当之处,请名师大家一笑而过。——记在文前
前些年在教导处工作时,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像一位领军打仗的元帅一样,要统领全局,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实语文的教学,说简单了就是“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在预设教学的目标,在这个目标当中要有一个总目标。总目标该怎样确定,如何确定?这是我们首先考虑的第一位。在总目标的设定的问题上,我们的小学语文专
一、语文是什么?
在课标前言的第一部分,明确指出了:“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要着重的强调一下2011版课标与实验版对这句话的不同表述:新实验版课标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一修改,更加具体、清晰地阐明了语文课程内容特性,即“语言文字的运用”技能技巧。在这句话中,“交际工具”说明了语言文字的基本性质,它不是别的,是工具。
同样“信息载体”这个词也说明了我们在从事语文教学时不要拿着课文教内容,它只是作为载体存在的。那么它承载的是什么呢?课标中是这样说的“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次“运用能力”,这就说明2011版课标要求,我们的课程要重运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哪些能力呢?“听、说、读、写、识、习、记”。
这些话一语点破了语文的性质,也就是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语文是什么呢?是“交际工具”,是“信息载体”。千万要在我们的教学和大脑中时时出现这些词,提醒自己要把握住课程的性质。
二、人文、工具我之见
在2011版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里还提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与“人文”之争由来已久,并且从名师大家到普通教师也都在自己的课堂中展现自己对语文这一基本特点见解。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只是我们侧重点不同而已。课标告诉了我们,它们是统一的,二者就像天平的两端,偏向一方,我们的语文教学跑偏了方向。如何把握不使其偏离呢?我个人认为,应以课文为依托,通过文本进行听、说、读、写、识、习、记的训练。然后通过这些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通过文本再与作者对话。达到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人文性就凸显了。所以,我认为人文性是在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充分理解文本,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对话的过程中渗透出来的。就是那二十个字的最后四个字“渗透人文”。
在课标中还提到了这样的一句话:“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句话就是刚才提到的二十字的里面的最后四个字“渗透人文”了,在这里的一个“还、逐步”这三个字决定了人文与工具的关系。就是语文教育加强与人作用,须立足于通过渗透的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
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这里也有“人文性”在学习方式选择上的体现,在“接受”有关的知识、思维、文化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我们要学习语文的工具性,是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使学生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初步具备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要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材料或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在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中慢慢地渗透人文思想,陶冶情操。要排除对“人文性”的片面理解。例如,有人把“人文性”理解成“文化性”,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就要学习他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大讲特讲;学习《少年闰土》就要找出闰土和鲁迅的差距,从而让学生痛恨当时的社会。认为多讲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这样教啊!就把我们的学生都教傻了。用赵本山的一句话:“你裤子都穿偏了,你怎么能不跑偏呢?!”
三、何为“语文素养”
知道了语文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进一步的了解语文是干什么的问题。2011版课标与实验版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就进一步的阐述了语文的性质,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关键吗?在旧课标里有一句话提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里一连提到了两个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啊!
在课标第二部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引人注目的是采用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呢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说明了语文素养因该包含学习汉语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和“习惯”。这一段话对于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进行了阐述,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这篇大文章的中心了。
四、重要的语文实践
80多年前,我们濮阳市出了个著名的教育家,而且是红色教育家,在当时的中国有“南陶北谢”之说。南陶,陶行知;北谢,谢台臣。他在当时提出了:“以作为学”的思想,也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有甚者,要以实践为主,从实践中践行知识。我们的课标上也提出了:“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着重、大量”等词语决定了语文实践的重要性。而且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前言部分中一连提到了三个“运用”,它也强调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课程中,怎样实践呢?我想这是我们在座的老师们非常想知道的一个问题了。我要说,语文的实践就是要学生大量的读写,多读书、多积累、多写作、多识字、多写字,这些就是我们语文课程实践的内容。
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知道了语文是什么?是干什么的?我们还得再来谈一谈学习方式。课标中首先提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我们采用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的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运用,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挥他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简而言之,就是在课堂上要做到:1、尊重个体差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关注个性发展;3、启发引导其主动参与。
在课标的“学习方式”这一部分有句话“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进一步体现“自主”学习的一些具体做法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形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然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对被动、封闭、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与修正,也不是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一种语文学习上的革命。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三者水乳交融,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实验版课标里对于三个维度的阐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二者对比,多了“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整体发展,各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单一的进行学习,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同时,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语文素养,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