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中存在的不适度现象
一天晚上,把所有家务做完,衣服洗好,一看表:十点半了。我像往常一样,倒了杯水,打开音乐,坐下来翻开书,独享这安静的时刻。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刚接通就听到王蒙的家长焦急的而痛苦地诉说:“王老师!这怎么办啊?王蒙到现在光是语文还没有预习完呢,他现在瞌睡得前仰后合,叫他别写了,他不肯。”我一听很诧异,一看表:快十一点了。王蒙是个学习认真的好孩子,怎么语文预习还没有完成?不就一张预习纸吗?“你们吃饭晚了吗,他是不是玩着写着?”“7:40吃晚饭他就在那认真地作预习纸啦?”放下她的电话我内心再也安静不下来了,第二天回到学校就和同事提起此事,无独有偶,同事们也反映有家长也是怨声载道。于是我们决定做一个“预习是否适度问卷调查”。请看屏幕:
预习学案作完你用的时间
你喜欢预习学案吗?(简单写出原因)
预习学案对你有帮助吗
对学案有什么建议
通过三个班级202名学生的抽查,完成预习学案需要一个小时的占78%,,需要一个半小时的占19%,半个小时以上的占100%,不喜欢作预习学案的占96%,多么令人深思的比例,有的同学在建议上说预习学案只有两条:1、读熟课文。2、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有的说预习字词句我看见就蒙,有的说不作预习学案万岁,(前面内容可以用录像呈现)。老师们从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我们的预习设计存在着不适度,我们对预习学案进行了反思:
一、预习设计的不适度。
1、内容过量、要求过高,致使课“后”负担“前移”。请看调查中对问题“你在预习中用了多长时间?”的回答:70%的同学都在6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预习占用的时间过长,使得孩子把预习当成了一种课“前”负担而草草应付或根本完成不了不去预习,我们不是经常发现有的同学不交预习作业而找各种借口搪塞吗。这样导致预习低效甚至无效,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又不得不从零起点开始。
2、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的预习学案全班甚至全年级都是同样的要求。有些问题大多数孩子都能完成,但一些问题却只是一部分孩子会做或者能做好,可是我们对所有的孩子要求一样,在预习形式上走进了一刀切的误区。
3、缺乏层级度和趣味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困生‘补’在课前,缩短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客堂上吃饱;让优等生‘跑’在课前,便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课堂上吃得更好”是我们倡导预习的目的之一。但是,千篇一律的内容,全班一样的要求,没有使得层次不一的学生无法在预习中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请看一组单元预习设计。)
我们看到玉习内容之先以课文的朗读,字词的机械记忆,缺乏激起孩子学习的欲望的自主选择,使得预习学案枯燥单调机械,使孩子发出去掉预习万岁的呐喊。
4、广度和深度不及,预习缺乏挑战性。从内容上来讲,知识局限于教材上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语文知识读读课文、学学生字,理解理解课文内容,数学只是读读课本、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等,对教材相关的资料与知识,以及教材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涉及较少,,没有走出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审美疲劳。
二、教师的操作指导上也存在不适度现象。
1、指导不到位。预习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和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致使学生草率应付甚至无所适从。
2、检查反馈不到位,致使预习效果弱化。有的老师对预习缓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布置预习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只管预习的布置,不顾预习的效果,不检查反馈,还有的被预习卡“牵”着,根据预习卡上的要求步骤逐一进行“拉网式”的检查反馈,没有目的、没有重点的“烫学生预习的剩饭”。
3、监督检查过分依赖家长,致使预习的评价效果虚化。一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既然是预习,就必须是在课下、在家里完成。因此,在预习的监督、指导和检查上过分依赖家长。但是,家长从事不同的职业,对我们所提出的预习要求就难免出现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再加上各个方面素养的差异,更会出现操作上的差别。这样就导致里两种现象的出现:一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或没有耐心而疲于应付;一部分家长因理解不到位而好心帮倒忙————近段时间,发现班里一个叫张南的同学读课文尽管能做到不添不漏,但一字一顿的毛病却越来越严重,再看预习卡上张南妈妈的签字: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据我了解,张南的妈妈虽然是个家庭主妇,但对张南的学习却非常重视,经常与我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孩子的预习,绝不会不负责的。经过询问,才明白:张南在家读书总是添字漏字,他妈妈为了纠正他这个毛病,就教给他一字一字地慢慢读,结果就成了单字往外蹦的异读现象。
三、交流探究不及。
1、缺乏小组内的交流。由于被预习卡“牵”着走,按照预习卡上的要求步骤逐一进行检查反馈,所以很多小组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被预习卡“卡”丢了。使学生失去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是很可惜的。
2、缺乏针对性练习。由于预习卡的涉及的面比较全面,老师们又想面面俱到,所以有限的课堂时间就按照育稀植的要求一道一道认真卖命的检查,练习没有了重点,我们都知道都重要的时候不存在重要,都需要的时候不存在需要,所以使交流展示成了一块大饼,使学生漫无目的乱吃,问起最好吃的地方,学生无感觉无法给你满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