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爱,就是慢慢放手
周末看了《小别离》,真心觉得不错,堪称良心之作。演员表演真实,故事也贴合实际,似乎讲述的就是我们自家的状态。
近年来,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在子女教育上心情起伏不定,各种百转千回。择校、挑班,课外辅导,全职陪读......家长们关注教育网站,关注专家微信,关注班级信息,关注年级排名,生怕因自己的疏忽,导致孩子前途受损。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教育,更让父母纠结和无奈。我们喜欢这部电视剧,或许,因为它是我们无数家庭的缩影,真实地呈现了家长对孩子前途的焦虑。
影片主要讲述了3个14岁孩子的教育问题,折射了大都市亿万富豪、中产阶级、普通工薪阶层三个家庭截然不同的三观。
张晓宇的爸爸身家过亿,经济富裕,但亲情缺失,孩子成绩基本垫底。因为复杂的家庭关系,想把孩子送到美国,换取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
朵朵的父母是一个是眼科医生,一个是外企高管,在高档小区按揭买房,周末可以适当组织游玩。朵朵的成绩属于靠前但不拔尖一类,喜欢写网络小说,比较有个性。因母亲过于看重成绩,个人压力过大,有点抑郁症,想出去国外上学,缓解焦虑。
琴琴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社区医生,按照现代人的收入观,他们是低收入阶层。但这孩子学习好,稳居年级前八名。母亲觉得这么优秀的孩子,应该去美国镀金,回国后成为社会精英,所以,不惜夫妻反目,要卖房供养孩子。
剧情在夫妻冲突,亲子冲突中,让我们看到千万个在考试压力下喘息的孩子,万千种为孩子不惜血本、耗尽心力的父母状态。
有钱的,想让孩子出国,学点英语,结识人脉,继承家产,能学些专业管理技能更好,不行长点见识也罢。没钱的,想让孩子出人头地,日后成为海归一族,步入高收入阶层,生活无虞。中间层,出国愿望不强烈,但孩子也可能因为某种愿意,临时起意,要出国上学。
生活不是影视剧,留学毕竟不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但在一线城市,送孩子去国外读书的越来越多,很多人也因此质疑中国应试教育。
确实,我们的教育资源有限,好学校,个个削尖脑袋往里挤,一般学校,生源萧条。于是,重点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多,大额班,超额班,给老师、孩子和家长都带来很大负担。同时,唯分数论,也一直占据学校的主流意识。为了分数,孩子们牺牲了爱好,牺牲了实践机会,牺牲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虽然我们的教育弊端很多,但我们也要看到这几年学校教育的进步。一味把不断滋长的攀比,生存压力的焦躁,对未来的恐慌,都归结为中国教育,似乎也不是很中肯。
其实,出国理由何其多,除了提升专业素养,扩充认知能力,高起点,多角度的探究世界外,也有一些,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够突出,想出国换个环境提升一下;有些认为出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然,还有父母工作、移民、做交换生等,并非都是奔着国外精英教育而去的。未经深入调查研究,在此不予置评。
影片中,以朵朵的母亲文洁形象最为突出,她为了孩子的成绩,操碎了心。偷看孩子日记、手机、冒充孩粉丝,和孩子进行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丈夫高园相对比较开明一些,也比较理解孩子,为了维护家庭和谐,为了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他多次设计隐瞒妻子,给孩子争取一些权益。
文洁怀疑朵朵早恋的时候,紧张不安,且无处查证,所以,几次言语探索无果后,决定全方位搜索孩子的房间,高园不敢违逆,两人一起把朵朵的房间翻个底朝天。怕孩子发现,心惊肉跳的进行一次勘察。
朵朵认为妈妈不尊重自己的隐私,家庭战争爆发。孩子一气之下冲进房间,关闭房门,高原夫妻两个默默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从朵朵出生,他看着文洁把她抱在怀里,然后,从原来的小房子,抱到这所大房子,日子每天都是这么幸福,时间似乎是停止的。怎么地,这么可爱的孩子,就成了叛逆者,对父母这般大吼大叫。
那个熟悉的孩子哪去了,青春期怎么来的这么猛烈。夫妻两个抱头痛哭,看得我也泪眼涟涟。
即使孩子这般伤父母的心,他们还担心朵朵饿着。做好饭,自己难以下咽,却给孩子单独装盘,放在孩子的房门口,写个字条从门缝塞进去,然后假装离开家。看着朵朵开门把饭菜端进去吃了,才悄悄的重新回来。
天下父母心!多少次,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也是这般的不耐烦,说了些伤害他们的话,做了些负气的事,对他们大吼大叫。然后,我们情绪的狂风暴雨过后,掀开锅盖,总是能看到热乎乎的饭菜。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你才知道,原来世界上除了父母,不会有人掏心掏肺对你。
《小别离》让人有代入感,就是因为家长的一系列看似夸张的做法,有其真实的切入点。同事的孩子如何了,隔壁老王的孩子如何了,自己的孩子如何选择,才能避开雷区?都在思考着,分析者,抉择着。
不管不行,竞争如此严酷,上不了重点高中,进入一流大学的几率就减少了许多,就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管的严了,怕孩子逆反,出现撒谎、逃课、甚至离家出走的情况。
然而,就子女教育而言,哪有一把宽严适度的尺子,让我们时时考量?所以,为了孩子,不少家庭夫妻对立,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疏离。为了不让对方生气,隐瞒和欺骗轮番上阵,原本和睦的家庭,偶尔也会上演“小别离”、“小伤感”。
喜欢这部电视剧,因为它是来源于生活,且没有超越生活。是在一种几乎与生活平行的叙事中,触及到了人们最日常的关切,我们能从他人的境遇里体察到现实冷冷的逻辑,感受到人在琐屑欲望里翻滚和煎熬的万般无奈。
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所以,别期待有完美的生活。从来也没有什么最好的教育,国内如此,国外亦然。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或许,对形形色色焦虑于未来的家庭,是一句最无用,也是做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