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伙子令人充满期待。
我所期待的,当然不是他认字量有多么大、计算能力有多么强。那些在别的学校里被当成了面试之重点的东西,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个错误。不是有人这么讲吗?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二十五靠智商,百分之七十五靠情商。智商,来自于遗传,也来自于培养甚至是训练,而情商,绝对不能靠硬性的塑造,唯有“润物细无声”。
在一个月前,跟小家伙有过一面之缘,那时就觉得这个活泼的小男孩儿相当有灵气。在我的关于孩子的文字中,我最喜欢用的词语,是“生气勃勃”。如果加斯顿小学的每个孩子都能够生气勃勃地长大,那才是我们当老师的最大的成功。而他,应该就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孩子吧。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和他的正式会面,定在了下午五点三十分。
五点三十分,他和妈妈并没有准时赶到。我非常理解,娘俩是很紧张的,那边放学之后,不可能准时出发,路上又难免堵车。正这么想着,微信铃声响起,一个很是张扬的的男孩子的声音传了出来:“尊敬的王校长!你好!我们十五分钟后赶到!”哈哈,多么自信大方。我笑着给他回复:“亲爱的小男孩儿,加斯顿小学欢迎你的到来,我们十五分钟后见!”
毫无生疏的感觉。
一见面,我伸出手去,小家伙就自然地把手给我握着。他转过头去,轻轻松松地给妈妈挥手告别,几乎是一蹦一跳地跟着我的脚步上楼到教室去,而且同我一问一答,很是愉快。我告诉他,我叫“王钢”,他重复着这个名字,仰起脸来笑得很灿烂。
这实在不能算面试。在头十五分钟里,我想。我们就是在交谈,谈他给妹妹取的名字,谈他喜欢打的羽毛球,谈他的好朋友有谁,谈他怎么读书……
当我们进行到请孩子使用皱纹纸、卡纸、胶水、双面胶、剪刀、彩笔等材料和工具创作粘贴画这一环节时,我发现了问题。
在主题上,他的选择是就地模仿——环顾四周,他决定“临摹”教室里的书架。开始,他选用了最接近书架原来颜色的黄色皱纹纸,而且用剪刀剪得非常仔细。后来,他想了想,又问老师:“能用别的颜色吗?”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会想到用铅笔在皱纹纸上做记号,然后再使用剪刀,以保证纸条的长度统一。不过,他显然不敢放开手脚,更不敢天马行空。以至于最后,他想在“书架”上画几本书,但是因为我们的书架上摆的书是“躺”着的,他试了试,发现不好表现,于是抬起眼睛来瞧了老师一眼——老师始终用微笑鼓励着他,他随即画了两本“站着”的书,还在上面写上“语文”、“数学”。
一个七岁多的小男孩儿,本不该如此“不敢越雷池一步”。
如果他任意地在图画纸上涂抹得哪怕让旁人什么也看不懂,那倒是个真正的孩子,因为他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有自己的世界。
我看着他那么认真地剪啊、贴啊、画啊,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句话来。
“教育不是规划,甚至不是塑造,更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孩子的生命中,原本有更美的更了不起的东西,可是有些,或者说很多愚蠢的成年人硬生生地把那些美那些了不起破坏了、夺走了。
这不是莫大的悲哀吗?
而那些人还在沾沾自喜,标榜自己的“教育”!
我痛恨,而又时常感到无力。
那么,就这个可爱的男孩子而言,到底是什么具体的事情,让他的思想被捆缚?
在之前和他的谈话中,我已经有所发觉。
“你的班主任老师叫什么名字啊?”
“我只知道她姓什么,不知道她的名字,她从来没有给我们说过她的名字。对了,数学老师,我知道。因为我偷偷看过她的算盘,上面有她的名字!”
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
老师,不告诉孩子自己的名字。
也许你会说,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吗?
在我看来,这反映出的,恰恰是老师的“居高临下”,是老师刻意同孩子保持距离,是老师太把自己当“老师”,是老师根本就不尊重孩子,是老师压根儿没想过蹲下身子来凝视着孩子的眼睛同孩子对话!
请允许我无比粗鲁地丢这么一句话给这样的老师——
“装什么装!”
我难以想象,一个如上所述的老师,会真正的爱孩子,哪怕她把“爱”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挂在嘴边上,也是在“装”!
装什么装!
你的学生终究会长大。
在他们的生命中,你留下了永远的伤痕,这伤痕可能会愈合,也可能不会愈合,可能不会发作,也可能会发作……无论怎样,你,作为孩子生命中原本最应该发挥积极作用的那个重要他人,却因为自己的傲慢甚至愚蠢而成为了最为消极的最为残忍的那个人!
等到他们长大,你认为他们会感激你吗?会说,哦,那个对我严格要求,让我害怕的老师,她是爱我的?
不可能。
我一直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积极有效的教育的基础。而这个“良好”,重要的核心就是加斯顿一向提倡的“尊重、关爱、平等、自由”。
我心疼这个“乖”孩子。我认为,如果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是民主的、宽松的、充满爱意的,那么他很有可能不是我最初见到时的那么有活力,而是胆怯的、拘谨的,就像一个随时可能把身体蜷成一团的小刺猬。那样的话,我们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修复啊!
果然,在和孩子妈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们之所以决定转学,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怕老师。
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一个让孩子怕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好老师,首先是要被孩子所喜欢的。而我们一向重视的“敬畏”,如果失去了“爱”的基础,那就会成为孩子的噩梦。
临别,已经是七点钟。
妈妈招了招手,正在沙坑里玩得不亦乐乎的小家伙拍了拍手,飞快地跑过来,好像一只小鹿。
“给我一个拥抱,好不好?”我弯下腰来。
他毫不犹豫地张开了胳膊,紧紧抱着我,把脸贴在我的肩膀上。
我乐呵呵地给他来了个“头朝下”,这是我们的见面礼哦。
他乐不可支地大笑。
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相信他也喜欢这种感觉。
童年,本该无忧无惧。但愿每一个加斯顿的孩子,都爱笑。
老师们,家长们,一起坚持,一起加油!
201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