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读书心灵永不枯竭的源泉读《与名

发布时间: 2020-10-22 10:43:36 作者: rapoo

读书,心灵永不枯竭的源泉

——读《与名人一起读书》

要用最能打动人的文字写一本自己的书,首先要在心灵的土地上播种下一粒种子。——徐文祥

自己也算是一个自诩为喜欢读书的人,最近购得一本《与名人一起读书》,就是想看一下这些所谓的名人的读书生活。书中的人的确在我这里算得上名人了,他们的名字我们几乎都有所耳闻:铁凝(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周汝昌(红学大师、书法家)、周梅森(作家)、肖复兴(作家)、周国平(哲学家)、冯骥才(作家、画家)、贾平凹(作家、书法家)、庞中华(书法家)、阿来(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凌志军(作家)、张海迪(作家)、陈祖芬(作家)、王跃文(作家)、刘震云(作家)、蒋子龙(作家)、徐城北(艺术家)、万方(作家,曹禺的女儿)、秦文君(儿童作家)、陆天明(作家)……

我还是先把他们的读书的感受挑几条写在这里吧:

读书应该读一流的书

一个人心灵的健康成长,应该有些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为伴。——铁凝

铁凝说:“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读得越杂越好,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以外的书。”其实无论对谁来讲,我们都是这样,不应该把自己封闭在一个领域范围里,应该看到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足够将世界上任何一个方面的东西和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地球村的就证明了我们的世界变小了,但同时我们的生活世界也变大了。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随时可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铁凝说的这句话就应该是给我们一个提醒的。每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而且取得了成就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对自己目前的事业执著钻研,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这个小圈子里的一点成绩,在自己的爱好的同时,他们用自己的个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许就是铁凝认为的“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心和太具体的目的”的意思吧。

在苦闷中看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铁凝“仰起头,重新看一看头顶的天空,太阳还在明朗的照耀着,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电同在”。她相信:黑暗总会过去。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这就是阅读可以拯救一个人灵魂的力量。

“读不同的东西,可以得到不同的营养。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你别偏食。艺术的接触也不要篇什,不要怕自己成为杂家。其实杂家是走向大家的必由之路。”——韩静霆

这句话说得多么形象,多么深刻啊。真正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杂家的。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无数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创造的伟大的科学创举和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都是一种多元素的。只有丰富了才更有耐人品读的味道,因为这种丰富是建立在广博的阅读和对生活的点滴思索之上的。

在过去的年代里,读书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受批判的,很多好书都被烧掉了,但是很多人就是在那样的“闹饥荒”的年代里被读书改变了命运。他们从阅读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力量,他们没有变成生活的努力,相反,他们在仅有的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也许这就是真正的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

现在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的图书市场,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洪荒,这种情况又如洪水的泛滥,我们很多人已经被迷惑了,迷失了阅读的方向。他们可以通过一本书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生命中有某一个人或者某一部书的精神对自己影响很大,但是如今的我们,却恰好失去了这种对我们心灵熏陶和影响深远的书籍。

真正的好书里我们究竟有多远?我们是不是被今天的书籍闪耀的光芒照得眼花缭乱?也许只有在人们的精神感到极度匮乏的时代,书才会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价值,而今的时代同样让人的精神有些匮乏,可是书的价值却不见了。记者采访王立群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史记》给他的最深刻地感受是什么,他说是渗透在字里行间里面的生生不息的、用不低头的精神。这句话很深刻,值得我们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思索。我们是不是过多地看到了文字的表面?是不是只会看热闹?

肖复兴的选择图书的标准是这样的。第一是真正有意义的书,第二是自己喜欢的书。他说读书就好像选择自己的伴侣,要和你融为一体的,而不是选择衣服一样的。读书不是时尚,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现在的人读书,让数的神圣感没有了,寻找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人多了,也就是说读书人的功利心多了。其实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没有改变过。肖复兴提倡读书的时候要保持一种古典情怀,其实这就是一种神圣。真正读书的人,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灵魂和作者进行时空的对话交流,灵魂的碰撞,给人的总是无限的精神力量。

二、让读书生活富有诗意

这不是我的发现,但是我的感觉。

用这样的方式来读书,那才是真正的享受。用这样的态度读书,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样的阅读一定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的。诗意的阅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灿烂。而真正能够做到的这样的人,只有真正能够沉浸在书海里的那些书痴们,这样的人却又不在少数。

贾平凹是一个美文大家,他的读书可以说是中外通吃,我这里还应该强调一下,还有古今通吃。他说读书有福,有福的人才读书。这样的话,我的确算得上一个有福的人。这种福气是幸福,能读书的人就是幸福的,有书读的人是幸福的。

冯骥才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慈善家,最重要的是我对他的了解,他是一个对社会和文化极富有责任感的人。他谈到自己喜欢上古代诗歌的时候,就谈到关于教育的问题。“只要学生有才华,教师就应该成就他,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改变他。大鸟的责任就是帮助小鸟学会运用自己的翅膀。”这样的理解,可以说给了我做教师的深刻的启示,我们何尝不是要给孩子重新做一双翅膀呢?为什么不能帮助他们起飞呢?能够从古代的诗歌中品味到中国文化的精美,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装点得如同古典诗歌一样的耐人品味,加上他娴熟的对色彩的运用,生活在他的眼中一定是充满了五彩斑斓的,一定是如同读书一样的富有诗意。

很多人喜欢读周国平的文章,我也因此买了几本他的著作,仅仅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部分。其他的都简单的了解了一点。曾经和一个朋友谈论过他,知道他是搞哲学研究的,尤其是尼采。我并不对他的研究了解多深,但是他翻译的尼采的著作我也有,而且在近期的阅读计划之列。但是他的读书生活,我觉得他的一句话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读那些永恒的书。”这句话虽短,但是我还是觉得意味深远。什么是永恒的书?一定是那些带着我们无数的思考和感悟的,一定是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收获的,一定是能够指导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定是在我们人生经历中起到过重要的帮助的。他是一个极度的崇尚外国文化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些排斥,基本不怎么看中国的东西,而且认为有很大弱点的。他读书同时也给我一个启示,那就是他不像某些人爱上一本书就如同忠贞的爱上一个人,而且爱上了那个作家。读书,我们选的是书,而不是这个人。追星族一样的看到一个人的东西就要,那自然是不可取的。既然是读书,就应该用书来作为标准,而不是人。喜欢某种风格,当然可以多读,但是盲目的去读书,是不可取的。就如同我听流行歌曲一样,喜欢的是哪一首歌,而不是谁的歌。其实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相同的,不去迷信的读书,才是有理智的,如果要说到周国平,那就是有哲学家冷静头脑的。

我把文学看成宗教,这个宗教崇奉的是美。我用文学追求美。追求自然的美,语言的美,生命的美,以及在艺术当中才能实现而我们的生命并不能实现的美。——阿来

美使人的心灵追求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属于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只有拥有读书智慧的人才能真正找到这种美。

美是有着不同类别的,不同类的美,给人不同感受的精神享受。任何经典的文字都无不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了触动心灵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当时怎样,但是只要我们读进去了,那就是一种享受。

当读到庞中华的读书生活的时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说得这样的一句话:“惟妙惟肖者只能是个临摹高手,而不是优秀的书法家。原因就是缺少了个性。”庞中华的这句话,无不让我在自己的读书和教育生活中都有所思考。任何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让学生写作文,如果一味的追求什么是文学和艺术,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么就根本不会得到任何人的夸奖和称赞。我们面对这样的文字的时候,也就自然失去了兴趣,所谓的共鸣更无从说起。所以读书至少应该读那些带有作者自己经历和灵性的文字。《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感动无数读者,就是因为它是曹雪芹的动情之作。而我们作为读书的个体也一样,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模仿他们说的话,更不能轻易的就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读书应该是带有自己的思考的。

写《联想风云》的那个凌志军也同样这样认为,读书最喜欢的还是最真实的东西。他读书的感受就是“关键是解渴”,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喜欢读书的人。

后半部分略,只有一句话,与书为友,古人有“酒妻书妾”之说,自己算的半个书痴,也就一辈子与之相伴,共度今生了。这样的家庭里又增加一个人,更显得温馨与幸福。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