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中求同”学名家作文
发布时间: 2020-10-23 10:41:23 作者: rapoo
“异中求同”学名家
周六周日,我们乘车到省会郑州去参加第九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暨高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
在会上有幸观赏和聆听了赵志祥、盛新凤、熊生贵、李卫东、韩军这些名家的观摩课和讲座,受益匪浅。
赵志祥老师的《伯牙绝弦》讲得是妙趣横生,但又简单之极,正验证了于永正老师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思想,形式简单但内涵丰富、扎扎实实。整节课把孩子的读背作为重点,以读背促理解,和祖先留下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谋而合。同时,赵志祥老师也非常注重老师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定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盛新凤老师的《半截蜡烛》设计巧妙,重点突出。盛老师首先让学生把握剧本形式的特点,然后直奔剧情,体会语言,这里盛老师设计了四个游戏环节,“导演说戏”、“演员编戏”、“编剧续戏”、“观众评戏”。通过这些游戏环节,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增进了孩子们对剧本特点的认知,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盛新凤老师的“和美教育”,“以练导学”的教学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熊生贵老师的“自学——展练”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课课练、天天写,最大程度的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之中,对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非常有效。
李卫东老师的《陶罐和铁罐》一课,老师从铁罐和陶罐自身的特点说起,引出寓言的形式特点。学生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每一个语气词的运用。最后李老师改换结尾的拓展,让孩子们更深一层的体会了寓言的寓意。
韩军老师的《南来北往》一课中,韩老师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演,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情景中,学到了写作文需要的“背文句”、“排语序”、“辩词义”、“练铺叙”等能力,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顺利学话写文做好了铺垫。尤其是韩老师让学生学会“嗦”的观念,还真是有一定的道理。
说实话,我听过很多名师的课和讲座,比如魏书生老师、于永正老师、贾志敏老师、王崧舟老师、窦桂梅老师、肖川老师、武凤霞老师等等。有时候,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疑惑,名家的观点不尽一致,我们到底应该信谁的呢?比如说朗读课文,贾志敏老师主张读文如说话,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要贴近生活,我觉得有道理;赵志祥老师主张读文要慢、要拖声,不拖声有些字词的感情就不能表达出来,我也认为有道理。再比如:赵志祥、熊生贵老师主张要学生多读,防止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可是,我们在听公开课和好多名家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是在细读文本,深度挖掘。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讲过的一篇课文《小马过河》,正像小马的妈妈说的那样:“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小马后来试过才知道,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我觉得我们听名家讲课也是这样,名家之所以能成为名家,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他们都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成功的经验,那么这个经验适合不适合自己呢,那就看你和名家是否有更多的相同点。
在众多的名家当中,虽然表面看来他们的风格确实迥异,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名家背后的成功的因素。我觉得不管是哪一个名家,他们的成功最终都会落实在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所以无论是哪一个名师,他们的课堂都是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充满趣味性,让孩子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也应该首先改变观念,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都要着眼于孩子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