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总喜欢在门外徘徊,虽然知道里面很精彩,却依然徘徊在门外。因为胆怯,因为不自信,更因为要撰写自己的阅读史——贫瘠又浅薄的阅读史,使我再一次成为第五个。这次萧山之行,听着
于是,提笔撰写自己的阅读史。
一、连环画
我在家里是老小。懂事后听邻居讲,我还有一个姐姐,已经十几岁了,得了肺炎,因无钱医治而夭折。后来就有了我,因此,爸爸、妈妈格外呵护,哥哥、姐姐关爱有加。姐姐大我十二岁,她就成了我的“保姆”。我整天跟在姐姐身后,姐姐也每天念念叨叨的教我一些儿歌。这也许就是儿时的启蒙吧。
记得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连环画。那时还没上学,大约五六岁的光景,我跟几个小伙伴跑到镇上的新华书店买连环画。还记得屋里挤满了人,我们又不识字,朝着柜台里的图书看了又看,终于让书店营业员给我拿了一本封面是一群猴子的书。于是我用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回到家,却遭到了哥哥们的嘲笑。他们说,人家买的都是打仗的连环画,你怎么买一本都是猴子的书回来?真是个傻瓜!爸爸出来为我主持了正义,他批评了两个哥哥,又把我抱在怀里,耐心地给我讲这本连环画。这是我才知道,我买的连环画名字叫《劳动创造了人》。仔细回想起来,那时,我是经常捧着我的小人书看了又看,真有点儿爱不释手的味道。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我接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科学书籍。因为那时候最主要的读物是连环画,小学阶段,读了许许多多连环画,现在看来,都没有这第一本有价值。
二、收音机
童年时代,还使我受到影响的是收音机。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经典的幼儿节目——对学龄前广播。每天下午,我都会准时收听这个节目。儿歌、绕口令、故事,每天都要学上几句。孙敬修、曹灿、康英,是我童年时代未曾谋面的大朋友。中央台还有一个对少先队广播的节目,我也是每天必听。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印象没有对学龄前广播印象深刻。
收音机里我还收听了一部部电影:《车轮滚滚》《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这些电影,我不厌其烦地听,收音机里的人物还没开口,我已经替他说出了台词。不知道这些电影对我有何影响,也许学到一些爱憎分明和爱国教育吧。
再后来,就开始收听评书,第一部评书是刘兰芳说的《岳飞传》。每天中午十二点半,一群伙伴就围在收音机旁,一边吃着饭,一边收听评书,如痴如醉。岳飞的“精忠报国”,让我们敬佩不已;秦桧的“卖国求荣”,让我们恨之入骨。
小说连续广播也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营养。我曾收听过梁斌的《红旗谱》,巍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还有说不出作者的《在秘密的树林里》,以及说不出作者也忘了书名的小说。但这些小说只是我用耳朵读的,如果能捧着这样的一本本小说读下来,该是怎样的丰盈啊。
三、报刊杂志
那个年代书籍确实匮乏。记得上到了五年级,学校开始让学生着订杂志我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读着报纸,有时学上一点小手艺,有时看看北京的学生开展的少先队活动,有时看看知心姐姐为孩子们排忧解难。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少年报》举行过一次征文大赛,让用书信的形式写一写祖国的变化。我也鼓起勇气参加了这次征文活动。可是,文章没有入选,最后收到报社寄来的一张纪念卡片,我还是高兴地视为珍宝。我记得那次中奖的是赵爽的《女邮递员的信》。
初中,我订了《中学生》《儿童文学》《故事会》等杂志。《儿童文学》《故事会》给了我许多故事。尤其是《故事会》中一个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特别让我喜欢。
师范期间,继续订杂志——《青年文摘》《小说月报》。每天中午,别的同学在寝室睡午觉,我总是在教室里看杂志。参加工作后订的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杂志。
学习了一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明白了杂志很大程度是一些知识的碎片,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参加工作后的教育杂志,更不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四、小说
读对第一本小说是初二时从哥哥那里拿来的《三侠五义》,这本小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上课也在偷看,还被数学老师发现批了一顿。对书中的白玉堂印象最深。初中时代还读过一些民间传说,只记得有一本叫《西湖的传说》,其它也不记得了。
上了师范后,读杂志较多,小说读过几本。读《红楼梦》,并没有因美妙的诗词而入迷,却为林黛玉流了不少眼泪。读着《红楼梦》,我觉得自己就是林黛玉。现在常常想,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林黛玉?我想,可能与我的性格及成长经历有关。母亲幼年丧母,她的第一个孩子十几岁了,因患肺炎无钱医治而夭折,四十多岁时,我的父亲又因病去世。人生的三大不幸都降临到母亲身上,母亲就成了很悲观的人,她认为世间就没有值得她高兴的事。耳濡目染,无形中自己也形成了这样的性格。再加上父亲的离世,悲悯情怀纠结在心中,因之,林黛玉就成了我的镜像。我性格中还有一个特点,从小得到全家人的宠爱,含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飞了,母性之爱得到过多,很缺乏探索精神。记得师范时,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红与黑》。刚翻了几页,却很不习惯小说的叙述方式,就把书还了回去,以后就很少读外国小说了。
后来,开始迷恋上了琼瑶的小说,可能读有一二十本,但却没有像许多人那样,由琼瑶亲近了诗词。我读这类小说只是被小说中的卿卿我我所吸引,也许这还是林黛玉情节的原因吧。再读的小说,就是武侠小说。金庸的,古龙的,梁羽生的,都读过一些。好像还是对金庸作品中的白发魔女更感兴趣。
参加工作后,我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遗憾的是学习时只参考一些资料,去记住一些人物形象、写作特点、故事情节等这些碎碎的知识残片。书也读了一些,却没能大量的涉猎。
五、童书
接触新教育,开始“毛虫与蝴蝶”儿童节体阅读实验,我仿佛又回到童年,捧着童书读了起来。一本本精致的绘本故事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一天晚上,我和老公发生矛盾,甚至动了手。我觉得自己很可怜,怎么有这样的老公。一气之下,我就离开了家。来到学校的操场,望着不太明朗的月亮,看着淡淡的云朵在月亮周围缓缓飘动,我忽然想到给学生讲过的绘本《苏菲生气了》。绘本和大自然一下子化解了我的怨气。我想,我有自己的孩子,我有一班的孩子,我有我的新教育实验,我有什么气可生?于是,我毅然决然向家走去。第二天,精神抖擞的投入新一天的工作。《你很特别》《石头汤》《花婆婆》……让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从2007年6月起,我领着学生开始共读童书。《人鸦》《绿野仙踪》《柳林风声》《一百条裙子》《波丽安那》《彼得潘》《草房子》《小王子》《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使我、学生、家长生活在共同的语言密码里,享受着童书给予的营养。而我要给学生设计导读题,给学生上主题探讨课,就需要反复研读童书。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知性阅读。可以说,阅读童书,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式。
六、教育类书籍
师范时,两本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基本上不能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后,主要读一些教育教学类的报刊杂志,学了些支离破碎的教学手段勉强支撑着我的教育教学。一本影响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是
接触了新教育,零零散散的读了《学校是一段旅程》《静悄悄的革命》《唐宋词十七讲》《人间词话》《古老的回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朗读手册》《童话人格》等一些书籍。但阅读层次还比较浅,缺乏深度。
于今,将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回顾,看着贫瘠的阅读史令自己汗颜。喜欢苏格拉底的这句话:“认识自己的无知。”无知的我愿意加入新教育团队,愿意做网师里的一名差生,跟着团队逐渐成长。让自己慢慢强大,让自己能够走向优秀,让自己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