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2、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搜集“神舟六号”飞船升天后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新成就。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激情导入:
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的录像。
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节课,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二、检查预习,理清层次
1、昨天晚上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听听大家读课文的情况。课文比较长,我挑选几个自然段。(1、7、8、9)
2、千年梦是一个怎样的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载人航天)
3、这一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清楚的呢?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时间顺序:明代万户,乘火箭上天——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祖国大地——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
板书:
明 代 万户上天
1970年4月 人造卫星
2003年10月 神舟五号
2005年10月 神舟六号
三、细读文本,升华情感
1、你怎样看待“万户乘坐火箭飞天”?
(板书:勇于探索)
引读:是啊,尽管万户失败了,但他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给了人们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2、过渡: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当时,我们的国家成立不久,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无数的航天人饿着肚子搞研究,终于把人造卫星送上了茫茫太空,使得很多看不起中国的国家从此不得不对我们刮目相看。来,让我们骄傲地向世界宣布吧,齐读:
课件出示:
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3、人造卫星虽然发射成功,但“人飞于天”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于是,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经过11年的不懈的努力,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了。
同学们,“神州五号”能顺利飞天,你认为应该归功于谁?为什么?请快速默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作上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预设:
(1)“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工程。”从三个“最”中体会到什么?
(2)“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元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大三千多个。”(“一百一十多”是研制、建设、发射单位,“三千多”是协作单位。说明载人飞船成功飞天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板书 : 团结合作 锲而不舍 )
(3)一组排比句:“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为了实现梦想,航天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忘我的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板书:默默奉献)
引导理解“积劳成疾”“风华正茂”“华发早生”“猝然长逝”四个词语,再体会这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①面对这样一群航天人,你心中涌动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这段话。(指名读)
②是啊,为了“神州五号”能顺利升天,为了实现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时间、是智慧、甚至是——生命。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齐读)
4、正是成千上万的人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才换来了这美丽的辉煌的结果,才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谁来通过朗读再现当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指名读下面的内容:课件出示: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
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呀,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实现了!让我们都来再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齐读)
5、引读:
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生: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4、同学们,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你一定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那是谁?(杨利伟)对,杨利伟,因为杨利伟是进入茫茫太空的中国第一人,他的名字将会载入中国的史册。但是,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站着无数的无名英雄。(课件出示补充内容)
你们知道吗?为了保证“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他们努力了数十年却没能看到飞天的壮丽场景。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段话(有的人…………猝然长逝。),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吧!
学生齐读:“有的人……猝然长逝。”
四、课后链接,激发爱国情
1、作为一个中国人,谁都会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而感到骄傲,一首小诗《炎黄飞天梦》表达的正是这样的心情,让我们共同欣赏“阅读链接”中的《炎黄飞天梦》。
(1)自读
(2)指名读
(3)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齐读这首诗。
2、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心潮澎湃,中国航天事业继“神5”之后的短短两年,“神舟六号”飞船再次升空。和“神舟五号”相比,“神六”有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载人数量增加了,飞行时间更长了,但研制时间缩短了)
通过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国航天事业在快速发展,技术越来越好)
3、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圆了!但是,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满足了吗?停止前进的脚步了吗?(没有)是的,永不服输的中国人是不会停止探索太空的脚步的。继“神六”之后,又有哪些喜讯?谁预习时查阅了有关资料,和大家分享。
下面的内容供补充之用:
(1)2008年9月25日21时,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飞船于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2)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成功飞向月球。
(3)人类一直都梦想能登陆火星,一项由俄罗斯组织,中欧多国共同参与,被命名为“火星-500”的试验已经于2010年6月3日开始实施。6名志愿者进入模拟火星飞行舱启程去“火星”。他们将在550立方米的密闭空间中体验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其中就有中国志愿者——王跃(出示王跃照片)。
10、小结:是啊,中国人是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的,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飞上那茫茫太空!
五、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知道飞天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所有科学家的这些勇于探索、团结合作、默默奉献、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而这些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作者通过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说明的。这种用具体事实描述说明道理的写法,简称为叙事说理。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这种叙事说理的写法。
3、老师这里有课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你能用上其中的一部分,让大家感受课文的这种写法吗?
嫦娥奔月 鲲鹏展翅 九天揽月
炎黄子孙 瑰丽绚烂 岁月流转
勇于探索 勃勃生机 振奋不已
夜以继日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积劳成疾 华发早生 猝然长逝
板书设计:
勇于探索
团结合作
27 千年梦圆在今朝 科学精神
默默奉献
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