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出隆务峡谷,继续前行,猛然间进入一片开阔地带,这就是有名的草原么?
我们兴奋得停下车,看发黄的草地,看成群的羊群,看蓝天白云。天空是如此辽阔,空旷的草原、没有人烟,没有帐篷,路上除了我们的车以外,没有一辆车,我们在草原上蹦跳。躺在发黄的枯草上,想象着同仁,这块历史上的游牧地区,这块汉朝屯田之地,这块被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的古老土地。古老的历史,现代的草原,让人感叹岁月,感叹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看看时间,已是中午一点,到吃饭的时间了。车又往前开了一小段,看一条简单的街道、有几所房子,好象是一个乡,就在这儿吃饭吧。这边的乡镇和内地的乡镇不可同日而语,这里地广人稀,稍稍人口集中一点的地方就可能是一个乡镇。
停车,进得一家小饭馆。点菜,服务员听不懂,只是摇头微笑,给我们拿来了纸和笔,让我们写在上面。老板懂一点点汉话。坐在外面玻璃封成的类似阳台的地方,太阳照得很温暖,看蓝天白云,那么澄澈。等了好久,不见上菜,我问那个着藏族服装的小姑娘,菜能不能快点?小姑娘摇头,微笑。同伴说,“她们听不懂咱们的话,我刚才去外面转了一转,问卖酸奶的老人,酸奶多少钱,还是旁边的一个小孩子给她翻译,她才比划了一个六元。”我也起身走向饭馆外,看旁边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寺庙——瓜什则寺。心想呆会吃过饭后来看看。看街头,果然卖酸奶的不少,原来,青海同仁的“酸奶乡”就是这里,“瓜什则”酸奶是当地传统的牧民手工酸奶,几乎每家卖手工酸奶的牧户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在塔尔寺附近已经喝过青海的牦牛酸奶,但不经意间路过这个酸奶之乡,还是再次品尝一下这名气极高的牦牛酸奶吧。
重又进入饭馆,看到进来两个僧人,十八九岁的模样,穿着那种枣红色的僧袍。我上前和他们攀谈:“你们是瓜什则寺的么?寺院要门票么?”两个年轻僧人笑笑:“我们不懂汉话,只能听懂一点点。”我比划着问,你们能看懂汉字么?僧人点点头,我拿出笔记本,写道,“这座寺庙有什么历史么?寺庙有多少人?你们不用在寺庙里吃饭,来这饭馆里吃饭?”他们只是简单地回答,瓜什则寺有二百来人,不要门票,你们可以进去看看。想想,也不为难他们了,毕竟语言不通。我暗想,那呆会结帐时,人民币能行么?还有,他们看的电视台是汉语台么?
等待的间隙,同伴上网搜瓜什则乡,同伴惊呼:姐,咱们这是误打误撞呀,事先没有定这个目的地,偶然的路过,却原来是好美的地方。瓜什则乡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有天然草场56万亩,牲畜饲料地11.42万亩;草原风貌保存完整,是唯一汇集内蒙古九大类型草原的地区,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最华丽、最壮美的地段,素有“天堂草原”之美称。
午后两点,终于吃上饭了。饭后,我们走到瓜什则寺门口,照了几张照片,就决定不再进去了。瓜什则寺藏语称“玉隆贝吉贡”,意为“玉沟吉祥寺”,为同仁隆务寺管辖的格鲁派寺院,也是原瓜什则八部落的帐房寺,已有300余年历史。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青海军阀马步芳多次派军进入安多藏族地区屠杀,瓜什则村被血洗,瓜什则寺也被焚毁,直到1945年方才重建。
上车后,同伴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的藏民看人的目光很直接?”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单纯和质朴吧,不象我们城里人那么圆滑和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