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8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122015432/9787122015433
条形码:9787122015433
版本:第5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化工产品手册
内容简介 《树脂与塑料》系《化工产品手册》第五版的分册之一。《树脂与塑料》共收集醇酸树脂和烯丙基树脂、聚乙烯醇缩醛类聚合物、纤维素衍生物树脂与塑料、高吸水性树脂和水溶性高聚合物、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有机硅树脂与塑料、有机氟树脂及塑料、酚醛树脂和塑料、聚酰胺树脂及塑料、氨基树脂与塑料、热塑性聚酯及塑料、芳杂环聚合物、环氧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膜、聚醚类树脂及塑料、聚砜树脂与塑料、热致液晶聚合物、导电塑料和磁性塑料及五大合成树脂,共计约800个产品。每个品种包括中、英文名称,结构式,性质,产品用途,配方及工艺路线,成型加工与产品规格等。产品主要是树脂与塑料国内现行工业化生产的各种产品,经鉴定的国内中试或试制的产品,具有国产化前景的国外产品以及具有市场前景且有可能恢复中试和产业化的产品。《树脂与塑料》文字精练简明,内容覆盖面大,品种齐全,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丰富、翔实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树脂与塑料》切合现状,反映当代前沿。书末附有产品中英文名称索引,利于快速检索。《树脂与塑料》所选品种大部分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操作切实可行,适于中小型生产及应用企业需求,也可供从事高分子材料生产、教学、科研、开发及应用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1 合成树脂和塑料的定义1
1. 1 树脂的定义1
1. 2 塑料的定义1
2 合成树脂和塑料的分类1
2. 1 树脂的分类1
2. 2 塑料的分类1
3 合成树脂常用的聚合方法3
3. 1 本体聚合法3
3. 2 悬浮聚合法3
3. 3 乳液聚合法3
3. 4 溶液聚合法3
4 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3
5 世界合成树脂工业发展方向与趋势4
5. 1 世界合成树脂工业发展方向4
5. 2 合成树脂生产和消费中心向亚洲转移4
5. 3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高端产品需求增长6
5. 4 聚烯烃工艺技术进一步完善促进了世界合成树脂工业的发展7
6 中国五大合成树脂工业企业与生产品种现状10
6. 1 中国五大合成树脂工业企业状况10
6. 2 中国五大合成树脂行业特点11
6. 3 中国五大合成树脂生产状况与品种调研12
6. 4 中国五大合成树脂的进出口与供需情况13
7 树脂安全、毒性与三废14
8 国内主要树脂生产单位15B产品
Ba 聚乙烯类
Ba 001 低密度聚乙烯33
Ba 002 高密度聚乙烯40
Ba 003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44
Ba 004 聚乙烯蒽50
Ba 005 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50
Ba 006 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50
Ba 007 低分子量聚乙烯52
Ba 008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54
Ba 009 中密度聚乙烯57
Ba 010 极低密度聚乙烯58
Ba 011 交联聚乙烯61
Ba 012 硅烷交联聚乙烯63
Ba 013 氯化聚乙烯66
Ba 014 氯磺酰化聚乙烯70
Ba 015 高密度聚乙烯与低密度聚
Ba 016 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
Ba 017 乙烯一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Ba 018 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Ba 019 乙烯基咔唑共聚物
Ba 020 乙烯一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Ba 021 乙烯一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Ba 022 乙烯一(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Ba 023 离子交联聚合物
Ba 024 粉末聚乙烯
Ba 025 乙烯一氯乙烯共聚物
Ba 026 耐热磁性氯化聚乙烯
Ba 027 磁性低密度聚乙烯
Ba 028 磁性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Ba 029 乙烯一丙烯酸甲酯一丙烯酸三元共聚物
Ba 030丁基橡胶接枝的聚乙烯共聚物
Ba 031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
Ba 032 抗静电交联聚乙烯泡沫
Ba 033 辐射交联聚乙烯膜
Ba 034 JFY一1 05辐射交联电线电缆用聚乙烯塑料
Ba 035 lOkV级辐射交联聚乙烯架空电缆绝缘料
Ba 036 抗静电聚乙烯薄膜
Ba 037 导电性聚乙烯
Ba 038 可黏结聚乙烯薄膜
Ba 039 聚苯胺/聚乙烯复合导电膜
Ba 040 聚乙烯与聚酰胺的共混物
Ba 041 聚乙烯接枝、光降解改性组合产品
Ba 042 聚吡咯/聚乙烯导电复合物
Ba 043 含聚乙二醇单甲醚侧基的马来酸酐一醋酸乙烯酯共聚物锂盐络合物
Ba 044 聚吡咯/聚乙烯醇导电复合泡沫
Ba 045 氧亚甲基连接的聚氧化乙烯固体电解质
Ba 046 聚氧化乙烯一碱金属硫氰酸盐络合物
Ba 047 含高氯酸锂的7辐射交联聚氧化乙烯
Ba 048 萜烯树脂
Ba 049 环戊二烯树脂
Ba 050 乙烯基咔唑树脂
Ba 051 聚乙烯咔唑氯醌电荷转移络合物
Ba 052 聚乙烯咔唑泡沫塑料
Ba 053 聚乙烯醇肉桂酸酯
Ba 054 聚乙烯氧乙基肉桂酸酯聚丙烯类
Bb 001 等规聚丙烯
BID 002 间规聚丙烯
Bb 003 无规聚丙烯
Bb 004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PP
Bb 005 填充聚丙烯
Bb 006 阻燃聚丙烯
Bb 007 无卤低烟阻燃PP
Bb 008 聚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
Bb 009 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
Bb 010 导电性聚丙烯
Bb 011 电磁屏蔽聚丙烯
Bb 012 磁性聚丙烯
Bb 013 聚甲基丙烯酸吸水性聚合物
Bb 014 仿天然多功能色母料
Bb 015 丙烯一乙烯无规共聚物
Bb 016 氯化聚丙烯
Bb 017 石油树脂
Bb 018 PP/PA66合金
Bb 019 接枝聚丙烯
Bb 020 汽车用耐低温增强聚丙烯
Bb 021 玻纤增强聚丙烯
Bb 022 丙烯一乙烯嵌段共聚物
Bb 023 改性增强聚丙烯
Bb 024 聚丁烯
Bb 025 聚1一丁烯
Bb 026 聚丙烯腈原丝(碳纤维用)
Bb 027 聚4一甲基一1一戊烯
Bb 028 氧化聚丙烯腈纤维
Bb 029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B13 030 古马隆树脂
BC 聚氯乙烯类
BC 001 聚氯乙烯一活性炭热解聚合物
Bc 002 聚氯乙烯球形树脂
Bc 003 悬浮法聚氯乙烯
Bc 004 医用聚氯乙烯粒料
Bc 005 乳液法聚氯乙烯
BC 006 ZJFL105辐射交联电线电缆用聚氯乙烯塑料
Bc 007 聚氯乙烯掺混树脂
Bc 008 聚氯乙烯绝缘胶黏带
Bc 009 微悬浮法聚氯乙烯
Bc 010 聚氯乙烯/ABS合金
Bc 011 交联聚氯乙烯
Bc 012 本体法聚氯乙烯
Bc 013 80℃等级的辐射交联PVC绝缘料
Bc 014 高分子量聚氯乙烯
Bc 015 立体规整的结晶性聚氯乙烯
Bc 016 医用聚氯乙烯粒料
Bc 017 电池隔板专用聚氯乙烯树脂
Bc 018 氯乙烯一丙烯腈共聚物
Bc 019 氯乙烯一马来酸酯共聚物
Bc 020 氯乙烯一丁二烯共聚物
Bc 021 氯乙烯一氨基甲酸酯共聚物
Bc 022 氯乙烯一烷基乙烯醚共聚物
Bc 023 氯乙烯一乙丙橡胶接枝共聚物
Bc 024 氯乙烯一氯化聚乙烯共聚物
Bc 025 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
Bc 026 氯化聚氯乙烯
Bc 027 氯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Bc 028 氯乙烯一偏氯乙烯共聚物
Bc 029 氯乙烯一丙烯酸酯共聚物
Bc 030 氯乙烯一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
Bc 031 氯乙烯一丙烯共聚物
Bc 032 聚氯乙烯/苯乙烯一马来酸酐共聚物共混物
Bc 033 玻璃纤维增强聚氯乙烯
Bc 034 赤泥填充聚氯乙烯塑料
Bc 035 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共混物
Bc 036 聚氯乙烯/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共混物
Bc 037 聚氯乙烯/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共混物
Bc 038 聚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共混物
Bc 039 聚氯乙烯/聚丙烯酸酯共混物
Bc 040 聚氯乙烯/聚氨酯共混物
Bc 041 聚氯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共混物
Bc 042 油页岩灰填充聚氯乙烯塑料
Bc 043 粉煤灰填充聚氯乙烯塑料
Bc 044 低发泡聚氯乙烯型材
Bc 045 导电性聚氯乙烯
Bc 046 电镀级聚氯乙烯
Bc 047 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
Bc 048 聚氯乙烯热收缩膜
Bc 049 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
Bc 050 硬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
Bc 051 磁性氯化聚乙烯
Bc 052 耐热磁性氯化聚乙烯
Bc 053 高吸水性树脂与聚氯乙烯共混物
Bd 001 通用级聚苯乙烯
Bd 002 发泡级聚苯乙烯
Bd 003 高分子量聚苯乙烯
Bd 004 高冲击聚苯乙烯
Bd 005 透明高冲击聚苯乙烯
Ba 006 阻燃发泡级聚苯乙烯
Bd 007 间规聚苯乙烯
Bd 008 阻燃高冲击聚苯乙烯
Bd 009 抗静电聚苯乙烯树脂
Bd 010 等规聚苯乙烯
Bd 011 间规聚苯乙烯
Bd 012 聚对甲基苯乙烯
Bd 013 高分子量聚苯乙烯树脂
Bd 014 K一树脂
Bd 015 SBS树脂
Bd 016 SlS热塑性嵌段共聚物
Bd 017 SMA树脂
Bd 018 硅橡胶改性SAN共聚物
Be ABS 系树脂
Be 001 通用聚苯乙烯
Be 002 高耐热ABS树脂
Be 003 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
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
Be 004 增强ABS
Be 005 苯乙烯一丙烯腈共聚物
Be 006 丙烯腈一苯乙烯一丙烯酸酯共聚物
Be 007 透明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树脂
Be 008 XABS树脂
Be 009 阻燃ABS
Be 010 甲基丙烯酸甲酯一苯乙烯共聚物磁性塑料
Be 011 抗菌级ABS
Be 012 耐环境应力开裂ABS
Be 0 侣抗静电ABS
Be 014 增强AS
Be 015 丙烯腈一氯化聚乙烯一苯乙烯共聚物
Be 016 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
Be 017 苯乙烯一马来酸酐共聚物
Be O18 乙烯一丙烯一苯乙烯一丙烯腈共聚物
Be 019 马来酰亚胺一苯乙烯共聚物
Be 020ABS/F)VC合金
Be 021 ABS一聚碳酸酯合金
Be 022 苯乙烯一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Be 028 聚吡咯/聚苯乙烯导电共混物
Be 024 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合金
Be 025 耐热级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
Be 026 低光泽ABS
Be 027 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尼龙合金
Be 028 电磁屏蔽AAS树脂
Be 029 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热塑性聚氨酯合金
Be 030 永久防静电ABS树脂
Be 031 玻璃纤维增强ABS树脂
Be 032 阻燃ABS树脂及母料
Bf 丙烯酸树脂及塑料
Bf 001挤出型有机玻璃板
Bf 002含卤和磷阻燃化合物的浇铸型有机玻璃
Bf 003悬浮法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耐热模塑料
Bf 004溶液一本体法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耐热模塑料
Bf 005珠光有机玻璃装饰材料
Bf 006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感光树脂
Bf 007 YB2航空有机玻璃
Bf 008 YB3航空有机玻璃
Bf 009 YB4航空有机玻璃
……
序言 《化工产品手册——树脂与塑料》自1985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受到国内有关单位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与肯定,多次重印,深获好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树脂与塑料工业也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树脂与塑料工业上,使塑料工业如虎添翼;纳米材料技术在塑料上的应用,使功能高分子材料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得高分子合成材料进入质的飞跃和高速发展时期。
特别是树脂与塑料出口量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最好成绩。其间,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树脂与塑料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树脂与塑料品种不断增加,质量标准也随之而变。为此,极有必要对前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合成树脂情报中心编写的前几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增补、修订和完善,如是才能不负众望,满足各界人士的要求。
此次修订工作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1.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部颁标准的树脂与塑料产品质量指标,按最新正式出版者为准;无上述标准的树脂与塑料产品的质量指标,以企业目前执行的企业标准为准。
2.增加的国外产品主要是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生产的树脂与塑料产品。
3.增加了聚碳酸酯树脂、聚甲醛聚合物、聚酯塑料和聚苯醚塑料等产品部分。新补部分品种不能列入上述类别中,则列入其他类。
4.新增加的部分产品有纳米塑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功能高分子纳米材料等。
5,增加了树脂与塑料的辅助材料部分。由于有的辅助材料(如催化剂、助剂、颜料等)在树脂与塑料行业用量较大,所列质量指标系树脂与塑料行业专用,故摘编于《树脂与塑料》中。
全书的编写体例,基本上执行整套书制定的“编写说明”所规定的原则,考虑到树脂与塑料产品的具体情况,则按国内现行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与用途进行编排。
参加本版编写工作的有童忠良教授、夏字正教授、陈海涛高工、李斐隆、崔春芳研究员。
在本手册编写过程中,承蒙各树脂与塑料生产厂、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中吴晨光化工研究院、锦西化工研究院、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以及许多树脂与塑料界前辈和同仁热情支持和帮助,并提供有关资料,对手册的内容提出宝贵意见。陈羽、高洋、王瑜、朱
美玲、高新、童凌峰、王月春、耿鑫、王辰、韩文彬、王书乐、方芳等同志为《树脂与塑料》的资料收集、插图及计算机输入和编辑付出了大量精力,在此一并致谢!
树脂与塑料配方与工艺是树脂与塑料最重要的关键组成部分,《树脂与塑料》从实用性出发,收集大量的配方与最新的工艺及先进技术。
《树脂与塑料》重点叙述树脂与塑料的配方与工艺及产品性能,书中材料新,工艺先进,内容全面,资料充实,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复制性,可供树脂与塑料行业的科研、生产、销售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借鉴、参考和应用。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收集的资料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虽认真编审,恐有遗漏、失误和欠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一面参考,一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文摘 3.1 国内聚氯乙烯现状
我国PVC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自1958年锦西化工厂第一套3000t/a的生产装置建成投产以来,初步形成了一个大、中、小规模并举,品种较多,并拥有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体系。2000年,我国PVC总生产能力达1.42×107t,总产量超过3.3×100t(居全国各塑料品种产量的第二位),可生产100个以上的品种牌号。PVC的单体氯乙烯(VCM)的合成,许多厂家仍采用电石乙炔法,近年来随着引进技术的投产,采用石油乙烯法生产的PVc的产量已超过了1/3。沿海部分PVC树脂厂采用外购VCM或二氯乙烷(EDC)等方法生产PVC,个别企业(如锦化化工集团)外购乙烯,然后氧氯化,生产v(2M。树脂的生产技术以悬浮法为主,其产量占PVC总产量的90%以上,并且已掌握了生产疏松树脂和符合卫生级要求的无毒树脂工艺。少数厂家采用乳液法和微悬浮法生产糊用树脂。本体法技术已实现工业化。
2005年,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内需求旺盛、特别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聚氯乙烯(PVc)工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改建、扩建、新建项目纷纷上马,国内PVC生产装置能力不断扩大,装置规模日趋结构合理化,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行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2006年我国有聚氯乙烯(PVC)生产企业约80家,总产能达到972.0万吨/年,2006年1~4月国内聚氯乙烯(PVC)产量达到254.7万吨,同比增加21.8%,表观消费量为291.4万吨,同比增长了9.5%,进口数量为51.4万吨,同比下降了13.6%,出口14.6万吨,同比增长520.4%。
从未来几年我国聚氯乙烯(PV(:)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聚氯乙烯消费高速的增长,同时也引发了我国聚氯乙烯(PVC)的建设热潮,2005~2006年我国有十几套装置将陆续投产,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随着2006年新建装置产能的逐步释放,我国聚氯乙烯(PVC)的产能将超过1150万吨/年以上,届时聚氯乙烯(PVC)的产品供求结构将会有很大的改观,企业的布局和结构也会有所变化,届时聚氯乙烯(PVC)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其竞争将会从成本、技术、品种、质量、环保和安全等几个方面展开。另外随着节水灌溉、建筑化学建材、包装、电子电气、汽车等下游行业对PVC需求的快速增长,未来几年我国对聚氯乙烯(PVc)的需求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7年以来,我国PVC表观消费量以年均10%~15%的速度增长,PVC在各领域的应用比例正在不断变化,软制品消费比例逐年下降,而异型材、管材、板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