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122023869/9787122023865
条形码:97871220238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外药学专著译丛
内容简介 本书向药剂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呈现了药物传递系统/技术开发中最新技术水平的设计原理和生物工程学知识,对不同类型控释传递系统进行了介绍,侧重于设计原理和生理学/病理学基础,内容包括:
药动学和药效学在控释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药物传递的屏障
前药作为药物传递系统
扩散控制系统
溶出控制系统
渗透控制系统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传递系统
胃滞留剂型
装置控制的粉末传递
药物传递的物理靶向方法
药物传递的配体靶向方法
程控药物传递系统
载体介导的生物大分子传递系统
对控释药物传递技术最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
对药物传递系统的各个技术层面进行了全面介绍
目录
第1章药动学和药效学在控制传递系统设计中的应用1
1.1引言1
1.2药动学和药效学1
1.3LADME系统和药动学参数的含义2
1.3.1最大血药浓度(cp,max)、达峰时间(tmax)和一级吸收速率常数(ka)2
1.3.2生物利用度(F)3
1.3.3分布容积(Vd)3
1.3.4清除率(CL)4
1.3.5一级消除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1/2)4
1.4药动学及其模型4
1.4.1线性与非线性药动学5
1.4.2时间和状态变化的药动学和药效学6
1.5药物动力学:给药、处置和卷积7
1.5.1给药7
1.5.2处置9
1.5.3给药和处置的卷积10
1.6药动学隔室模型10
1.6.1单剂量给药系统10
1.6.2多剂量给药系统和稳态动力学16
1.7药动学在控释传递系统设计中的应用18
1.7.1控释传递系统设计面临的挑战18
1.7.2单独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控释传递系统的局限20
1.7.3控释传递系统设计中药动学/药效学因素的实例21
1.8结论22
参考文献22
第2章药物传递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屏障26
2.1引言26
2.2口服控释药物传递系统的屏障26
2.2.1胃肠道的解剖结构26
2.2.2胃肠道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特性30
2.2.3口服药物传递的屏障32
2.3非口服控释药物传递的屏障32
2.3.1皮肤32
2.3.2眼35
2.3.3口腔36
2.3.4鼻39
2.3.5肺40
2.3.6阴道黏膜41
2.4控释药物传递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屏障42
致谢44
参考文献44
第3章前药作为药物传递系统49
3.1引言49
3.2前药设计的基本原则50
3.3前药设计的原理51
3.3.1酯类前药51
3.3.2酰胺类前药53
3.3.3盐类前药54
3.3.4其他前药类型56
3.4用于延长治疗作用的前药56
3.5不同给药途径的前药设计57
3.5.1鼻腔给药的前药57
3.5.2眼部传递的前药58
3.5.3注射给药的前药59
3.5.4透皮传递的前药59
3.5.5口服给药的前药60
3.5.6口腔传递的前药60
3.6前药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进展60
3.6.1抗体导向酶前药疗法(ADEPT)61
3.6.2基因导向酶前药疗法(GDEPT)和病毒导向酶前药疗法(GDEPT)61
3.6.3大分子导向酶前药疗法(MDEPT)62
3.6.4凝集素导向酶激活前药疗法(LEAPT)63
3.6.5树形聚合物63
3.7结论与展望64
参考文献64
第4章扩散控制的药物传递系统70
4.1扩散理论70
4.1.1扩散的基本方程70
4.1.2从预载药骨架中扩散释放72
4.1.3跨屏障膜扩散73
4.2口服扩散控释系统75
4.2.1骨架型控释系统75
4.2.2贮库系统79
4.2.3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80
4.3经皮扩散控释系统81
4.3.1含药压敏胶系统83
4.3.2半固体骨架系统83
4.3.3贮库系统84
4.3.4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84
4.4其他扩散控释系统87
4.4.1子宫内置装置和阴道环87
4.4.2眼插入剂87
4.4.3皮下植入剂88
参考文献88
第5章溶出控制药物传递系统93
5.1引言93
5.2溶出控释的骨架和包衣系统的理论93
5.2.1固体颗粒的溶出93
5.2.2包衣系统的溶出95
5.2.3骨架系统的溶出97
5.3溶出控释的骨架和包衣系统设计的参数99
5.3.1影响固体颗粒溶出的参数99
5.3.2影响包衣系统溶出的参数100
5.3.3影响骨架系统溶出的参数101
5.4溶出控释的骨架和包衣系统/技术的应用和示例103
5.4.1基于溶出控释固体颗粒的传递系统103
5.4.2基于溶出控释包衣技术的传递系统104
5.4.3基于溶出控释骨架技术的传递系统110
5.5溶出控释药物传递系统的未来前景112
5.5.1溶出控释的包衣系统112
5.5.2溶出控释的骨架系统112
参考文献113
第6章胃滞留剂型116
6.1引言116
6.2胃滞留传递系统设计的生理学基础:胃肠运动117
6.2.1禁食状态下的收缩运动117
6.2.2进食模型117
6.3基于尺寸大小的滞留传递系统的设计118
6.3.1片剂尺寸和进食模型118
6.3.2禁食状态下膨胀系统的滞留122
6.4基于密度差的滞留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124
6.4.1密度大于胃液(沉降)124
6.4.2密度小于胃液(漂浮)124
6.5基于黏附性的滞留传递系统的设计:黏膜黏附系统126
6.5.1黏液和上皮层127
6.5.2聚合物作为生物黏附剂128
6.5.3影响生物黏附的因素128
6.5.4生物黏附的应用129
6.6药物释放机理或动力学130
6.7胃滞留传递系统的发展前景130
参考文献131
第7章渗透控制药物传递系统137
第8章装置控制的粉末传递155
第9章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药物传递系统183
第10章载体介导的生物大分子传递系统206
第11章药物传递的物理靶向方法231
第12章药物传递的配体靶向方法257
第13章程控药物传递系统277
……
序言 发现具有药理作用的,能用于处置、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的新化学实体,仅仅是药物开发过程的第一步。新药开发中,研究如何在确定的时间或某一时间段内将预期量的治疗成分传递至靶点,与发现新治疗成分同等重要。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应设计一种传递系统,以期能以预计的速率和在期望的部位达到最适宜的药物浓度。目前,已有许多药物传递系统能够以时间或空间控制的方式传递药物,也有很多传递系统尚处于研究中。已有大量关于基于药物释放机理的药物传递系统的书籍和综述出版发表。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结合成功研发的实例,对这些新的药物传递概念加以介绍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便于药物发现、开发和生物工程领域的药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解和应用。
本书重点论述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其生理/病理基础。每章的内容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引言
药物传递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控制释放的机理或动力学
用于调控药物传递速率或空间靶向的关键参数
药物传递系统/技术现状
药物传递系统的前景
在基于设计原理展开对各种药物传递系统/技术的讨论之前,本书的前两章概述了有关药物传递的药动学和生物学屏障的基本概念。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设计原理,编者也对必要的药动学知识以及必须克服的各种生物学屏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我们相信,本书会为药学家、生物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提供有用的知识,并成为他们在研究、学习中的系统指南和参考。
感谢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所有作者。我们特别要感谢McGrawill出版公司的Kenneth McCombs先生,感谢他在编辑本书中的耐心、理解和支持。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所深爱的妻子——Xinghang Ma(马兴杭)和Hymavathy Jasti,及孩子们——Richard Li、Louis Li、Sowmya Jasti和Sravya Jasti。感谢在这些年中,当我们的目光专注于电脑屏幕时,妻子给予的支持和理解,以及孩子们失去的一同游戏的时光。
文摘 3.7结论与展望
前药已经成功地用于调节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动学性质,以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尽管前药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与其他非化学途径相比昂贵的临床开发费用,使得前药途径只是作为最后的一种选择。然而,由于制药公司药物发现流水线中充斥的处于临床前阶段的Ⅱ型疏水性分子的推动,在最近的几年这种趋势将会发生逆转。最近一些含有前药成分的“重磅炸弹”药品(奥美拉唑和辛伐他汀)获得批准似乎证明了药物发现的前药时代的到来。
人类基因组的阐明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进步增进了人们在分子水平对疾病的认识,同时揭开了靶向细胞治疗的黄金时代。就这一点而言,前药已不仅仅被看做是化学修饰。这可以从前药设计复杂性的增加(如着眼于基因传递和控制细胞的酶表达以实现精确的靶向和传递)得到适当的确证。
前药必将引领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以满足肿瘤化疗中精确靶向和高效传递的需要。对细胞机制的了解和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工程学的不断进步,将不断推动这一领域的创新。
由于缺少在前药发现和开发的不同方面的团队之间的有效合作,前沿性边缘技术的运用往往不易实现。前药策略的应用要求改变这一思维定式:多学科的团队应能将生物学家的细胞学知识、药物化学家的创新思想、药物传递学家的系统知识结合起来,勾画出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治疗中所存在困难的方案。
前药的最终应用应该是传递RNA(短链干扰RNA)以及细胞内基因治疗,在细胞水平上消除疾病,从而完全治愈疾病。作为多机制的药物靶向途径,前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可能成为传递治疗成分的神奇“魔术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