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奥数的功与过

发布时间: 2012-04-10 11:04:05 作者: sxsgeass

  小学生到底该不该学奥数、“小升初”到底该不该考奥数,别人学了你没有学会不会在升学时吃亏,自己占了跳舞、书画的时间学了奥数又有无益处?近段时间,小学的爸爸妈妈们热议的话题之中,必有“奥数”。

  还在上世纪90年代,奥林匹克数学就陆续遍地开花。近年来,它似乎更成了孩子成才、读书不可缺少的灵丹妙药。学,周周补课增加了压力;不学,又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本报今日约稿到各校老师,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再谈奥数的功与过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沈勇

  再一次谈奥数的功过是非,莫名地让我想到女儿四五岁的模样,那时的她看影视作品只关心一件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如果搞清楚了,她就很开心了。这样的联想,绝非调侃,是因为对一个事物好坏的评判,如果我们不理性,不正视本质,成人闹四岁小儿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什么样的题是奥数题?这是我1994年参加工作,开始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起,就面临的一个问题。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把奥数与数学剥离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现行的义务教育课标教材中,不论是人教版的“数学广角”,还是北师大版的“尝试与猜测”,很多内容和书店里标了小学奥数标签的内容其实是有很大交集的。只是,义务教育教材是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而典型的奥数教材却是以应试练题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在题量和难度上加大而已。本是同一个东西,关键看怎么用,这就如同菜刀,要说它的好坏,应看你是拿来切菜还是砍人。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究竟是不是奥数?当奥数被万千家长热捧或诅咒时,当奥数教师(本应是数学教师)被冠以“金牌教练”或当成“过街老鼠”时,确实有点无奈。其实,把近十年来奥数大讨论作一个时间梳理,每次关于奥数的讨论基本都是在小升初的时间,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小升初只考画画、只考唱歌、只考跑步,我想,诸多怪象,一定更加让人目瞪口呆。高考、择校、“潜规则”、利益驱使,这些潜伏在奥数背后的东西,才是让奥数偏数学的真正原因,才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本质。

  怎样对待奥数?这个问题,从专家到教师,到普通家长,我想,标准答案都是:因人而异,把握好度。这里,我只想用一个实例来说一说。我的女儿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奥数的,所谓的教练就是我。每周日下午,用两个小时时间,就一些典型问题,我们展开交流,讨论,思考,然后在周一到周五,完成学校家庭作业后,在20分钟内做两道用同种数学思想方法能解决的变式题,做对与否不作要求,只是要求她要努力思考,勇于挑战,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思考两道有挑战的数学题,和每天刷牙一样,是一种习惯。整个小学阶段,她对数学特别有感觉,特别有兴趣。这样的习惯,这样的兴趣和效果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的初二。

  “禁奥”并非切肤之痛

  中学一级教师王堂兵

  近日,据媒体报道,成都市教育局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不得使用奥数等学科竞赛和学科等级证书作为招生依据。小升初被家长们持续热烈关注,并非与奥数有关。笔者以为“禁奥”并不能解决小升初中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误读了“奥数”。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如今,在很大程度上,绝大多数孩子是被动选择去学习奥数的。它不是游戏,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它不是必需品,不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然而,它却成为了好多学校招录学生的法宝,成为了孩子们升学的工具。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的学习和竞赛,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但是奥数的盛行违背了一个原则,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有家长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击掌相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奥数就像一个金箍圈长期折磨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这下被破除后,好比如释重负。

  其次,禁止在升学考试中含有奥数等超标内容,好多年前就要求了,实行效果却不明显甚至多次反复、反弹。一方面,学校想以奥数等内容为依据,拉大学生考分的距离,以作为选拔学生的区分度。另一方面,如何界定升学考试题中加入了奥数的内容呢?难道就是多了几道超标的难题就是考了奥数吗?没有人能够或乐意去给予科学、准确的界定。

  所以,从这个层面去思考,要求学校不加奥数内容的意义并不大。关键在于升学试题的出题水平,不以超纲超标为前提,以数学学科特性为参考来达到选拔学生的目的。出题考察一个老师的水平,考题则考验一个学校的责任。

  最后,倒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是以纠正奥数的畸形盛行为目的。小升初要考奥数,所以不管孩子们乐意与否都必须去参加培训。于是,家长会掏出很大一笔钱去顺应这种市场行为。被培训、被消费,得利者的是社会培训机构,但失利的必然是学生。由此,如果是站在这个角度上去禁奥,我们是欢迎的。

  禁奥,不能满足孩子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培训内容,不能杜绝学校以超纲超标的难题为区分度去选拔学生,更不能彻底扭转市场运作相对成熟的奥数培训市场。其实,作为大众而言,希望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得以明确并坚持,不会出现朝令夕改或左右摇摆,禁奥这种规定或禁令就不会戏剧性地再现。

  学过奥数的孩子抗挫能力更强

  名师堂林成根团队小学数学教研组长黎超

  数学,素有“思维训练体操”之称,它本身有枯燥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数学无穷的魅力。然而,近些年,奥数在成都乃至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些变味,成为小学生没有选择的“必修课”,已经沦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奥数到底该不该学呢?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奥数已经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我们对近十年成都几所一类重点名校的奖学金测试题进行过认真分析,其中奥数题的比例占到70%以上。换句话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奥数,参加他们的考试也就能考40-50分左右。

  其次,奥数不应该只是“名校”的敲门砖。奥数辅导的根本作用在于对孩子思维习惯的养成和长远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小升初选拔的作用不过是奥数在特定大环境下的衍生效应而已。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小学阶段是孩子大脑生理发育、思维方式形成以及学习习惯培养的高速发展和积累阶段,是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多数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已经基本定型,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始进入系统化奥数训练,对孩子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奥数学习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也非常有益,我们通过对比发现,和同龄人相比,学过奥数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更强,每解一道题都是一次挑战困难的过程。学奥数的孩子思维严谨而灵活,他们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强。

  一切尊重教育规律

  成都市龙祥路小学校长谭江玲

  这个规定是根据目前的社会现象来提出的。我认为奥数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来讲,是很好的东西。特别是对有数学爱好和特长的孩子来说,非常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但奥数不能被功利化了,一旦功利化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奥数本身的发展。这项规定就很好的抑制了奥数功利化的现状。不过我们所有规定的执行方式也不能走极端,比如孩子确实有数学特长,艺术特长,如果“一刀切”,这对有这方面兴趣的孩子的发展不利。归根到底,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孩子个性发展,因人而异。

  “禁奥”有助于“减负”

  成都市红牌楼小学校长黄成风

  新规对于所有小学生来说都是个好事情,有利于小学生的“减负”。目前小学生的负担太重了,特别是这两年民办学校很热,有些家长挤破了头想进好的民办学校,为了通过考试只有让孩子“补课”学奥数。我遇到一个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考进民办学校,一门心思地让孩子私下补课,甚至申请学校的正常音乐、体育课不上,就为了补奥数。可是学生私下给我讲,他学起奥数来很吃力,也许这不是他擅长的,但为了考试必须学,所以很不高兴,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都很重。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媛媛肖笛涂诗薇整理

读书人网 >教育时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