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讯 保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4月20日,市教委主任周旭在重庆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表示,高校不要设置那种“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
22所院校21所有英语专业
目前,重庆高校同质化趋向严重,部分高校一味追求办学层次高,盲目追求规模大,专业设置贪多求全。
比如,有些高职院校总做专升本的梦,梦想成为综合型大学,一旦梦想成真,原来的办学特色很快被“稀释”。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本科院校的校均在校生达1.74万人,全国第四。而重庆22所本科院校中,有21所开设了英语专业;16所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在内的十余专业,开设的高校也在10所以上。但是,高校师资规模与在校生规模未能同步协调发展,生师比过高的矛盾依然突出。
此外,市属高校普通本专科中,经、管、文、法四大类专业同质布点相对较多,占了50%,结构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高考录取将参考综合素质
周旭指出,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落后,仍盛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缺少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目前,那种“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还不少。市教委希望,高校要从“死读书”、“会考试”、“及格万岁”的短视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
到2015年,我市高等教学规划力争达到105万人,毛入学率达40%。与升学率挂钩的高考方案也在酝酿出台,我市有望建立“普通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评价体系。
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我市将推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行业高校建设。
此外,我市还将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