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快报》报道:最近,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语文考试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这名小学生很委屈,认为4岁的孔融其实并不会这样做,坚信自己没答错。
打叉更能明确道德方向
道德需潜移默化,小孩也应从小灌输一些好的道德观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自古以来,中国语文就承载着道德传承的使命,谦让与自私的考题,当然谦让才正确。(QQ网友 李鹤)
“文以载道”是我们的传统之一,孔融曾说:“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虽说不能拿圣人标准要求孩子,但起码要了解圣人如何为人处世。(QQ网友 和颜)
打叉是简单粗暴教育方式
王小波说过:“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因为道德判断是需要思维能力来分析的。这名学生,不论对错,都是在“思维”,简单一个叉,既没起到德育作用,也在打击孩子思维能力。(QQ网友 忠贤)
敢说真话是做人基本的素养。若为得高分,或取悦于老师,说违心话,岂不是又无德?现在学生作文假大空,是不是与此有关?(QQ网友 榕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打叉则是把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学生内心之“惑”却未必有解。更糟的是,学生若习惯了“服从”标准答案,接受教育可能会成为“照葫芦画瓢”。(QQ网友 晚辉)
此题与教育方式皆有问题
“让梨”与“不让梨”的问题已成一种“道德悖论”:到底是“礼让”对,还是“诚实”对?应在题目后加个“并回答为什么”,并根据学生的“论证”打分。(QQ网友 柏杨)
摘花在平常看来是不道德的。一个4岁小女孩,在学校摘下一朵玫瑰,被校长发现。小女孩说奶奶病了,我摘花给奶奶看看就会好起来。校长很感动,又送给小女孩一朵花。这位校长就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孩子还很单纯,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去衡量和传授道德。(QQ网友 洪波)
有个节目,主持人问孩子们,飞机没油了,可仅有一个降落伞,给谁用,结果孩子说给自己用。人们诧异孩子怎如此自私。孩子又说要跳下来找到油回去救飞机上所有的人。这说明,不能简单判对错,更要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