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论文博士”的新闻几乎同时,大洋彼岸发生了另一则新闻:美国篮球巨星奥尼尔日前与1100多名毕业生一起,被授予迈阿密巴里大学博士学位。这个“名人博士”由于业务繁忙,花了四年半时间才完成博士论文 《幽默与严肃在领导风格中的二元性》,为写论文他还走访了不少商界精英和CEO。期间,他修完16门课程,平均绩点为3.813分,接近满分4分。
有人笑话说,假如奥尼尔在中国读博士,恐怕大可不必如此费劲。在不少高校充分运用办学自主权的“灵活机制”下,“宽进严出”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过程,是不是过宽、不严了呢?
“进口”别放得太宽
“宽进严出”是一条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之路。考大学要过高考关,考研也要过统考关,但统考成绩加之面试成绩,招研究生的“弹性系数”就大大放大。至于在职研究生,以及MBA这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进口”就更宽些。
若没有学习时间、精力或能力,但交得起学费、有较高职位,这些人是否具有读研资质,甚至能读到博士呢?复旦大学教授唐金海认为,招收研究生不宜过宽,还应从严。这位全国MBA语文写作考试的阅卷总负责人透露,今年全国超过13万人报考MBA,根据教育部有关标准及数十位教授牵头评阅,语文写作考试及格者仅1000多人。但事实上,大量作文能力都不合格的考生依然在读全国各大高校的MBA。他认为,如通过一些不合理途径进入高校深造,其深造水平实在令人堪忧。
与本科生扩招同步,研究生扩招之势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我国正大幅调整研究生学位结构,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研究生比例下调,面向就业与行业应用的专业型研究生比例上升,两者将接近1∶1。在某种程度上,专业研究生学位更适合于有行业背景的人士攻读。但同时,这种趋势会不会为在职读取 “论文博士”、“论文硕士”创造一些便利条件,还应把握正确方向。
“出口”必须把关
在招生 “进口”上收入学费及其它社会资源,高校与“论文研究生”们似乎形成一种不合规的契约关系——只要进得门来,自有办法出门去。像就读清华的山东厅官那样的国家干部,两三年博士毕业拿个学位,早在入学之初就或已板上钉钉。
其实,“论文博士”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学位授予方法,他们在学制上与全日制博士生不同,在读期可以是3年更可延长至10年,但他们的学位含金量与全日制博士生应该并无差异。老荣是上海党政机关一名干部,他在沪上一所名校攻读在职博士。因公务繁重,要跟上同届博士生的学习节奏确有困难,为此他递交博士论文的时间也一再推迟。甚至当他第一次递交论文时,因所写的文化产业题材与所报专业方向发生偏移,被教授一票否决。又经历一番调整,他的新论文才通过论文评审与答辩。此后,其博士论文也成书出版。
尽管荣博士戴上博士帽耗时六七年之久,但他表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没有全国统考,全凭一篇学位论文,而在这道论文评审和答辩关上,如果没有严格把关人或关口流于形式,那么研究生培养“出口”就缺失了质量控制。“这样混过关的研究生也发毕业证书、学位文凭,既是对其他合格研究生的不公平,更会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人才声誉造成极大损害。”
请尊重办学自主权
在本科阶段,各大高校都正在全力争取自主招生权,其实研究生阶段的办学自主权已相当之大。这份自主权力,理应尊重,理应用好。
如果说在“进出口”两道门槛上,教育部门还具有宏观管控作用,那么在两道门之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学的自主把控作用就尤显重要。然而,除了“亲自读博,但不亲自上课”,当前“代人读研”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闻,比如请秘书来听课,请高手来写论文等,都成为高官、高管等成功人士读研的特色方法。
出于办学责任感与公信力,大学是有足够智慧自主培养研究生的。记者了解到,沪上知名学府也曾面向海外招收“论文博士”。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数十名博士生,来沪集中修读一周,至多一月,从此便不再进校,只是毕业前提交一篇论文。由于这些论文质量较低,曾设法不走论文盲检渠道,确保其通过评审。但3年后,校方最终停办了这类“论文博士”项目,以保障更为重要的办学质量和办学信誉。
即使是此次当事方清华大学,培养“论文博士”多年来,也在探讨改进“论文博士”招生与培养。一名清华教授为此撰文表示,论文水平高低是“论文博士”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论文博士”的末端控制,“论文内容的创新性是评价水平高低的关键”。大学应该以自主选拔高中尖子生的那种严肃态度和严格方式,教好研究生,写好论文,办好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