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宣泄 韬光养慧 啼啭zhuàn 虚与委蛇wěi
B.嬉戏 一衣带水 咋舌zé 凤冠霞帔pèi
C.肴馔 纵横稗阖 稂莠liáng 精雕细琢zhuó
D.亲睐 震古烁今 娱乐wú 众擎易举qí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读书改变命运,改变的是人们向上流动的机会,并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立竿见影的预期的兑现。
B.随着检验结果的公布,红牛事件或许很快会偃旗息鼓,但保健食品市场的整肃还需要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C.深秋时节,果实累累,人们欢欣鼓舞这即将到来的丰收,村巷、田野里、山坡上到处泛滥着愉快喜悦的声浪。
D.星光大道舞台上,湘妹子刘赛表演的舞蹈《滕缠树》展现了艺术之美和身心的融合,让观众顿生高山仰止之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腐乳的主要原料是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的豆腐干制成的,具有抗衰老、降血脂等多种保健功能。
B.“80后”在汶川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巨大考验中表现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令人刮目相看。
C.毕业后,工作的不顺心促使她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尽管这次铩羽而归,但她并未气馁。
D.多年来,我对湖南大学有很大的吸引力,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4.调整下边一首绝句的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牧童归去横牛背②山衔落日浸寒漪③草满池塘水满陂④短笛无腔信口吹
A.④②①③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通解
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而称夫通才者多矣,然而脂韦汨没,以至于老死者相继,亦未见他之称: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
且五常之教,与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师,终不能自知而行之矣。故尧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让之为美也;于是许由哀天下之愚,且以争为能,乃脱屣其九州,高揖而辞尧。由是后之人竦然则言曰:「虽天下,犹有薄而不售者,况其小者乎?」故让之教行于天下,许由为之师也。自桀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故龙逢哀天下之不仁,睹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进尽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由龙逢为之师也。自周之前千万年,浑浑然不知义之可以换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逃山而死。故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义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为之师也。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向令三师耻独行,慕通达,则尧之日,必曰得位而济道,安用让为?夏之日,必曰长进而否退,安用死为?周之日,必曰和光而同尘,安用饿为?若然者,天下之人,促促然而争,循循然而佞,浑浑然而偷,其何惧而不为哉!是则三师生于今,必谓偏而不通者矣,其可不谓之大贤人者哉?呜呼,今之人其慕通达之为弊也!
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者曰:「尔当通于行如仲尼」,虽愚者亦知其不能也;曰「尔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贤」,虽中人亦希其能矣:岂不由圣可慕而不可齐,贤可及而可齐邪?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贤,而欲齐乎圣者,亦见其病矣。
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且曰:「我通同如圣人。」彼其欺心邪?吾不知矣。彼其欺人而贼名邪?吾不知矣。余惧其说之将深,为《通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有薄而不售者 薄:轻视
B.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 偷:盗取
C.必曰长进而否退 长:尊敬
D.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 阙:缺乏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乃脱屣其九州②臣乃敢上璧
B.①故后之臣辣然而言曰②吾尝终日而愚矣
C.①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D.①彼其欺心邪②吾其还也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析了古人和今人不同,抨击了当时人们“耻于独行”“慕于通才”的弊端。
B.文章列举许由、龙逢、伯夷的事迹从反面论证了人不拘常规、敢想敢干才能成功。
C.文章通过对通才的辩解,告诫人们不能“通私曲”,而要“合道义”,并努力实践。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指斥时弊,论述深刻有力。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3分)
A.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
B.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
C.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
D.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3分)译文:
(2)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3分)译文:
(3)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4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夏初雨后寻愚溪①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②。
注释:①此诗作于谪居永州时期。②燠(yù):也是指热。
(1)简析诗歌尾联“啸歌静炎燠”一句中“静”的好处。(2分)
(2)简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
(2)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3)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山寺钟鸣昼已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创造”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兴国的进军号角,解放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构建与经济“硬实力”相协调、相促进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地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日趋增强,体制、利益的调整以及各种思想的碰撞带来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越是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凝聚、规范认同的作用就愈加凸显;越是在物质满足的语境中,构建符合当代国人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就更加迫切。
说到文化,不少人认为会唱两首歌,背两首诗,说几段排比句,就很有文化,这只是浅尝辄止。即便是身怀绝艺的歌唱家、书画家,如果言行粗俗,道德低下,也只能是有体无魂,人们照样说 你没文化。文化强弱不是以具体的文化样式而论,而是全方位深度的表现。那种“假古董吃香、真文物遭殃”的怪相,那些哗众取宠、过度包装的作品,是异化了的文化。
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文化人”方能致远。同样的话题你讲的巧,同质的工作你做的精,同行的关系你处的好,大家就会从内心里敬佩你……实际上,这种由文化所彰显的软实力,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王道”一脉相承,具有一种安近来远的力量。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呼唤精神文明疾步赶上。”这些年来,从文化立省到书香城市再到农家书屋,这种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局面让人倍感振奋。与此同时,某些因文化失调而导致的发展误区也令人警思:一些地方不管基本史实竞相争抢名人、建庙造神,把保护传统文化变成了“祖先争夺”;有的地方则不顾客观条件搞大活动大景观大园区,将文化建设异化为“土木工程”。这种种现象说轻了是没文化,说重了就是害文化。
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是大干快上,一夜成名,需要长期涵养、积淀。就一个城市而言,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从区域和谐稳定看文化的社会调理功效,从经济发展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看文化的底蕴根基表现,从文化创新能力看文化的精神气象格局,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居乐业看文化的为民惠民成果。同样,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也要以民风和不和、民心齐不齐、创新成果多不多、幸福指数高不高等一系列指标去衡量。
鲁迅先生曾说:“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文化发展繁荣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知时好雨、润物无声;文化神采飞扬不是搽脂抹粉,而是静水深流、精气内行。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以系统的理念科学谋划,以务实的态度把握规律,以超前的思维融会贯通,才能挥洒自如、令人向往,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12.下列有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创新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构建符合当代国人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的文化,使之和经济发展协调。
B.文化强弱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包装等以具体的文化样式来表现,而且可以从全方位深度方面来表现。
C.文化的根本功能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以文化人”,安近来远。
D.文化建设必须以系统的理念科学谋划,以务实的态度把握规律,以超前的思维融会贯通,区域和谐稳定。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句话突出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创新文化的必要性。
B.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校性、选择性日趋增强,文化整合凝聚的作用也就愈加凸显出来。
C.只要与基本史实相符,一些地方采取竞相争抢名人、建庙造神等方法来保护传统文化,其做法无可非议。
D.作者认为,即便是身怀绝艺的歌唱家、书画家,也只有言行温文尔雅、道德高尚才能被人们承认有文化。
14.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所说“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的理解。(5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老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在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呼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摺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澄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抚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搓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洒脱呀,巩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会产生过象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象音乐一样洋溢入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没有读过中国的诗人咏赞过你的诗。我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画家描写过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恒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仅有不辩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15.简述文中横线的语句有何作用?(4分)
16.文中的银杏树具有什么具体特征?请概述并指出银杏的象征意义。(4分)
17.文章中,作用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银杏,有什么好处?(4分)
18.本文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描写银杏,抒发情感,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探究。(8分)
六、选做题(2小题认作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外也过“中国年”
春节期间,英国的大街上会增添许多ChineseNewYear(中国春节)的东西。非中餐馆也会添置几道专为中国春节准备的菜肴,英国大报推出 “中国周”教人学汉语。英国也处处洋溢着欢庆春节的气氛,以伦敦为例:有一年的大年初一,3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不是华人)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齐声高呼 “恭喜发财”,当时的场面令所有华人都感到无比骄傲。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巡游、文艺表演等欢庆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两个广场上还有文艺演出和烟火表演。伦敦警方将相关街区全部变成步行街,持续一整天的庆祝活动盛况空前。
这一天伦敦简直是中国化了,乐滋滋的孩子们手里拿着拨浪鼓和气球;喜欢中国美食的男男女女挤在唐人街共进中餐;在市中心,年轻人纷纷用相机、手机、摄像机留住舞龙舞狮表演的光影;有些英国人干脆穿上了中国的唐装……伦敦俨然成了一座中国城。此前,伦敦已举行过两次春节彩灯游行。去年有10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其鲜明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使游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春节为什么在伦敦的影响如此之大?据统计,伦敦有8万多华人,其中6300多名留学生,他们为中国文化在伦敦落户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支持。据伦敦投资局资料显示:英国是欧洲接受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对英投资中约三分之一在伦敦。近5年来,到伦敦的中国人每年递增45%,消费递增66%。因此,中国的春节受到了英国政府的格外重视。英国的主流社会积极参与和各地传播的中国文化及英国民众的高度热情,使得近几年中国春节的喜庆气氛在英国迅速蔓延开来。
除欧美国家外,在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春节早已经融入他们的文化中了,其欢庆的程度与中国相差不远。
根据上述消息,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12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礼、乐、刑、政,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2)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叮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民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3)乐行而论清,耳目聪明,血气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4)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上述几段文字均出自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礼记》,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观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00字左右。(12分)
七、写作(60分)
姚明,是中国篮球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2011年7月20日,正式宣布退役。2011年11月6日,姚明以学生身份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报到,学习大学本科课程。
姚明个人语录片段
(1)我不在乎起点有多高,最重要的是终点。
(2)无论成败,我觉得我都要从过程中去学很多东西。
(3)尊敬是靠自己赢得,不是靠别人给予。
(4)其实,我一直想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带着家人一块儿走在上海的大街上。
21.姚明的成长经历、个人语录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感受和启发,请根据材料,联系实际,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1.B 2.A 3.B 4.C 5.B 6.B 7.B 8.D 12.B 13.C
9.(10分)
(1)这难道不是败坏社会风化而盗取声名的一种办法吗?(3分)(关键点:其:这,这些;乱:败坏,破坏;贼:盗取。各1分)
(2)即使饿死,仍然有坚守节义而不惧怕的人,何况那些小的(痛苦)呢?(3分)(关键点:虽:即使;义:坚守节义;其:那些。各1分)
(3)想把它们看作相同的人,难道不像是夸耀粪团并拿它和珍珠比质地的人吗?(4分)(关键点:齐:看作相同;其:难道;矜:夸耀;拟:相比。各1分)
10.(8分)
(1)“静”写作者“以动求静”,用大声唱歌来缓解炎热的天气,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和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2分)
(2)前四句写寻溪情景,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展现了诗人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2分)后四句“以动求静”,“息营营”“静炎燠”,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2分)从全诗看,前“独绕”,中“沉吟”,后“啸歌”,情景互映,展现出诗人“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2分)
11.(5分,每空1分)(1)幽咽泉流冰下难(2)昆山玉碎凤凰叫(3)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4)渔梁渡头争渡喧
14.(5分)
(1)文化是相对经济“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具有整合凝聚、规范认同的作用,有安近来远的力量。
(2)文化强弱的体现不是具体的文化样式,而是全方位的深度。
(3)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文化人”能致远。
(4)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需要长期涵养、积淀。
(每点1分,答对4点给满分。)
15.(4分)直接讴歌了银杏的真、善、美,(2分)揭示了文章的中心,(1分)总领全文。(1分)
16.(4分)(1)银杏的特点:质地坚牢,秉性庄重,洒脱超然,不畏风刀雪剑,不会哗众取宠,不依阿取容,不居功自傲,甘于寂寞,乐于奉献。(2分)
(答“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也可以,但答“真、善、美”不给分。)
(2)银杏象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象征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刚强不阿、不畏强暴等优秀品格。(2分)
17.(4分)将银杏拟人化,便于与银杏对话,(1分)便于抒发感情(1分);那一声声情深意切的“你”,既是对银杏的礼赞和呼唤,也隐含着对中华民族的热切期盼。(2分)
18.(8分)答案要点:(1)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2)对比手法;(3)衬托手法;(4)虚实相声的手法;(5)强烈的抒情等。(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据,也可。)
【赏析示例】
(1)托物言志的手法
《银杏》是一篇托物寄情、咏物寓志的散文。(2分)它寄寓了作者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和英雄的中国人民品质的热情赞颂。在郭沫若先生的笔下,银杏这种美丽的树是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代表。作者说它古老,它美,它真,它善,也恰恰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真诚与善良。银杏的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也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正直,坚强与不屈。(6分)(如果写成象征手法,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20)对比手法
《银杏》一文对比手法鲜明突出。(2分)作者写银杏,说它古老、美、真、善,恰恰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真与善。后文中又写到银杏的蓬勃、端直、挺立、坚牢、庄重、嶙峋、洒脱------也正是象征着中国人应有的正直、坚强与不屈的品格。可是,作者却又写道,银杏正一点点在人们的记忆与思想中消逝。不仅是银杏,它所传载的中国人的正直、坚强、种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也正随之隐遁,消亡。“遍街的洋槐”“满院的幽加里树”“日本的华侨”都是那些盲目追随洋人,崇拜日本,作了汉奸走狗的人。他们忘本,正如忘记美丽而古老的银杏,而崇尚洋槐一样。“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讽刺了那些汉奸,批判了那些作为中国人,受过中国的哺育与滋润,却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与前文中银杏的正直与坚牢形成鲜明的对比。(6分)
(3)衬托的手法
这篇散文运用衬托的方法渲染情境,形象生动。(2分)例如作者写熏风的吹拂,群鸟的欢歌,既给银杏的“庄重”增添情韵,又似乎在赞颂银杏的高风亮节。写“皓月流空”之夜,树影婆娑,想象有上帝百神来到银杏的脚下“聚会”,借幻想的神仙境界,衬现出了银杏的高洁。作者描写的百卉凋残的秋天,“蝴蝶已经死了”,银杏的叶子也不免枯落。但银杏借助秋风,将碧叶“翻成金黄”“飞出满园的蝴蝶”,随风蹁跹起舞,给肃杀的秋天留下一种诗的情趣。它是给大自然的画幅描绘了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玩弄江湖术士的骗人把戏,鄙俗可憎。这里,又从幻化的景象反衬出了银杏的“美”和“真”。(6分)
(4)虚实相生的手法
这篇散文还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寓意深刻,情理明丽。(2分)例如“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燃料吗?”这句话属于实写,既赞扬银杏的“真”和“善”,又是对上文的虚写以义理揭示同时还照应了第二段的实写。又如第二部分虚实相辅的写法,既是对银杏的“美”“真”“善”的高度赞颂和评价,也是对我们伟大的名族和中国人民品德的极好写照。(6分)
(观点2分,分析6分。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12分)角度提示:(1)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和价值;(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海外华人人数的增长;(4)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深入。(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据,也可。)
【答案示例】“中国年”有其自身的文化魅力和价值。(3分)中国的春节正走向世界,说明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外国朋友的青睐,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们的认同。春节作为中华传统独特的民俗文化代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新鲜和神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外们”融入到过春节中。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国春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凸显。其吉祥的寓意、喜庆的氛围感染世界人们,其丰富多彩的欢庆活动深深吸引着老外也来过“中国年”。(观点3分,分析9分。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2分)(1)体现了儒家“以乐治国”的思想观点。(2分)
(2)音乐与国家治理关系密切。(2分)雅、美、善之乐能感动人们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它能改变人的气质,消除人的欲望,提高人的思想修养,促人心灵向善。同时,雅、美、善之乐还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关系和睦,步调一致,欣喜欢爱,相亲相敬,行为规范而有序,从而安人宁国。反之,靡靡之音或黄色歌曲,将使人颓废堕落,违法乱纪,严重的影响社会治安。我们要摒弃淫乐,推崇良乐,积极发挥音乐的治理作用,善于利用良乐来治理国家,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综国力,促进社会和谐。(8分)(观点2分,分析8分。答案不在上述要点内,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60分)【写作提示】立意角度参考:(1)人生需要不断地追求;(2)学会适时转型;(3)人生的价值(如被尊敬)靠实力;(4)平凡也是幸福。只要扣住材料,其他角度也可。
评分标准:具体参见《湖南省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通解》翻译
【题解】文章围绕所谓的“通才”问题,反复展开议论,论述了古今通才之不同,对当时颇为盛行的欺世盗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文章论辩有力,言辞犀利,流露出明显的复古倾向。
【原文】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而称夫通才者多矣①。然而脂韦汩没②,以至于老死者相继,亦未见他之称。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
【注释】①达节: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②脂韦:油脂和软皮,比喻阿谀或圆滑。汩没:埋没。
【译文】如今人们认为,做件善事是很羞耻的事,而羡慕不拘常规且知识广博的人却很多。然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被埋没,以至于因年老体弱而死亡的人接连不断,也没发现有人称赞他。这难道不是胡乱传授人们欺世盗名之术么?
【原文】且五常之教①,与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师,终不能自知而行之矣。故尧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让之为美也。于是许由哀天下之愚且以争为能②,乃脱屣其九州③,高揖而辞尧。由是后人之竦然而言曰:“虽天下,犹有薄而不售者,况其小者乎?”故让之教行于天下,许由为之师也。自桀之前千万年④,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故龙逄哀天下之不仁⑤,睹君父百姓如水火而不救,于是尽进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而龙逄为之师也。自周之前千万年,浑浑然不知义之可以换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⑥,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⑦,逃山而死。故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义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为之师也。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向令三军耻独行,慕通达,则尧之日,必曰:“得位而济道,安用让为?”夏之日,必曰:“长进而否退,安用死为?”周之日,必曰:“和光而同尘⑧,安用饿为?”若然者,天下之人,促促然而争,循循然而佞,浑浑然而偷,其何惧而不为哉!是则三师生于今,必谓偏而不通者矣。可不谓之大贤者哉?呜呼,今之人其慕通达之为弊也!
【注解】①五常之教:指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的儒家思想。
②许由: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愿闻,洗耳于颍水之滨。事见《庄子.遥游游》、《史记.伯夷列传》。
③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常泛指中国。
④桀:中国夏朝的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此处代指夏朝。
⑤龙逄:亦作“龙逢”,即关龙逢,古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夏桀时贤人,因忠谏而被桀所杀,后用为忠臣的代称。
⑥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姓墨胎氏。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耻食周栗,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后竟饿死于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忠于故国。偷:苟且。
⑦葛薇:指穿葛布做成的衣服,吃野生的巢菜。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块根可入药,茎的纤维可制葛布。薇,菜名,即巢菜,又名野豌豆,蔓生,茎叶似小豆,可生食或做羹。
⑧和光而同尘:语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尘。”后多以“和光同尘”比喻与世沉浮、随波逐流而不露锋芒。
【译文】况且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与天地一起产生的。可是天下芸芸众生没有遇到可以师法的人,最终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付诸行动。所以帝尧以前的千万年间,芸芸众生匆匆忙忙却不知道谦让是美好的品德。在这种情况下,许由哀伤天下人如此愚昧而且还把争夺名利看成有能力,于是就隐居箕山之下,洗耳颍水河畔,深深作揖而辞别尧帝。因此后来人恭敬地说:“即使是国家的统治大权,还有人不放在心上而不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华去治理它,更何况是这些小事呢?”谦让美德之所以能传遍天下,是许由身教的结果。夏桀以前的千万年间,天下芸芸众生循规蹈矩却不知道忠诚比死亡更可贵。所以关龙逢哀伤天下之人不重仁义,亲眼目睹君王、父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而不出手相救,于是上前向君主进言直谏,退下之后慷慨接受割烹这样的极刑。因此后来的大臣恭敬地说: “即使身死一万次,尚且有忠君爱国而不惧怕的臣子,更何况是这些小事呢?”忠贞爱国的美德之所以能传遍天下,是因为关龙逢做出了表率。周王朝建立之前的千万年间,人们混混沌沌却不知道坚持公理正义可以取代性命。所以伯夷哀叹天下众生苟且偷安,屈服于强权之下,宁愿穿葛衣吃野菜,最终逃隐饿死在首阳山。因此厚实的人们恭敬地说:“即使饿死,尚且有人坚持公理正义而毫不惧怕,何况这些小事呢?”坚持公理正义的美德之所以能够通行天下,是因为伯夷做出了榜样。着三个人都是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从而成为千百年来的师表。他们躯体虽然早已消亡,但他们宣扬的道理却永远存在,对于天地之间的公理正义的永远存在有很大的功劳。假使这三位老师把坚持自己的做法当做羞耻之事,而羡慕那些处事圆滑的人,那么身处帝尧统治时期,他们一定会说:“取得帝位而施行自己的治国之道,哪里用得着谦让呢?”身处夏桀统治时期,一定会说:“顺境就积极进取,逆境就全身而退,哪里用得着死呢?”身处周朝统治时期,一定会说:“只要随波逐流而不漏锋芒就行了,哪里用得着饿死呢?”如果真是这样,天下的芸芸众生都匆匆忙忙地你争我抢,循规蹈矩地巧言谄媚,浑浑噩噩地苟且偷安,哪有什么让人害怕而不敢去做的事情呢?这样看来,如果三位老师生活在当今社会,必定会被人说是偏狭而不通道理。他们难道称不上大贤人吗?唉,现在的人过于追求人情练达,实在是一大弊端啊!
【原文】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和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①。其亦异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②?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者曰:“尔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贤。”虽中人亦希其能矣。岂不由圣可慕而不可其邪?贤可及而可齐也?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贤,而欲齐乎圣者,亦见其病矣。
【注释】①私曲:偏私,不公正。②粪丸:比喻秽贱之物。拟质:比拟。随珠:“随侯之珠”的省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蛇灵珠。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译文】而且古代圣贤所说的“通人”,指的是懂得各行各业的技能而能够付诸行动的人。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通人”,大概指的是自身在各行各业都有所欠缺却想把众多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人。这就是说,古人所说的通,目的在于通于道德信义。现在的人所说的通,目的在于通于一己偏私。他们的意图是不同的。现在的人准备向所谓的通人看齐,岂不是像那些夸耀自己的粪丸堪与随珠相媲美的情况吗?而且这就像父亲和兄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弟弟说:“你要像孔子那样事事精通。”即使是个很愚蠢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又说:“你一定要尽力像古代的某位圣贤那样。”即使是资质中等的人,也很少能做到。这岂不是说圣人可以仰视而不可以企及吗?
贤德的人可以接近而能和他们等齐吗?现在的人行事赶不上贤人,可是却想达到圣人的境界,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毛病了。
【原文】
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且曰:“我通同如圣人。”彼其欺心邪?吾不知矣。彼其欺人而贼名邪?吾不知矣。余惧其说之将深,为《通解》。
【译文】古代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些方面已接近圣人。现代的人只不过拥有一般人的品行,反而把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看成耻辱,并且说:“我待人接物的通达就像圣人一样。”他们是欺骗自己的内心吗?我不知道啊。他们是通过欺骗别人来攫取名声吗?我也不知道啊。我担心这种观点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特意写下这篇《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