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狡黠(xié) 熟稔(rěn)贻误 明枪暗剑
B.体己(tī) 愤懑(mǎn) 寒暄 涣然一新
C.立竿见影(gān) 船舷(xián) 阴霾 稗官野史
D.不稂不莠(liáng) 拘泥(nì) 惕透 宵衣旰食
解析:A、狡黠(xiá)明枪暗箭 B、愤懑(mèn) 焕然一新 D、不稂不莠(láng)剔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B)
A.暖心的话是沟通的桥梁。请把微笑绽放在脸上,带给生活阳光般的色彩,只要时机适应,千万不要吝啬你的溢美之词。
B.诗文书画,思辨理义,就在这种雅致和缜密中融会贯通、交相辉映,几千年来精雕细琢,日就月将,日新月异,于是有了诗经楚辞、春秋大义。
C.专家认为,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充耳不闻,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D.新版《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解析:A.溢美之词: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B.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指日积月累。
C.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D.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奇妙独特的风土人情使外国朋友不仅领略到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有了直接体认。
B.地震题材的影视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人类被灭顶之灾猝然击倒时的惊慌失措,在重建家园过程中的艰难和勇气,以及失去亲人和家园时的哀伤痛苦。
C.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不法商贩不时碰撞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达到赚取更多不义之财的目标。
D.今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建党90周年,辛卯年清明公祭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大典主办方在“乐舞告祭”中特别融入了纪念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等。
解析:B.语序不当:“失去亲人和家园时的哀伤痛苦”与“在重建家园过程中的艰难和勇气”调换顺序。
C.结构混乱:“目的是……”与“为了达到……的目标”句式杂糅。
D.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词。“融入”……的“元素”。在“等”后面加“元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C)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长久。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解析: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D项;“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排除A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排除B项。
二、文言文阅读(共23分,选择题9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孙)公讳甫,字之翰。天圣八年进士及第,为华州观察推官。华州仓粟恶,吏当负钱数百万,转运使李以吏属公,公令取斗粟舂之,可弃者十才居一二。又试之亦然。吏遂得弛,负钱数十万而已。以此多公,荐之,迁大理寺丞。
庆历三年改右正言,知谏院。因灾异,言应天所以谴告之意者,在诚其行。有其诚矣,所以顺天者,在爱其民。于是遂请斥浮费,出宫女,除别库之私以宽赋敛。初,李元昊反河西,契丹亦以兵近边,谋弃约,任事者于西方益禁兵二十万,北方益土兵亦二十万,北方益土兵亦二十万。及群盗郭邈山等劫京西,又令天下益禁兵。公言曰:“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费;而浮费之广者,兵为甚。今不能损,又何益之邪?且兵已百万矣,不能止盗,而但欲多兵,岂可谓知所先后哉?”不报。于是极论古今养兵多少之利害以闻,语诋大臣尤切。既而保州有兵变,朝廷赏先言者。公以谓有先言者,而枢密院不以时下,不可以无责。天子曰:“某,吾方倚以治也,不可使去位。”公犹固请议其罚。边将刘沪谋立水洛城,与部署狄青、尹洙议不合,沪违其节度,遂立之。青等械系沪以闻。公言曰:“城之所以蔽秦,而通秦渭之援,宜不废其功,而赦沪之辄。”遂从公议。燕王薨,大臣谓用不足,欲缓葬。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上既罢宰相而用某为参知政事又言某不可任以政天子难之因求为外官。而是时,朋党之议亦已起,大臣相次去位,公上书论争,语尤切。
知陕府,简厨传之费,陕人安之。邻州岁时以酒相庆问,公命储别藏,备官用,一不归于己,至今遂为法。徒晋州,近臣过晋,夜半叩城欲入,公曰:“城有法,吾不得独私。”终不为开门。入为三司度支副使,输物非土有者,公为变其法,使之代输。嘉佑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卒于位。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注】①厨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驿站。
5、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C)
A.转运使李以吏属公 属:交付
B.以此多公 多:推重
C.语诋大臣尤切 诋:毁谤
D.青等械系沪以闻 系:拘囚
解析:诋:指责
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D)
A.且兵已百万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而枢密院不以时下 侣鱼虾而友麋鹿
C.城之所以蔽秦,而通秦渭之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终不为开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解析:A项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
B项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然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C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D项均为介词,“替、给”。
7、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上既罢/宰相而用某为参知政事/又言某不可/任以政天子难之/因求为外官
B.上既罢宰相/而用某为参知政事/又言某不可任以政/天子难之/因求为外官
C.上既罢/宰相而用某/为参知政事又言/某不可任/以政天子难之因/求为外官
D.上既罢宰相/而用某/为参知政事又言/某不可任以政/天子难之因/求为外官
8、文中写了孙甫的多次进谏,请概括其进谏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孙甫的什么特点?(4分)
答:孙甫进谏的特点:直陈其见,毫无避讳;进谏不被采纳,尽力争取。
孙甫的特点:刚直、执着、忠诚。
9、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灾异,言应天所以遣告之意者,在诚其行。(5分)
译文:趁着出现自然灾害和反常现象,(孙公)进言说顺应上天用来谴责、警告人君的意旨,在于使自己的行动真诚。
(2)今不能损,又何益之邪?(2分)
译文:现在不能减少军队,又怎么能增加它呢?
(3)城有法,吾不得独私。(3分)
译文:城里有规定,我不能私自违反。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代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破”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早春寒林没有树叶,乌鸦是黑色的,在林中历历可数,用“点”生动地写出了乌鸦或飞或栖的情态,而且一个“点”字一改“斜日寒林”的衰寒景象。
示例二:从意境的角度分析。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示例三: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示例四: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阕通过嫩芽、蚕种、细草、黄犊、暮鸦等意象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词的下阕将愁风雨的“城中桃李”和怒放的“溪头荠菜花”进行对比,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11、古诗文默写:(共5分,每空1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5)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选择题6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文字,按要求回答完成12—14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2、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解析:“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错。文章谈到国内新的舆论机制时说:“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故应是微博对公共舆论有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决定。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解析:A“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错,为外加信息;“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也错,有违事实。B“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错,不合文意。根据文意,应是微博的出现引起社会形成新的舆论机制,而不是“微博”本身。C“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错,不能必然地推断
14.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微博热”这一现象?(6分)
解析:⑴①微博主要给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②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③微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3分)
⑵示例:要辨证地看待“微博热”。微博优势,在于其简明性、便捷性、时效性、草根性。一些“自媒体人”自发担负起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任务。另外,微博所构建的网络舆论平台方便了网络问政,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微博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再加上微博的 “自由”精神,事实上,无法保证每个博客所发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3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哀蝶
迟子建
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
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
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梵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
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
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
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
15、作者为什么说“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4分)
答:从内容上看,伟大如梵高、柴科夫斯基也不能留下哪怕是指甲、头发之类的,但是他们所能创造的艺术作品却可以传承下来。②从表达上看,这样对比行文,强化了“艺术的羽翼飞向未来的天空”、“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的观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高考资源网
16、文章第4段《谁为这个世界送葬》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①内容上:深化主题。虽然这是杞人忧天,但是恰恰强化了作者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说的“艺术的羽翼”脆弱,开启下文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本文以“哀蝶”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作者为美丽的蝴蝶之死而哀伤;②作者为自己早年扼杀蝴蝶的行为而歉疚;③作者为“艺术的羽翼”可能折断而忧虑,呼吁人们关注、保护、发展、创造艺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作者认为,“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示例一:不同意。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作,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的高度,即使金字塔自身会烟消云散,“金字塔”也会永存;凡高、莫扎特、海明威是文艺领域的精英,已经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其价值是普世,肯定会如日月般高悬天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艺术杰作、艺术家自身的内蕴会不断被开掘,其厚重感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示例二:同意。社会在发展,埃及的金字塔可能会有与主流审美观不合拍的时候;“江山代有才人出”,凡高、莫扎特、海明威等人自然会被其他人替代。毕竟,“艺术的羽翼”是脆弱的,容易折断的。而且,社会渐趋浮躁,人们的审美营养会淡薄,会改变,上述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美不能延续也是很有可能的。(观点表述清楚,分析合理即可)
六、选做题:(两题任选做一题,9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9分)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4分)
(1)①养亲。即子女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②敬亲。即子女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③顺亲。即子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④显亲。即子女要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
(2)请联系当前生活实际谈谈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
(5分)(2)示例:在当今我国重构社会伦理道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准确辨识,批判继承,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尊老敬亲等文化理念,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生活中,有一些年轻人因种种原因,不能孝敬父母,不能满足其情感需求,导致“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空巢老人”的诸多心理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20、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分析它们内在的联系基础,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分)[来源:学+科+网]
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改变自己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山,然而,工作强度高收入低、福利保障差、受到歧视是他们普遍遭遇的困境,低学历低技能使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环境恶劣、工资低、待遇低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他们的都市化消费。从四川到广州、深圳闯世界的年轻人,不少选择以抢夺他人财物的方式在城市立足。
(摘自《四川新闻网》2011年04月11日)
河北省文安县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大都面临就业难、业余生活单调等问题。为此,由团县委牵头成立了“青年农民工加油站”,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法律维权、紧急救助等在内的10个方面服务。——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青年农民工找到“家”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摘自《河北日报》2011-05-27)
刘明,是湖南常德桃源县的一个青年农民。在广州打工时,他从服装厂车工、酒店服务员,一步步做到了酒店主管。刘明看到工友们在工作之余,不是逗留在路边的黑网吧,就是泡在赌博的游戏厅,深有感触。2006年,他辞掉酒店经理的职位,自己掏钱,创建了工友俱乐部——“心灵之约蓝吧”。该俱乐部还创办了《草根》杂志,开办了职业培训班。
(摘自《长沙晚报》2011年10月1日,有删节)
答:①青年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大多就业困难,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单调,身处异乡,缺乏心灵的归宿感。②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为青年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并努力打造青年农民工的美好家园,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园的温暖。③青年农民工应自尊自爱,自食其力,不断学习,提高技能,并有精神追求,创建精神家园,成就美好人生。(每个要点各3分)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山,因为有了绿地而有了景色;大地,因为有了绿地而有了生机;心灵,因为有了绿地而富有充实……
请以“留一片绿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
解析:这道作文题目突出体现了人文性和思想性,要求考生眼睛既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并能及时作出自我反省、自我突破。题目中的“绿地”应该是照顾它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绿地”本义是指自然界(大山、大地上)的绿色植被,它给人以清新、自然、生机、活力等印象和启示。“绿地”的引申义、比喻义主要是指精神层次的某些品质,如甘于寂静、宽容、信任、自强、坚守等,它们有个共同的效果,使心灵富有充实。“留一片绿地”是动宾结构的短语,“留”作为动词应该突出,它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大彻大悟后的一种反省,也可以是目睹世界众生相之后得出的一种自我紧迫感。“一片”强调了“绿地”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