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学院不断创新育人理念与方法,打造“以培养专业素质为基础,以锻造职业技能为平台,以塑造人文精神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效显著、捷报频传。近三年,文学院有百余名学生考上或免试保送至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攻读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数十人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多人获省级“优秀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称号。
加强训练,提升专业素质
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中文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文学院把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看家本领”。
听——文学院的“精勤讲堂”至今已举办数十场,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等开讲,内容广泛,深受学生欢迎。讲座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思维,提升了综合素质。院长赵炎秋多次为学生举办专业讲座。
说——“文化早茶”是该院传统活动,每天课前十分钟的演讲,使学生逐渐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该院每年都举办“语言艺术大赛”和“古典诗词背诵大赛”,不仅锻炼了学生出口成诵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
读——每年新生入学后,学院都会推荐百部书目,要求学生阅读,年级辅导员不仅定期予以考查,还组织开展“学术讲堂”、“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供同学们分享心得、交流体会。
写——对于文学院学生,写作能力尤为重要,为此,学院要求学生“每周一篇短文、每月一篇读书笔记、每学期一篇学术小论文”,由老师不定期进行抽查、指导。为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该院大力发展文学社团,鼓励学生创办刊物,借助网站“文学院在线”以及《白鹤泉》《朝暾文学》等社团刊物,刊登优秀习作,激发学生从事文学创作的热情。
注重实践,锻造职业技能
文学院一直坚持以锻造职业技能为平台,根据不同专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出发,构建符合学院特色的培养模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专业中,师范生占总人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为此,学院高度重视师范技能的培养,全力提高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不仅开设了书法课、普通话课,将一周中某一天定为粉笔字练习日,而且每年都举办“三字一话”比赛、“教学比武”师范生技能大赛,还邀请中学名校的特级教师为学生示范授课,使学生在日常的积累和训练中逐渐具备扎实的师范技能。
针对两个“非师范类”方向——中文秘书和中文基地的学生,学院则结合其专业特色,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学院在文秘专业学生中开展长期“文秘见习”活动,学生们成了院党委、教务、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助理,帮助老师处理事务,提前进入“办公时代”。而对于中文基地班学生来说,学院更加注重其学术素养的培养。基地班每周举办“学术沙龙”,探讨学术问题,交流研究成果。副院长李生龙教授、郑贤章教授等经常参与同学们的学术讨论,为大家进行指导。
文学院向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派出6支以上队伍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调查,指派专业老师全程跟队指导,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锻炼各项能力。今年4月,文学院挂牌成为岳麓区莲花镇“同心引领,服务两型”社会实践服务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倾注关怀,培育人文精神
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院党委书记吴旭坦、院党委副书记熊剑峰始终坚持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学生工作的各个层面,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学院通过开展“创先争优”“红色论坛”等活动,使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成长成才。
文学院各年级均聘请知名教授任学生的“班导师”,聘请退休专家教授担任“心灵导师”。导师们经常就学术、社会、生活等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他们以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养为学生的成长导航,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学院是学校武警国防生培养基地之一,学院对国防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相当重视,始终将磨砺意志、养成浩然之气的精神贯彻到培养过程中。学院鼓励国防生在日常训练与专业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夯实文化底蕴,使该院国防生“上马能征战,下马能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