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题(附答案)

发布时间: 2012-05-18 10:00:36 作者: sxsgeass

  一、单选题(单选题(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拮据(jū) 侥幸(jiǎo) 口头禅(chán) 浑身解数(xiè)

  B.伯仲(zhòng) 稂莠(liáng) 一溜烟(1iù) 天遂人愿(suí)

  C.诰命(gào) 处方(chǔ) 应声虫(yìng) 溘然长逝(kè)

  D.衍变(yǎn) 茎叶(jīng) 独角戏(jué) 同仇敌忾(kài)

  标准答案:A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震慑 金箍咒 无暇顾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谜团 掉书袋 皇天厚土 为渊驱鱼,为丛驱鹊

  C.祥和 绵里针 改弦更张 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D.赝品 莫须有 冥顽不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标准答案: D

  解析:(A项中“金”应为“紧”;B项中“厚”应为“后”,“鹊”应为“雀”;C项中“艰”应为“坚”)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目前正在纳杰夫的当地目击者杰瓦德对记者说,他曾亲眼看到当地武装分子扣压着几名外国人。

  B.当法官指控陈水扁为满足私奔欲不择手段在海外大量洗钱时,他却对法官反戈一击,拒不承认。

  C.不久前,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慷慨激昂地演讲,要求美国政府大力挽救深陷危机的汽车业,今天到国会请求救济时却乘坐豪华私人飞机,这真是一场精彩的滑稽表演。

  D.伏在桥栏杆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说有笑,全然不顾河里那个垂死挣扎的小生命,老李看到这些真是气冲霄汉,大喝一声“闪开”,便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中。

  标准答案: C

  解析:(A项中“扣压”是指把文件、意见等扣留下来不办理,而“扣押”则是拘留、扣留的意思,一般适用于人。故此处应为“扣押”。B项中“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D项中“气冲霄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慨,不能用来形容人非常生气。)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通过网络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网络文化渗透传统优秀文化血脉,引导年轻一代加深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理解与认同,并利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建设当前的先进文化。

  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药医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一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

  D.意大利科学家对1921年从墓穴中挖出的但丁头骨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制作了一个模型,然后根据头骨模型复原了但丁头像。

  标准答案: D

  解析:(A成分残缺,“加深”后缺“对”字;B“降低”和“流通环节”搭配不当;C不合逻辑,“将”与“了”时态矛盾)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走进微山湖风景区,你会强烈地感到人进入了一个流动的世界,_______。

  ①湖中,轻波柔浪,那是水在流动。

  ②山上林木葱茏,四季常绿,山在流动之中,将浓浓的绿色向湖中倾泻。

  ③岸上,峰峦起伏,那是山在流动。

  ④湖中千岛错落,水环岛转,水在流动之中,又将浓浓的绿色拥上岛峰。

  ⑤于是,你会觉得那流动的既是山,是水,更是弥漫在山水之间的绿色。

  A.⑤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⑤

  C.⑤③①②④

  D.③①②④⑤

  标准答案: B

  二、简答题(简答题(24))

  6、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丙戌,次复州,知州翟贵以城降。

  (2)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4分)

  (3)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3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论语•为政》)

  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_______。(《劝学》)

  (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_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4)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杜甫《蜀相》)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标准答案:6. 1.(10分)

  (1)丙戌,驻扎在复州,知州翟贵把城池献给伯颜来投降。(3分)

  (2)出使的人靠的是语言能力而不是靠随从武士,随从武士多,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情受到牵累。(4分)

  (3)正好有盗窃内府银钱的人(被抓住),宰执认为盗贼是希望(逢新王登基)将大赦天下而故意偷盗,想杀掉他。(3分)

  2.(8分)

  (1)①“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1分)②“最”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2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1分)

  (2)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分),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2分)

  3.(6分)

  (1)思而不学则殆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唯见江心秋月白 羁鸟恋旧林

  (3)迷花倚石忽已暝 野芳发而幽香

  (4)长使英雄泪满襟 齐彭殇为妄作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2分))

  7、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祖益贤之,敕以中书右丞相安童女弟妻之,曰“为伯颜妇,不惭尔氏矣”。二年七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众服曰:“真宰辅也。”

  甲戌,会师于襄阳,分军为三道并进。丙戌,伯颜与平章阿术由中道循汉江趋郢州。万户武秀为前锋,遇水泊,霖雨水溢,无舟不能涉。伯颜曰:“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乃召一壮士,负甲仗,骑而前导,麾诸军毕济。癸巳,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汉水北,以石为城,宋人又于汉水横铁绳,锁战舰,密树桩木水中。伯颜荡舟由藤湖入汉江。诸将请曰:“郢城,我之喉襟,不取,恐为后患。”伯颜曰:“用兵缓急,我则知之。攻城,下策也,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伯颜殿后,不满百骑。十月戊午,行大泽中,郢将赵文义、范兴以骑二千来袭,伯颜未及介胄,亟还军迎击之。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丙戌,次复州,知州翟贵以城降。诸将请点视其仓库军籍,遣官镇抚,伯颜不听,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阿术使右丞阿里海牙来言渡江之期,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阿术乃自来,伯颜曰:“此大事也,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余人知吾实乎?”潜刻期而去。乙未,军次蔡店。丁酉,往观汉口形势。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等,以战舰万艘,分据要害,兵不得进。乃围汉阳军,声言由汉阳渡江,贵果移兵援汉阳。伯颜乘虚兵进汉口,大捷。

  丙子,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希贤固请,与之。世祖崩,伯颜总百官以听。适有盗内府银者,宰执以其幸赦而盗,欲诛之。伯颜曰:“何时无盗,今以谁命而诛之?”人皆服其有识。

  伯颜深略善断,将二十万众伐宋,若将一人,诸帅仰之若神明。毕事还朝,归装惟衣被而已,未尝言功也。大德八年,卒,追封淮安王,谥忠武。(选自《元史.列传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 厉 洪亮、激昂

  B.诸曹白事,有难决者 曹:同辈

  C.麾诸军毕济 麾:指挥

  D.潜刻期而去 刻期:约定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吾且飞渡大江,而惮此潢潦耶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主上以付吾二人,可使余人知吾实乎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D.乃围汉阳军,声言由汉阳渡江 乃入见。问:“何以战?”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伯颜深略善断的一组是 ( )

  ① 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

  ② 诸曹白事,有难决者,徐以一二语决之

  ③ 大军之出,岂为此一城哉!遂舍郢,顺流下

  ④ 伯颜手杀文义,擒范兴杀之

  ⑤ 谕诸将不得入城,违者以军法论

  ⑥ 伯颜不答。明日又来,又不答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伯颜长相魁梧,英勇善战,深略善断,因而世祖很欣赏他,并下令将右丞相的妹妹许配给他

  B.伯颜身先士卒,当军队渡河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充满豪情地勉励大家,然后穿好盔甲,自己作为前导,带领军队渡过了河。

  C.伯颜因为为人清廉,能严格约束部下,所以攻占复州后,当诸将请求派人接管时,他没有同意,并且明确宣布,诸将不得入城。

  D.选文在文字安排上详略得当。详写传主的军功武略,略写他谦恭廉洁忠诚的人品,人物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标准答案: 7.(1).A(曹:部门,官署。诸曹:各部门、各官署。)

  (2).D(A副词,表希望、劝勉语气;代词,他们B副词,将要;副词;况且、再说C介词,把;连词,来D副词,表先后,于是、就)

  (3).C(①是由于伯颜的外貌和语言很特别而获得世祖的欣赏④写伯颜的勇武)

  (4).D(A英勇善战、深略善断是伯颜受到世祖欣赏并重用之后显示出来的才能。B伯颜不是身先士卒,而是果断地指挥军队。C“因为伯颜清廉才下令众将不得入城”,文中无此因果内容。)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9))

  8、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

  何同彬

  面对悄然兴趣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卡尔•雅斯贝斯)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所忿忿不平的是,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当资本不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文化就要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逻辑,这就是后发现代国家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所以说,“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也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甚至于在一个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它的炒作基础都很薄弱。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的文化形式,无论是“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都沦为文化消费的工具,而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全民的民族认同感。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包括现在的“汉服运动”,但即便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也不可能完整还原传统的生活方式了。所以,类似于“汉服运动”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最好不要打着虚妄的文化复兴的大旗,还是作为一种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怀旧和文化凭吊比较合适。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民族认同的维系却又是另处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1).下列不能作为作者认为“汉服运动”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的总体趋势这一结论根据的一项是 ( )

  A.我们的社会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而这种文化同一的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B.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

  C.中国的资本还不处于强势地位,文化随时面临着冲击和替代,这是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

  D.“汉服运动”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悄然掀起的“汉服运动”只是一种个体性或小团体性行,它不会引起百姓的广泛参与。

  B.文化的殖民化从来都是既依靠武装侵略,又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的。

  C.“五四”时期的“国剧运动”、“新格律诗”以及当代的新儒家和文化“寻根”,重倡“读经”、弘扬“京剧”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抵制文化侵略。

  D.“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来达到文化复兴的目的。

  (3).下列表术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等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这就是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

  B.当中国的资本处于强势的时候,中华文化自然也会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C.只要加大炒作力度,“汉服运动”等文化实践就可以抵制多重异质文化的入侵。

  D.正在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其实质是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

  标准答案:

  (1).D(这也是观点,不是依据。)

  (2).B(原文第2小节最后说“不再倚重”。)

  (3).C(说法绝对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长夜如歌

  栾中惠

  夜深沉,丈夫的鼾声如一支歌。

  歌儿任意挥洒,一会儿滚滚而来,如惊涛奔涌;一会儿飘忽而去,如雾霭游移;一会儿起伏跌宕,如山峦连绵;一会儿嘎然而止,如路断悬崖时韵律有高有低;节奏有急有缓-有时慢三,有时快四——丈夫用他的鼾声支起一座夜的舞台:晶莹的月光是舞台的灯光,蓝色的天宇是舞台的幕布,微风中摇曳的红玫瑰是其伴舞,喧哗不已的梧桐叶是忘情的掌声……这是一种热烈的静谧,又是一种静谧的热烈!丈夫夜夜都睡得这么踏实,这么香甜。

  而我,却迟迟难以入梦。失眠人的夜是个黑幽幽的陷阱。各种各样的追忆,各色各等的希冀,像蝴蝶、像落叶、像雪花、像穿雨的燕子,在眼前翻飞,在脑海中飘洒,使人神经突跳,头晕目弦,思绪纷乱……辗转反侧,无可奈何,我摇摇他。

  “怎么?”丈夫似醒非醒地问。

  我述说了我的苦衷。

  “白天——你太累了。”丈夫咕哝道。

  也许我真的太累了。为实现一个小小的承诺,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功,我竭尽全力奋而拼搏;为一次无关紧要的小挫折,我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为一丝突发的奇想,我心驰神往乐此不疲……每时每刻,都会有不同的欲望萤火虫般明明灭灭地昭示我,我则像投火的飞蛾,为捕捉到每一个燃烧的亮点,义无反顾地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仿佛是穿上了魔鬼的红舞鞋,在一刻不停地追逐、旋转……丈夫从不这样。他说,欲望不多,烦恼就少。在待人接物上,他喜欢“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事业上,他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志向上,他崇尚“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个人品格上,他追求“寒不减色,暖不增华”,……心境至此,还参与什么世事纷争?功名利禄哪能撼动他半点?白天,他勤勤勉勉地做人,夜晚,他安安然然地入睡。

  我嫉妒他,说,你太超脱了,成不了大家!他笑笑,说,你呀,太在意,也成不了大家!看来,在“大家”上我们是殊途同归了。

  在我累到极处,也恼到极处时,就想试着走进丈夫的舞台,扯一段鼾声给他做和弦,说一通梦话给他当台词……这很难。

  哲人说,夜晚是白天的延续,梦境是心境的映衬。若想有个好梦境,首先得有好心境。

  我希望有个轻松的白天。

  我学着丈夫,尽量用理智的明矾来沉淀混浊的脑海,尽量用意志的堤坝来拦截感情的潮水,什么亲戚朋友、婚丧嫁娶、利益争执、友谊得失,什么体育比赛、影视轶闻全不闻不问不管,也不喜不怒不哀,家庭、单位、幼儿园三点连成一条线,机械般按轨迹运行。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夜歌——可惜自己听不到。但我从丈夫的笑意里琢磨得出,从自己映在梳妆镜中的清澈眼波中捕捉得住。

  可是,我的梦并不美。在寒冷的冰山上孤零零地开放着一朵雪莲——那就是我;在狂暴的风雨中有一只离群的小鹿在拼命奔逃——那也是我;在干涸的田野里有一棵枯萎的嫩苗——那也是我……孤寂的梦和梦的孤寂,压得我喘不过气。我觉得我的灵魂在孤寂中萎缩,徒剩一具空空的躯壳了。

  揣摸我的梦境,方知丈夫的鼾声为何一发而不可遏制的原委了。丈夫鼾声的那种滚滚而来,也许就是灵魂在搏斗;那种飘忽而去,也许就是灵魂在逃逸;那种起伏跌宕,也许就是灵魂的挣扎;那种嘎然而止,也许就是灵魂的失落……那种人为的自身压抑所造成的深层次的痛苦,在白天得不到宣泄,在梦中也只有凄惨了!我想,人活在世上谁都不容易,超脱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或者说是沉重的另一种形式罢了。就连那些跳出三界外的出家人,哪个身后没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无花果也并非真的无花,植物学家说,它的花生在花托内,是一簇隐藏的淡红。对花来说,这是一种悲哀!与其这样躲躲闪闪地偷生,还不如月季大起大落任凭风吹雨打去!结果,虽能界定人生的价值,却无法表明人生的滋味儿。

  我终于品出丈夫鼾声的苦涩和无奈,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仿效的盲目与愚笨了。

  丈夫的超脱与旷达是以支付人生情致为代价的。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生活的内涵繁纷复杂,一个人用全部的心力去应付尚不能周全一二,用全部的感情去体验尚不能经历万一,何必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用超然的姿态躲避人生的酸甜苦辣呢?哭当淋淋漓漓地哭,笑当痛痛快快地笑,像月季花一样灿烂,像流星一样闪耀,即便没有甜美的果实,即便顷刻化做尘埃,也没白活一世,有何愧悔?心扉洞开了,心情舒畅了,我又恢复了本来的我,该追求的追求,该参与的参与,该苦恼的苦恼……坦直而率真,充实而酣畅。白天没有什么遗憾,晚上竟也能入梦!丈夫问我怎么回事,然后愕然。 又是如歌的长夜。

  “叭”的一声,壁灯亮了,这次失眠的不是我,是丈夫。他摇醒我,像我过去对他那样对我述说失眠的苦恼。他很矛盾,原先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想不到却失去了自我;如今觉得找到了自我,又不知是否应当摆脱这种生存方式……我想,该轮着他听我的夜歌了。

  我的夜的舞台是什么样子?也是热烈的静谧抑或静谧的热烈吗?我才不去想它呢!

  1.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我”和“丈夫”失眠的原因。(4分)

  (1)起初“我”失眠的原因是: ___

  (2)后来“丈夫”失眠的原因是:___

  2.答2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下文起什么作用?(4分)

  答

  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与其这样躲躲闪闪地偷生,还不如月季大起大落任凭风吹雨打去”这一句话含义的理解。(4分)

  答

  4.第9自然段划线句子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分析分别说出你的理由。(6分)

  (1)太超脱了,成不了大家:

  (2)太在意,也成不了大家:

  标准答案:1.(1)白天过得太累(1分)(如答“过得不轻松”.或答“为实现一个小小的承诺……我心驰神往乐此不疲”也给1分).各种各样的追忆.各色各等的希冀.在眼前翻飞.在脑海中飘洒.使得神经突跳.头晕目眩.思绪纷乱。(2分)

  (2)他很矛盾.原先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想不到却失去了自我;(2分)如今觉得找到了自我.又不知是否应当摆脱为这种生存方式。(1分)(只要能讲出“丈夫”超脱背后的苦涩与无奈即可得分。)

  2.(4分)第(2)自然段以丰富的想像描绘了丈夫的鼾声所带来的静谧与甜美的境界(1分),包含了“我”的无限羡慕之情。(1分)“丈夫”的酣睡与“我”的“辗转反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为下文写“我”对生活的反思作了重要的铺垫(1分)

  3.(4分)与其以支付人生情致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超脱与旷达.(2分)不如恢复自我.坦直而率真、充实而酣畅地去生活(2分)

  4.(6分)本题主要看考生能否围绕观点自圆其说.答案要涉及到表现和实质两具方面。答案示例如下:

  (1)“太超脱”的人.欲望不多.对生活缺乏热情.工作缺乏创造性.主张淡泊宁静.一切顺乎自然.不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2分)一个逃避现实、与世无争的人不会成为受社会尊崇的“大家”。(1分)

  (2)“太在意”的人.往往会为一点“蝇头小利”.或“为实现一个小小的承诺”或“为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功”.而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在小的挫折面前.总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生活没有方向.不会权衡轻重……(2分)总为生活琐事所累.没有眼光.缺乏大度.囿于世俗中的人不能成为“大家”(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当年明月:我看了15年古书

  吴虹飞

  先是在网络上,《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小说,点击惊人;后来,这本非专业作家的著作正式出版了,成了畅销书。“当年明月”这个奇特的笔名,也被众人所知晓。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何其深远,爱好者甚众,而历史典籍对普通读者来说,有难度。

  当年明月,研究明代史,恰巧又是说故事的好手。有剧情,有悬疑,有冷不防的幽默,用网络的话,真是“太有才了”。于是《明朝那些事儿》红了,4册书,卖了100万册。他少年得志,口才了得,之所以还没上百家讲坛,是因为他还是一张娃娃脸,怕是难以服众。

  他的袖口被消毒水烧坏了,因为不小心。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超烂。他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学习法律。据他自己说,他的法律学得并不好。

  他1979年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干部家庭。5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摞厚厚的《上下五千年》,从此读上历史。大学一毕业,考取公务员,加入海关行列。从科员做起。现在,他的工作单位是长安街上的海关总署。

  穿制服、打领带的机关环境一点儿没有让他不自在。“真是没有想到,他就是当年明月!2000年大家一起进海关,几年来他绝对默默无闻。平时习惯独来独往,书不离手,思维独特,说话总让人莫名其妙。没想到,有这般能耐!高人,果然高深莫测!厉害!领导真是看走眼咯。”一名海关职员说。

  “我的生活很枯燥,不抽烟,不喝酒,不谈恋爱。”一切按部就班,缺乏戏剧性。“历史拿走了我对很多东西的兴趣。你要拉我去玩,我有时候会去,但我不投入。我是个什么样的生活?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就看书,查资料。惟一的兴趣就是听听音乐,看看碟。” 本试卷对古文的兴趣,始于11岁时的那本《古文观止》。“我还记得一本叫《诸葛亮传》的书,我在亲戚家看这本书,坐了一天,也没人管我,我就一直看一直看,到最后他们才发现我。”

  从那时起,每天晚上两小时的历史阅读,雷打不动,“这么多年,可能就高考那两个月停过。”他看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看完的书。“二十四史,看过来了,好几千万字吧。”指的是中华书局那套绿皮书。

  “这是一个懒人当道的世界。当年梁启超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我们今天看着觉得很难,但你知道当时那个文章叫什么?叫时体文,就是写给大街上的,没多少文化的人看的。我看了15年古书,我的感觉是什么?不容易!”

  历史带给他的首先是知识上的享受。“那十几年,我一直没什么朋友,可是我觉得,我很强大,我经常扫视周围的人,我有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得的东西,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他一边读书一边写,记忆超群。“人只要不干那些乌七八糟的事,他会有很多时间的。你下班之后有什么事呢?吃完饭,洗把脸,开始写东西,很简单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

  接着是经济上的巨大回报——版税。“我现在得到的东西,别人可能要三四十岁才能得到。我最想要的,还是每天晚上读书的那种纯粹。”

  他甚至还是明史研究会的会员。他看重来自专业圈子的认可。他自认为跟明史研究大家王学典先生有一层师生之谊。

  他其实很骄傲,骨子里的。同时,他又格外谦逊,待人接物有分寸。“人要有一点理想,但不能太多。理想太多,就会把自己太当回事。我原来是研究明代思想史的,就是王阳明、李贽,还有顾炎武之类的。我的书之所以畅销,不是因为历史研究水平有多高,主要是我能够把研究放到读者能接受的水平上,跟讲故事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我就是知道怎么把故事讲好。调侃,幽默,讲故事,甚至悬疑,那都是手段。手段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的哲学观,世界观,对人性的认识。”

  人物周刊:一边做公务员,一边写历史,您喜欢现在的状态吗?

  当年明月:我喜欢我以前的状态,就是一心看书,没有目的,很纯粹。我今天写书还有版税问题,肯定有功利性了。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现在所谓的“当年明月”不是我。我感觉我经常看着他,看着这个聚光在媒体圈的人,这个所谓的畅销书作家,所谓的历史研究者。我在想,这个人什么时候会消失?我永远不会跟他合二为一,因为这个人不是我。我一直对这个很清醒,我知道我自个儿。

  历史告诉我,无论脑袋多清醒,被人捧久了,就会变傻,就会认为你所得到的那些东西是你应该得到的。大家都夸你,于是乎,你就真地说,哎呀,我就是行。什么玩意儿?比你有水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人物周刊:您喜欢交流吗?

  当年明月:之前,我没有跟工作以外的人太多交流过。我虽然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但是我不会跟人讲。但是富豪榜把你圈进去了,说你是作家,学术圈我也进去了,但是明显功力不够,因为那些都是老专家,还有吴晗先生的弟子。历史是属于多数人的,但是研究历史的人属于少数。我非常非常喜欢跟他们在一起,我能学到东西。《历史研究》我每期都看,我认为水平很高。

  5.文中说“他其实很骄傲,骨子里的。同时,他又格外谦逊”,当年明月的“骄傲”和“谦逊”分别体现存什么地方?(4分)

  答

  6.当年明月的特点有很多,文章为什么要以“我看了十五年古书”为标题?(4分)

  答

  7.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议结合,后半部分采用访谈的形式,这样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

  答

  8.“当年明月”成功的人生经历对我们阅读经典有怎样的启示?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认识。(不超过80字。)(60分)

  答

  标准答案:5.(4分)“骄傲”体现在:

  ①他认为自己懂得的东西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②他觉得自己得到了三四十岁的人才可能得到的财富。

  ③他有自己的哲学观、世界观及对人性的认识。

  ④他觉得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很强。

  “谦逊”体现在:

  ①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②他乐于跟研究历史的专家学习,觉得能学到很多东西。

  ③他觉得自己不会被媒体的吹捧和已取得的成绩弄昏了头脑。

  (一条1分.“骄傲”和“谦逊”各占2分.答出四条即给满分)

  6.(4分)《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大获成功.得益于当年明月扎实的古文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而“看了十五年古书”正是他写作的基础。以上为题。鲜明地揭示了成功的秘密。

  7.(4分)前半部分用作者的叙述介绍了人物的经历、成就、性格特点.能让读者对当年明月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作者边叙边议.表达了对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后半部分只如实记录当年明月的回答.不加作者的评判.能让读者产生与人物面对面交谈的感觉.人物的音容笑貌、内在品格自然凸显在读者自己心中。

  8.(6分)广泛地阅读经典著作.才能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厚积薄发.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才能开启自己的心智.获得深厚的教养.提高自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

读书人网 >高考模拟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