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年外销员辅导之对出口商品战略与以

发布时间: 2012-08-01 06:08:17 作者: sxsgeass

  出口商品战略是一国根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以及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出口商品构成做出战略性的规划。

  一、“六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1-1985年)

  背景

  “六五”计划时期,根据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都还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我国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出口商品战略。

  内容

  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

  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

  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

  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成效

  我国出口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初级产品比重有所下降,制成品比重有所上升,但初级产品和粗加工制成品仍占较大比重。

  二、“七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6-1990年)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初级产品贸易趋于萎缩,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3%下降到1989年的27%,而制成品贸易增长却在加速,市场份额提高。

  内容

  我国在“七五”计划中提出了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

  一是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二是实现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到“七五”计划末,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85年的49.4%上升到1990年的74.5%。这说明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结构转变目标,即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三、“八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1-1995年)

  背景

  进入“八五”计划时期,从国际市场贸易量来看,机电产品在各类商品贸易中增长最快,成为贸易额最大的一类商品。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创造效益。

  内容

  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即由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向精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努力增加附加价值高的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出口。

  成效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七五”末期的25%下降到1995年的14.4%,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七五”末期的75%上升到1995年的85.6%。其中机电产品逐步取代农副产品及资源性商品的地位,成为出口的支柱产品

  四、“九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6-2000年)

  背景

  进入“九五”计划时期,国际贸易中机电产品仍在迅速增长,其中尤其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更快。从国内因素分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仍以粗加工、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的总体竞争力较弱

  内容

  我国在这一时期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

  成效

  在“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各类出口商品的内部结构都有显著改善:在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轻纺产品出口结构有明显的升级,附加值有较大提高;在农副产品中,减少了粮食作物的出口,增加了创汇农产品的出口。

  五、“十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2001-2005年)

  背景

  进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产品进一步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增长更加迅猛,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而中低技术产业的份额则呈下降趋势。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都有较大的改善,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然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总体上尚未实现第二个转变,即由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向精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出口产品中低技术、低附加价值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内容

  要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应加快推进外经贸领域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我国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努力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六、“十一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2006-2010年)

  背景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但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趋于强化,资源性产品价格趋涨,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近一半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完成的,中国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中所承担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低,获得的附加价值低,且资源耗费大,环境代价大。

  内容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商品出口;

  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

  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标准,完善出口成本构成;

  提高加工贸易行业准入标准,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规范加工贸易管理,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出口商品战略

  “十二五”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重点:

  1、更加注重出口与进口的协调发展。在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进口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形成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进出口企业由只关注国外市场转变为兼顾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实现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

  2、更加注重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发展。通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WTO框架下的“促贸援助”计划和与受援国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实现更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促进外贸质量与效益的提升。

  3、更加注重传统出口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外贸的转型升级要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循序渐进。努力保持和增强我国在传统出口产业中的竞争力。同时,适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新兴出口产业和服务贸易,培育和壮大外贸新优势。

  4、更加注重各种经营主体协调发展。进一步统一有关政策,促进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保持和发挥各自优势,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形成内资、外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外贸易共同发展的格局。

  5、更加注重东部与中西部外贸协调发展。巩固和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发展主体地位。推动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出口产业的梯度转移。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不断提升边境贸易发展水平。

  6、更加注重与主要经贸伙伴关系的协调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少各种贸易摩擦。


  以质取胜战略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意义

  是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

  是节约资源和社会劳动,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需要

  是减少贸易摩擦,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一、以质取胜战略提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较快,但是,我国出口商品质量出现诸多严重问题:如何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质量管理,以降低出口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决定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和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讲,“以质取胜”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三)创名牌出口商品

  三、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

  (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节约资源和社会劳动,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需要。

  (三)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减少贸易摩擦,保持出口持续、稳定的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措施

  (一)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

  (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三)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实施名牌战略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五、以质取胜战略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质量意识

  (二)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

  (三)开展了创名牌出口商品工作

  科技兴贸战略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背景

  (一)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呈加速发展趋势

  (二)高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科技兴贸战略的内涵

  一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

  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选择出口额最大的机电产品和纺织品作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初步完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确立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五)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六)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科技兴贸的措施

  (一)在资金扶持方面

  (二)在出口信贷方面

  (三)在出口信用保险方面

  (四)在便捷通关方面

  (五)在便捷检验检疫方面

  (六)促进软件出口方面

  (七)在出口退税方面

  科技兴贸战略的成效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

  (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步伐明显加快,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形成了若干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集群”

  (四)显著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指导思想

  (二)“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奋斗目标

  (三)“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工作任务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一、我国出口市场格局的演变

  二、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二)有利于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四)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对策措施

  (一)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

  (二)稳定和扩大亚洲市场

  (三)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

  (四)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效

  (一)出口市场集中度大幅下降

  (二)主要出口市场的份额趋向均衡

  (三)新兴市场发展很快,但市场份额仍然不大

  进口商品战略

  一、“六五”计划时期的进口商品战略(1981-1985年)

  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确保生产和建设所需的短缺物资的进口;组织好国内市场所需物资和以进养出物资的进口;对本国能够制造和供应的设备,特别是日用消费品,不要盲目进口,以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七五”计划时期的进口商品战略(1986-1990年)

  “七五”计划对进口商品结构所作的规划是:进口重点是引进软件、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以及必要的、国内急需的短缺生产资料。

  三、“八五”计划时期的进口商品战略(1991-1995年)

  按照有利于技术进步、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和节约使用外汇的原则合理安排进口,把有限的外汇集中用于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用于国家重点生产建设所需物资以及农用物资的进口;防止盲目引进和不必要的引进;发展替代进口产品的生产, 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国内能够生产供应的原材料和机电设备争取少进口或不进口;严格控制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烟酒、水果等商品的进口。

  四、“九五”计划时期的进口商品战略(1996-2000年)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适当提高高新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产品的进口比例,努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

  五、“十五”计划时期的进口商品战略(2001-2005年)

  根据“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我国产业结构和进口结构的现状,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重点应是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保证重要资源和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按照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市场开放进程和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消费品进口。

  六、“十一五”计划时期的进口商品战略(2006-2010年)

  《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一五”计划时期积极扩大进口,具体包括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善进口税收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进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

读书人网 >复习指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