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理论(mercantilism)
一、产生的背景:15世纪以后,西欧封建经济瓦解,兴起拜金主义思潮,认为货币是财富的代表、是国家富强的象征
二、实质:是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三、两个阶段
1、早期:货币差额论,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Williarm Stafford,1554—1612年)
2、晚期: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m,157l一1641年)。
四、政策主张:
货币政策:禁止货币输出
对外贸易:奖出限入实施保护关税发展本国工业
五、评价
1、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2、政策主张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3、在理论上不成熟:错误的理论基础:财富观 理论分析局限于流通领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4、其贸易活动是零和游戏(zero-sum game)
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重点)
一、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英国经济学家,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一)主要观点(重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absolute adantage)或绝对成本(absolute cost)主张各国生产并输出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二)进—步说明(了解)
(三)结论: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外贸,倡导自由放任
(四)简评
1、科学性
研究领域的扩展:从流通转到生产历史进步作用:用自由贸易思想取代重商主义的管制贸易思想“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非科学性
交换引起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能回答下述难题: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绝对优势, 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二.比较优势说(law of comparatie adantage)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id Ricardo,1772一1823),英国经济学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一)假定前提 (了解)
(二)主要内容:
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劣势,两国也可进行互利贸易。
一国专门生产、出口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四)评价
1、科学性:
促进了英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英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补充了斯密理论的遗憾:绝对劣势国家同样可以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和交换
2、非科学性
其理论出发点:因为其作为英国政府的代言人该理论所揭示的是各国贸易的短期利益所得目的在于维持当时英国与其殖民地以及一些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三、相互需求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约翰.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相互需求论。
马歇尔(A1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利用图形作了进一步分析与说明。
穆勒承认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交换对各国都有利,但是各国商品交换比例的大小会影响双方在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1.互惠贸易的范围:必须介于英、德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会使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2.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决定了双方贸易利得的分配
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相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
3、相互需求法则:
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大。
四、要素比例说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l879—1952)和俄林(1899—1979)提出,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原理(The Heckschor_Ohlin Theorem),或简称赫--俄原理(H一O原理)。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
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要素禀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程度: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二) 假定条件(了解)
(三) H-O学说的主要结论
1、 际贸易的基础:各国生产同样产品存在价格绝对差
2、各国的价格绝对差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产生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情况不同
3、各国应出口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互相交换就产生国际贸易。
(四)各素价格均等化说(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
国际贸易会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萨缪尔逊(美国)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因此该理论又称为赫—俄—萨原理(H—O—S Theorem)
(五)对H一O学说的评价
1、积极方面
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2、严重缺陷
假定条件影响了理论对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其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
五、里昂惕夫(Leontief)之谜
(一)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验证赫一俄原理。 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1951年的数据分析表明:美国出口商品比其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高出6%。验证结果: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进口替代商品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赫一俄原理相反。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非同质论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三倍 ,按生产效率计算,美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
2.人力资本的差异
凯南 (P.B.Kenen) [美],将劳动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得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包含了更多的人力资本 ,所以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3、需求偏好论
一国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一国的生产和出口结构,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如果一国的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吸引着国内的需求极大地向这类产品倾斜,就会使这类原本数量很丰富的产品变得稀缺起来,进而引起这类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
4、贸易壁垒的存在
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美国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
5、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加上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生产出来的,其中相当多的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这类产品的返销,是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6、要素密集型逆转,又称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要素密集型逆转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
(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界碑对“谜”的解释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在一些理论体系上表现为分散性、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多种解释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经济学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仍然在等待更多的检验和解释。
六、二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一)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决定了国际贸易格局的比较利益。由于存在技术差距,创新国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新技术总会流传至国外,被外国模仿生产,外国就减少进口,创新国慢慢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然后新技术最终被技术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模仿滞后: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 反应滞后:从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其初期为
需求滞后(创新国生产出新产品到其他国消费者逐步认识到该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该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该理论主要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静态性与凝固性,更切合国际贸易实际。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美]雷蒙德弗农(ernon)、威尔斯(LT.wells),用产品生命周期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该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认为制成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五个阶段: 新生期: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出现
成长期: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创新国保持其比较优势,拥有国内外市场
成熟期:产品标准化,开始国际技术转让,外国模仿生产,创新国出口优势受到削弱销售下降期:产品比较优势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出口竞争力
让与期:技术模仿国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出口供给者,并且向创新国出口该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交换
1、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2.规模报酬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美]保罗R克鲁格曼(PaulRKrugram) 提出
3.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瑞典]林德(S.B.Linder)在1961年提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人均收人水平是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四)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80--90年代,[美国]M波特提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国内需求要素//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和政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