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一体化”(Integration)原意为“更新”,后来指将各个部门结合为一个整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EconomicIntegr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了解)
三、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一)按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分类
1、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
2、自由贸易区: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所组成的贸易集团,成员国内部取消关税和和非关税壁垒,但成员国保持各自的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3、关税同盟: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壁垒,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
4、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6、完全经济一体化:比经济同盟更进了一步,要求各成员国在经济、政治上结成更紧密的联盟
(二)按参加国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三)按范围划分:部门一体化/全盘一体化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实例介绍
一、欧洲联盟(重点)
(一)发展进程
1、产生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而欧洲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2、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成立,揭开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序幕
3、1957年3月,西欧6国政府签订了《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标志着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4、1965年4月,6国签定《布鲁塞尔条约》,欧洲共同体成立(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EEC)。又称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
5、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盟(EuropeanUnion),简称欧盟(EU),正式成立
6、2004年5月1日欧盟东扩
(二)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1、建立关税同盟
2、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3、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
1)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创建欧洲货币单位(ECU)//实行中心汇率制//建立欧洲货币基金
2)统一欧洲货币
4、向政治一体化迈进
2004年6月17-18日,欧盟国家在布鲁塞尔召开了2004年5月扩员后的第一次首脑会议,通过欧盟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标志着欧洲在一体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AmericaFreeTradeArea,NAFTA)(了解)
三、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
(重点)
(一)APEC基本情况
1、产生背景
2O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潮流
亚太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呈高速增长美国调整了其对外经济政策,欲以亚太为依托抗衡欧洲并牵制日本。
日本想确立自己在亚太的重要地位东盟对日渐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深感忧虑,探求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
1989年11月,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成员:(中、澳、文莱、加拿大、智利、香港、印尼、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共21个。(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同时加入)
3、宗旨
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
APEC精神:开放、渐进、自愿、协商、发展、互利与共同利益
4、会标
5、组织结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专题工作组及各委员会//秘书处
6、工作语言:英语
7、预算及会费
8、非成员参与APEC活动的有关规定
(二)APEC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了解)
APEC发展过程中几个突出的矛盾:方向之争/原则之争/重点之争/速度之争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以关税同盟为例
系统提出关税同盟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L.viner)和英国经济学家李普西(K.C.Lipsey)。
静态经济效果:假设生产要素、科学技术及经济结构不发生变化
1、贸易创造效应(TradeCreatingEffect)
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所带来的贸易规模扩大和由此带来的福利增加。
2.贸易转移效应(TradeDivertingEffect):
指关税同盟对外实行保护贸易,导致从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转向从成员国较高成本的进口。
贸易转移效应的体现:
(1)由于关税同盟,消费者由原来购买外部的低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的较高价格产品,增加了消费开支,减少福利。
(2)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高。
3、决定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大小因素:
结盟前成员国的关税水平
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
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成本差异
成员国的生产效率
同盟国对外关税水平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的数量
结盟前成员国贸易量
(二)动态效应
1.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2、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竞争的加强。
4.刺激投资;
5.推动经济增长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对区内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促进了集团内部经济贸易的增长
提高和增强了集团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促进了集团内的分工和技术合作
加速了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二、对区外非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其排他性和歧视性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增加一体化区域内的外国直接投资,相应减少一体化区域外的外国直接投资
三、对世贸组织的影响
1、为WTO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区域内部成员的一致性行动可以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
区域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安排的“实验室”
2、对WTO形成新挑战
域目标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目标具有潜在的干扰性
区域国家集团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更难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