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外销员考试辅导笔记:外汇汇率

发布时间: 2012-10-09 19:49:29 作者: sxsgeass

  汇率的外汇汇率部分

  1汇率(汇价、外汇行市)

  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是货币价值的对外反映。

  2 基础货币:在汇率标价中,数量保持不变的货币。

  标价货币:在汇率标价中,数量可变的货币。

  3 汇率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用一定单位的外币作为基础货币,折合本币数来表示。

  中国及大多数国家

  间接标价法(应收标价法)用一定单位的本币作为基础货币,折合外币数来表示。

  4 在外汇市场上,商业银行为获取一定的费用而提供外汇交易。

  方法:贱买贵卖,赚取买卖差价。

  买入价:商业银行等机构买入外汇时所采用的汇率。

  直接标记法下,银行买入一定的外币而付给顾客的若干本币数。买入价较小,在前。

  间接标价法下,银行买入若干个外币而付给顾客一定的本币数。买入价较大,在后。

  卖出价:商业银行等机构卖出外汇时所采用的汇率。

  直接标价法下,银行卖出一定外币数向顾客收取若干本币数。卖出价较大,在后。

  间接标价法下,银行卖出若干外币数向顾客收取一定本币数。卖出价较小,在前。

  外汇买入价 < 外汇卖出价

  大银行和大公司之间“批发”交易的买卖差价较小

  银行对一般顾客的“零售”交易的买卖价较大,2‰-5‰

  经常参与交易的“大货币”的买卖差价较小

  不经常参与交易的“小货币”买卖差价较大

  中间价=(买入价+卖出价)/2, 买卖价的平均数,用于银行之间的交易。

  5 现钞买入价 银行买入外币现钞时使用的汇率

  现钞卖出价 银行卖出外币现钞是使用的汇率

  现钞买入价 < 现炒卖出价,银行把买入外币现钞时产生的运费、保险费、利息等损失转嫁到卖出外币现钞的客户头上。

  6 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长期看来,一国的财政经济状况。(影响较慢)

  财政经济状况改善,该货币代表的价值量,该货币对外币升值

  财政经济状况恶化,或财政赤字,该货币代表的价值量,该货币对外币贬值。

  短期来看,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因素,主导因素)

  改善,或顺差,或逆差,外汇收入,该国货币就较之以前升值。

  恶化,或顺差,或逆差,该国货币较之以前贬值。

  一国的利息水平

  一国的利息率,游资持有者投向该国,追求较高的利息收入,外汇收入,外币供大于求,该国货币升值

  各国的汇率政策、投机活动、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

  上述因素作用有时会同时发生,有时会相互抵消,有时某一因素的主要作用被另一因素代替。但在一定时期内,

  国际收支是决定汇率走势的主导因素

  通货膨胀和财政状况、利率水平和汇率政策会助长或削弱国际收支的作用

  预期与投机因素不仅仅是上述各因素总和反映,而在国际收支状况所决定的汇率走势基础上,加剧汇率波动幅度。

  在一定条件下,利率水平对汇率变化起重要作用

  7.汇率变化对进出口业务的影响

  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扩大出口和缩减进口

  出口同一商品所得的等量外汇收入在国内可换得的本币比贬值前的增加了,若国内通胀率<本币对外贬值幅度,出口企业利润,激发其出口积极性。

  出口企业若按低于贬值前的价格出售商品,

  一国货币对外升值时,缩减出口和扩大进口

  8 汇率制度 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基本安排和规定

  按汇率波动幅度的大小,可以分为

  固定汇率制度 两国货币的比价基本固定,或把两国货币汇率的波动界限规定在一定幅度之内。(金本位制下、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浮动汇率制度

  9 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维持汇率官定上下限的手段

  贴现政策

  以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影响一般银行收回或贷放资金的数量

  外国货币价格,有超过汇率波动上限趋势时,该国提高贴现率,以吸引国外资金流入,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从而减少本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降低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币价格,是汇率维持在既定的波动幅度之内。

  外国货币价格,有低于汇率波动下限趋势时,该国降低贴现率,以诱使

  资金外流,提高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扭转外汇汇率继续下跌的趋势,维持汇率波动界限。

  动用外汇储备

  若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则本国对外货币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上涨,外国货币的价格高涨,如果涨幅超过了规定的波动上限,该国政府就从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外汇,在市场上出售,以增加外汇的供应,平抑汇率上涨的幅度,使其不致超过波动的上限。

  若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则外国货币供应增多,外汇汇率下跌,如果跌幅低于规定的波动下限,该国政府就在外汇市场上购进外国货币,以增加本国的外汇储备。

  直接管制

  一国黄金外汇储备的规模有限,一旦汇率剧烈波动,就无力在市场上投放外汇,借助外汇管制的手段,直接限制某些外汇支出。

  贴现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再贴现: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

  贴现: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

  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增加,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10 固定汇率的作用

  便宜经营国际贸易、国际信贷与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也是进行这些国际经济交易的经济主体面临汇率波动的风险损失较小,有利于这些国际经济交易的进行与发展,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PS:固定汇率的缺点

  (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

  (3)为维护固定汇率制将破坏内部经济平衡。比如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本币汇率将下跌,成为软币,为不使本币贬值,就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但这种会使国内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失业增加。

  (4)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和混乱。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就是一例。

  11 浮动汇率制度

  二战后1973年春固定汇率制度破产后,主要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对汇率不加以固定,也不规定上下波动的界限,听任外汇市场根据外汇的供求情况,自行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

  外国货币供过于求,汇率下降

  外国货币供小于求,汇率上升

  12 浮动汇率制度的分类

  国家是否干预

  自由浮动(清洁浮动) 一国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完全听任由外汇市场红球来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

  管理浮动(肮脏浮动)一国货币当局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随时进行干预,以使本国货币汇率复合自己的期望值。

  各国汇率浮动类型

  单独浮动 一国货币不同任何外国货币有固定比价关系,其汇率只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和政府干预的程度自行浮动。

  联合浮动 几国组成货币集团,集团内各国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比价关系,而对集团外国家货币则共同浮动。

  钉住汇率汇率制 一国才去使本国货币通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关系的做法。除一篮子货币,还有“其他货币组合”(一国按照本国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比重,来选择和设计的、模仿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

  按一套指标调整汇率 一些国家将国内物价对比、外汇储备、国际收支、进出口贸易等动态性指标制定出一组指标,根据这一组指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本国货币汇率。

  一篮子货币指作为设定汇率参考的一个外币组合,某一外币在组合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该外币在本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为基准。例如,如果某国的进出口有40%以美元计价,美元在该国的一篮子货币中所占的权重可能就是40%。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从原本紧钉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

  参考一篮子货币:某一个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篮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该国货币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并在范围内浮动。

  国际上现行的汇率制度大约五种,包括以其他国家货币作为本国法偿货币的“美元化”制度;将本国货币与某一主要国际货币维持固定兑换关系的“联系汇率制度”;将本国货币汇率钉住某一特定货币或一篮货币,并定期检讨国内外经济金融情势变化,重新订定固定汇率目标的“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央行可适当进场干预的“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及日圆、美元、欧元区货币等“完全浮动汇率制度”。

  13 浮动汇率制度的作用

  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

  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汇率的上下浮动而予以消除

  只要国际收支失衡不是特别严重,就没有必要调整财政货币政策,从而不会产生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的实现

  减少了对储备的需要,使逆差国避免了外汇储备的流失。

  14 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浮动汇率

  原因

  普遍认识到浮动汇率的优点,钉住汇率制度的缺点。

  浮动汇率制度市场性强、微调频繁,可以缓和外部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同时可以借助金融市场上有各种有效减小汇率风险的市场工具,在相当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减小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钉住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因为其用认为确定汇率平价的方式取代了自由市场力量的决定作用,名义汇率与现实经济情况相背离,一旦背离得不到调整就会引发动荡。

  汇率制度选择的标准:结合本国的实际经济进程、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方向总和考虑,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国际情况适时调整。

  若让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就能引导和规范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一些利益集团把自己的争取利益的行为建议在尊重市场信号和市场反应的基础上,从而保证宏观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确保其与汇率制度的动态协调。

  一国规避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根本立足点:发展和完善本国经济、金融体制,增强本国经济、金融实力,从而切实增强抵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实力冲击的能力。

读书人网 >复习指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