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疾病遍布全世界,但其分布并不均衡。有的国家多,有的国家少。例如乳腺癌在北美洲、北欧、西欧发病最多,东欧次之,亚洲和非洲各国较少(表2-2)。这种分布的原因是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环境因素中膳食组成可能是主要的。有的调查证明,凡每人每年平均摄入脂肪量多的国家则此病多,反之则少(图2-1)。
表2-2 世界若干国家与地区女性乳腺癌年龄调整发病率(1/10万)(1969~1973)
阿拉美达(白人) | 76.1 |
夏威夷(夏威夷人) | 66.2 |
撒咯其万(加拿大) | 62.8 |
以色列 | 60.8 |
萨尔区(德国) | 50.6 |
爱沙尔(苏格兰) | 50.1 |
挪威 | 49.6 |
丹麦 | 49.1 |
新墨西哥(美国) | 32.4 |
萨拉哥撒(西班牙) | 30.6 |
古巴 | 28.0 |
波多黎各(海地) | 25.4 |
孟买 | 20.1 |
克拉科 | 19.6 |
布拉瓦约(南非黑人) | 13.8 |
大阪 | 12.1   |
摘自,1982对伯基特淋巴瘤(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的研究,地区分布分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Burkitt于1958年首先在乌干达描述了2~14岁儿童有此病。继之进行了地区分布研究,发现此病分布横跨热带非洲(图2-2),在海拔 1524m以上,年降雨量低于762mm和平均气温低于16℃的地区则无本病。根据这样的地区分布特点,Burkitt认为本的发生可能与虫媒有关,该虫媒可能携带某种致病因子。以后果然在其淋巴瘤组织中培养出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但EB病毒不能由虫媒传播,且在本病高发区及低发区均有,因此仅只EB病毒感染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在非洲的地区分布。而疟疾分布与本病相符,因此提出一个假设,即当EB病毒感染正常组织时常不致病或偶尔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当EB病毒感染了被慢性疟疾引起的免疫性改变的淋巴细胞,就很可能发生恶性淋巴瘤。这一假说与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实验结果相符。
冠心病在近20年来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死亡原因,其在世界各国分布见图2-3。在世界不同地区死亡率判别很大,男高于女,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其死亡率的高低与膳食组成、生活习惯、烟酒、血压、血中胆固醇含量等因素有关。
有些疾病的地区分布并非恒定,如E1Tor型霍乱,过去只发生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是该病的疫源地。但自1961年5月以来,该病逐渐扩大流行区域,1970年以后不已但侵入20多年来已无霍乱的非洲,并进入了50年来无霍乱的欧洲,构成了亚、非、欧三洲均存在本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