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岩土工程师最新考点二:《专业知识》

发布时间: 2013-04-14 14:57:27 作者: reply

  1、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墙面清理粉尘、污垢→浇水湿润墙面→吊垂直找方抹灰饼冲筋、找规矩→抹底灰→抹面层防水砂浆。

  1)、基层处理:将墙面上残余砂浆、污垢、灰尘等,清理干净,并用水浇墙,将砖缝中的尘土冲掉,并将墙面湿润。

  2)、吊垂直、套方、找规矩、抹灰饼同上。

  3)、冲筋,抹底层砂浆时,用大横竖刮平,木抹子搓毛,终凝后浇水养护。

  2、质量验收

  (1)、保证项目:

  所用的材料品种,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各抹灰层之间,及抹灰层与基体之间必须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面层无爆灰和裂缝(风裂除外)等缺陷。

  (2)、允许偏差项目:

  墙面一般抹灰允许偏差

  3、成品保护

  各抹灰层在凝结前应防止快干、曝洒、水冲、撞击和振动,以保证其灰层有足够的强度。

  4、注意事项

  空鼓、开裂和烂根:由于抹灰前对基层清理不干净或不彻底,抹灰前不浇水,每层灰抹得过厚,跟得太紧;对于预制混凝土光滑表面不认真进行“毛化处理”;甚至混凝土表面的酥皮不处理就抹灰;抹灰后不养护。为解决好空鼓、开裂等质量问题,应从三方面下手解决,第一施工前的浇水、清理;第二施工操作分层分遍压实认真不马虎;第三施工后及时浇水养护,并注意施工地点的洁净,抹面层应一次到底。

  一、管材选择

  目前,绿地灌溉中常用的管材是镀锌管和PVC管,镀锌管的特点是刚度大,抵抗外力性能好,因此,在埋设较浅处、过路管、未开发区及外露管应优先选用镀锌管,但它的缺点是安装效率低。PVC管的优点是耐腐蚀,安装效率高,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绿地灌溉,尤其在工业废渣区、酸碱区,其耐腐蚀的优点可被充分发挥,但其刚度小,阀门立管等处不可采用。

  二、立管设置

  立管为安装阀门、喷头所用,定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皮管浇灌时,立管间距应在2倍皮管长度以内,一般不大于40米。采用喷灌时,立管间距不大于2倍喷头射程。值得注意的是,立管平面位置应成等边三角形布置,而非正方形位置,如此,可最大限度地缩小灌溉盲区。

  三、喷头选择

  尽管市场上喷头种类五花八门,但按安装形式可分为暴露式、隐蔽式和移动式三类,但无论采用何种灌溉设施,都会比浇灌节水,省时省力且效果好。

  暴露式喷头大多为旋转式喷头,有的还可定向喷灌,射程一般在1 0至15米,这种喷头多为单阀控制,因此可根据需要局部浇灌。缺点是喷头、立管、阀门、阀门井外部暴露,不仅影响绿化景观,还会影响草坪修剪。

  隐蔽式喷头克服了暴露式喷头的两个缺点,但出现了单阀控制管网复杂,总阀控制对水压要求高,对管径要求大的缺点。但其具有暴露式喷头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在某些绿地中,人们仍然选用隐蔽式喷头。

  以上两种喷头都会因为乔灌木遮挡、绿地边角而出现灌溉盲区,因此,选用与皮管相连的移动式喷头可克服这个缺点。移动式喷灌形式有座式移动喷灌、手动式移动喷灌和微型喷灌等。移动式喷灌通常与固定式喷灌配合使用,它的缺点是新植绿地不宜采用。

  四、阀门设计

  1.阀门位置不可远离硬化区,否则新播种绿地灌溉后无法关闭阀门,这是绿地设计中常见的败笔。

  2.选用扳手或转轮可以取下的阀门,用后及时取下转轮,以防止外人随意开启阀门。

  3.阀门井宜小不宜大,以不影响阀门更换为宜。

  4.为冬季防冻,阀门要低于阀门井,以便加盖或井内填置保温材料。

  5.阀门立管要用水泥嵌固,防止更换阀门时立管下部脱丝。

  五、管径设计

  管径大小由其下端阀门数量决定,直径20毫米的管子下端阀门数量不宜超过两个,每超过两个,管径要相应增加一个规格,但考虑到阀门不可能同时开启,因此,绿地专用管道上限50毫米已满足需要。

  主管分流时,要视其情况降低管径规格,例如,50毫米的管子可用40毫米和32毫米管两路分流,分流管径应符合上述管径设计原则。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基层及底基层都是采用半刚性材料。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缺点是抗变形能力低、脆性大,在温度或湿度变化时易产生开裂,形成路面反射裂缝,这已成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泥稳定级配集料是当今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半刚性基层材料,其中又以水泥稳定碎石性能最为优异。然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并没有消除半刚性材料的缺点,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少其反射裂缝的产生,依然是充分发挥路面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之一。考虑到我国作为水泥生产大国,原材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水泥胶结类材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作为主要的道路建筑材料,因此有必要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研究,以便能为将来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经验。

  1、裂缝形成机理

  1.1 裂缝产生原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裂缝形式多种多样,但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2大类,即荷载型结构性破坏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包括反射裂缝和对应裂缝。荷载型结构性破坏裂缝是由汽车动态荷载产生的垂直或水平应力,在基层内部产生超过材料的容许抗拉极限应力的拉应力所造成;非荷载型裂缝则是环境作用的结果,主要是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由干缩、温缩和疲劳作用导致,个别情况下也可能是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陷造成。此外,在冰冻地区的沥青路面上,还可能发现由路基冻胀引起的裂缝。

  我国已建高速公路的半刚性路面、刚性路面和刚性组合式路面的承载能力从设计角度看是足够的,然而调查表明,裂缝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沥青路面上十分普遍,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通车后1年最迟第2年均出现大量裂缝。因此,单纯由荷载作用不足以引起面层破坏,沥青路面的开裂应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出现的原因有3种可能:一是面层本身性能不良,二是由于基层干缩和温缩开裂而反射到面层产生裂缝,三是由于面层、基层相互作用所引起。国外通常认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是由半刚性基层引起的反射裂缝,且这种反射裂缝主要由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干缩裂缝引起的。国内则认为半刚性路面的裂缝有荷载型裂缝,有沥青面层的温度收缩裂缝,还有由半刚性基层的温缩裂缝或干缩裂缝引起沥青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

  虽然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反射裂缝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包括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根本原因在于路面使用性能受环境因素、交通因素、材料组成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甚至还包括经济因素、采用的研究手段等。

  我国地域辽阔,又是多山国家,自然因素千差万别,并且各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半刚性路面产生反射裂缝的主要原因不可能一致。水泥稳定基层的干缩主要发生在竣工后初期阶段。当基层上铺筑沥青或水泥混凝土面层后,基层的含水量一般变化不大,此时,收缩转化为以温缩为主。而对于温缩,低温收缩在-1℃以上时,其温缩变化不大;当在-10℃以下时,温缩系数才剧增,是-1℃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温缩裂缝大多发生在东北等容易形成某一负温度的地区,而就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收缩裂缝的产生则主要是由于干缩引起的,可以忽略低温收缩的影响。

  1.2 裂缝形成过程

  对于半刚性基层,裂缝往往不是由交通荷载作用引起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由于水分蒸发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裂纹,在承受荷载之前,就已经存在大量的微细裂纹和孔洞。因此,实际上它是在带有裂纹的状态下承受交通荷载作用的,基层的温缩和干缩是引起裂缝的内因。

  对于反射裂缝的形成,是由于面层底部的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极限强度所致。在基层开裂后,由于基层失去抵抗拉应力的作用,就在开裂位置将应力传递给面层,造成面层在裂缝处的应力集中。如果此时再加上偏荷载主拉应力(或剪应力)的作用,其应力值就有可能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面层随之开裂。偏荷载作用的主拉应力(或剪应力)是促成反射裂缝形成的原因。因此,路面反射裂缝主要是由于基层开裂后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引起的。

  2、影响路面裂缝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应措施

  影响沥青路面裂缝轻重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性质,结构类型与组成情况,气候条件(特别是冬季气温及其变化),交通量和车辆类型以及施工因素等。就水泥稳定碎石沥青路面而言,基层材料组成以及施工水平尤为重要。设计合理、施工良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易在早期出现荷载型裂缝。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防止半刚性基层路面的裂缝方面先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抗裂性能和防裂措施的研究可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面层本身抗裂性能和防裂措施的研究,第二类是半刚性基层防裂性能和防裂措施的研究,第三类是面、基层之间作用原理及抗裂性能的研究。目前我国在防治反射裂缝方面主要也分为3大部分:一是改善沥青混凝土面层性能,如增加沥青层厚度、加筋罩面层、使用改性沥青等;二是设置应力/应变消减中间层,如采用SAMI、土工织物、土工格栅、粘接间断层、级配碎石中间层等;三是针对基层材料本身,选择抗冲刷性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和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

  尽管已尝试了许多预防措施,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能防止沥青混凝土面层产生对应裂缝或反射裂缝的有效措施。虽然以上各种措施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目前各类措施的防裂效果在定性、定量上很不一致,这一方面表明对各种措施还缺乏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各种措施的防裂效果都还十分有限。原因可能在于各类措施的防裂效果都与其自身的性能有一定关系,只有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有效地防治反射裂缝。

  概括说来,各种措施的防反射裂缝机理不外乎是增强材料自身的性能和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具体就是增强材料的变化能力,提高其强度特性,消除应力集中(荷载应力集中和温度应力集中)以及防水。而一项优异的技术措施则不仅应该是在理论上和实验室内有效,具体就是增强材料的变化能力,提高其强度特性,消除应力集中(荷载应力集中和温度应力集中)以及防水。而一项优异的技术措施则不仅应该是在理论上和实验室内有效,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等因素。

编辑推荐

2013年岩土工程师最新模拟仿真题汇总

监理工程师高仿模拟练习套题汇总——质量投资控制

2013年《监理工程师》考前自我检测选择题练习汇总:《合同管理》

2013年监理工程师选择题查漏检测汇总:《理论与法规》

欢迎光临该注册岩土工程频道:http://www.reader8.net/exam/yantu/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net/

读书人网 >专业辅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