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如何避免营养误区 以促进宝宝的发育

发布时间: 2011-07-22 12:59:48 作者: nicklsp


  孩子一出生,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如何让孩子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呢?是很多作为爸爸妈妈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父母容易过于听信别人所谓的“经”验,一不小心就陷入许多关于宝宝的饮食误区,如何避免这些误区呢?专家给你十个建议与解释。


  错误一:维生素有益,宝宝多吃没关系

  缺乏维生素的宝宝常常生病,妈妈自然认为多补充维生素能让宝宝身体棒,殊不知过犹不及的道理,过量补充反而会对宝宝造成危害。

  维生素A:过量服用导致宝宝食欲不振,甚至损害肝肾等器官,影响生长发育1。

  维生素C:婴幼儿接受大剂量维生素C后往往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且过多的维生素C还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B12、阻碍食物中钙及锌的吸收1。

  维生素D:服用过量会出现周身不适、食欲不振、腹泻、头痛、骨及关节压痛等症状1。

  维生素K:大剂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2。

  维生素E: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恶心、头痛、视力模糊、出血、免疫功能低下等不良反应等1。

  妈妈们,“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补充维生素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才是对宝宝负责的行为。

  推荐阅读:18个月大宝宝智力发育指数可以高7分

  错误二:都说孩子要补充DHA,补多补少都没关系

  0-3岁是宝宝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所以妈妈们对营养极其关注。在各大网站的母婴论坛里,DHA是一个曝光率相当高的词,许多围绕它的科学研究频繁地被妈妈引用和分享。据研究证实,DHA确实对宝宝的大脑发育和呼吸系统健康至关重要3-8!

  但是,要补充多少DHA才能生效呢?在此,我要特别提醒妈妈的是,只有持续补充符合临床验证水平的DHA才能真正发挥显著功效。补充过少,不能充分发挥功效,让宝宝错过发育良机;补充过多,并不会产生更多的益处。根据FAO/WHO*的DHA推荐摄入量,1-2岁的宝宝以体重为衡量基础,每公斤体重每日应摄取10-12mg;2-4岁的宝宝每日总的需要摄入量为100-150mg#;到了4-6岁,宝宝每日所需摄入量提升到150-200mg#9。

  要使宝宝足量和安全地摄入DHA,食用合适的强化配方奶粉是一个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既容易被婴幼儿吸收,又不会摄入不足或过量。

  * 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英文简称;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简称;

  #为DHA+EPA (EPA为另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错误三:多吃鱼类就能补充DHA

  “要给大脑补充DHA,就要多吃鱼。”这是不少孕妈妈和哺乳妈妈对摄取DHA途径的认知,网上也有热心的“妈妈领袖”建议一周吃2次鱼以便能达到补充DHA的效果。

  但妈妈们要知道,深海鱼类才含有丰富的DHA9,并不是随便吃什么鱼都能增加DHA的摄入。由于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地区日常膳食中DHA含量较低,再加上婴幼儿发育还不成熟,不能自己合成DHA10,因此容易出现DHA缺乏。

  要想宝宝获得足够DHA,聪明的妈妈会选择简单有效的方法。首先,别轻视母乳的神奇功效,它可是宝宝最好的天然食物,饮食均衡的妈妈母乳中含有丰富的DHA,可以满足婴幼儿的需要。其次,针对孕/哺乳妈妈与不同年龄的宝宝,选择含有丰富DHA的配方奶粉。只要每日按推荐量饮用此类孕妇或婴儿奶粉,宝宝就能吸收到安全足量的DHA。 推荐阅读:1岁/3岁宝宝呼吸系统可以更健康

  错误四:补钙过头无害处

  “一片顶五片”,相信妈妈都耳熟能详某钙片品牌的广告语了,现在的家长经常谈“补钙”,已经成了风气。导致妈妈在宝宝补钙问题上坚持“多多益善”,却不知道钙不能乱补,否则会适得其反。

  的确,3岁以下的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钙需要比较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指出,6个月以下宝宝每日所需钙摄入量为300毫克,6个月到1岁需要400毫克,到了1-3岁则为600毫克。而且所需要的钙最好从食物中获得。盲目给宝宝补钙,有可能引起血液中的钙过高,也就是高钙血症,损害血管、关节等;而且血液中钙过多还会对心脏产生抑制作用11。

  错误五:益生元 = 益生菌

  很多妈妈都知道益生菌有利于宝宝的肠道健康。但对于另一个相似的概念“益生元”,妈妈们很容易把它和益生菌混淆了。益生元,亦即“Prebiotics”,是人工模拟母乳低聚糖物质,它不同于益生菌,益生菌是有生命的,而益生元是无生命的,它能被肠道的有益菌类利用,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有害菌,维持肠道健康微生态环境12。

  婴儿出生前肠道是无菌的,出生后不久肠道菌群开始生长繁殖13。四岁以下宝宝肠菌落很不稳定,许多从口入的致病菌都可以干扰肠道微生态平衡,这时益生元就能发挥它独特的功效,改变菌落、降低肠道 PH值,充当“健康卫士”,对宝宝体内的微生态平衡起到调节效应。

  错误六:奶粉牌子不停换是好事

  现在奶粉的选择五花八门,对于新妈妈们来说,给宝宝挑选何种奶粉,还真是不太容易的事情。一些妈妈们经常给宝宝换奶粉,想看看哪种奶粉更适合自己的宝宝。殊不知,妈妈这样做反而是好心干坏事。因为宝宝胃肠道还未发育成熟,无法突然适应大量的新食物。不同品牌的奶粉,各种营养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如果频繁更换奶粉品牌,容易导致宝宝消化不良,出现腹泻等症状。一旦选好一种奶粉,只要是优质可靠的品牌,而且宝宝适应,就尽量坚持用这个牌子的奶粉来喂养。

  错误七:辅食添加时间早晚没关系

  妈妈要注意了!有资料显示,我国宝宝在六月龄以前的发育水平与欧美国家宝宝的水平相差无几,可到了6个月以后就明显落后于人,这是怎么回事?追究起来,原因有很多,而添加辅食的时机不当就是其中一个小帮凶。部分新手妈妈对辅食添加时机认识不够,光强调营养而忽略了辅食添加时间表,这对宝宝可不好哦。

  国际上一般建议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添加辅食比较适合。我国近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从6月龄时给宝宝添加辅食14。

  过早添加辅食,虽然补充了一些母乳外的能量和营养素,但母乳摄入量迅速降低,反而使宝宝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明显减少,甚至会导致过早断奶,其身高、体重等身体发育指标均显著低于同期纯母乳喂养儿,不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15。

  过晚添加辅食也不好。从6月龄开始,仅靠母乳很难满足宝宝所需的各种营养。而且过晚添加辅食还会影响婴幼儿味觉的形成。如果宝宝到8个月时尚未给予需要咀嚼的辅食,宝宝咀嚼、吞咽固体食物等进食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可导致喂养困难15。

  宝宝生长发育是遵循成长里程碑规律的,任何不按规律的喂养,都对宝宝成长无益。 推荐阅读:你不可不知的成长里程碑

  错误八:宝宝不吃蔬菜可用果汁代替,喝多无妨

  经常碰到宝宝不愿吃蔬菜的情况,妈妈就用果汁来代替。尽管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健康效应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是两类不同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各有特点。

  一般来说,蔬菜品种远远多于水果,而且多数蔬菜(特别是深色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如微量营养素、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含量高于水果14。而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芳香物质比新鲜蔬菜多,且水果食用前不用加热,其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故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14。而且应尽可能给宝宝吃新鲜水果,果汁的制作和存放会导致营养成分受损。因此,宝宝每餐都应该有蔬菜,每日都应该吃水果。

  所以妈妈还是费点心思让宝宝爱上新鲜清脆的蔬菜吧,实在不行,蔬菜汤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错误九:添加辅食首选蛋黄

  蛋黄营养成分高,是许多妈妈为宝宝添加辅食时的首选。但这却未必适合所有宝宝。

  首次给宝宝添加的辅食应选择易于吸收、能满足婴儿的生长需要,且不易产生过敏的食物。这些辅食应该易于吸收、能满足生长需要,能补充铁元素和不易产生食物过敏。所以第一种引入的食物应该是强化铁的谷类食物,其次是蔬菜水果,最后才是肉、鱼类和蛋类15。

  由于宝宝肠胃需要花点时间来习惯这些不同的食物,所以妈妈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细到粗的原则喂养宝宝14。如果妈妈只顾挑选营养高的食物作为辅食,可能会让宝宝的肠胃叫苦连天。最后妈妈需要留意的一点,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乳类仍是宝宝的基础食物,辅食只能在乳类不足的情况下酌量添加。

  错误十:孩子吃得多就是健康

  妈妈拿着碗和勺子在后面追着给有一口没一口喂饭。相信很多人对这一画面都不陌生。为了让宝宝多吃一口,不少妈妈真是煞费苦心。很多妈妈都以为,宝宝能吃、吃得多,就保证了健康。这种观念最容易发挥“障眼法”,用营养与健康误导妈妈! 的确,宝宝发育迅速,需要更多的营养动力,但是宝宝的脏腑还很娇嫩,消化能力弱,若饮食不节,摄入食物过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而呕吐腹泻。而且每个宝宝自身生长发育需要的能量和活动水平存在差异,需要的食物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一味地逼着孩子进食不仅损害宝宝肠胃健康,还可能养出“小胖墩”,也不利于让宝宝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其实,孩子是最不可能撒谎的,一旦他真的饿了,不需要你追着,他也会自己可劲儿地吃。与其花很多心思让宝宝吃更多,不如考虑如何给宝宝搭配营养均衡的食物。

  参考资料:

  1. 张广求等.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

  2. 奉涛. 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Drover JR, et al. Child Development 2009

  4. Morale SE, et al.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2005

  5. Birch EE, et al. Dev Med Child Neural. 2000

  6. Birch EE, et al.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2007

  7. Pastor N, et al. Clin Pediatr, 2006

  8. Birch EE, et al. J Pediatr 2010

  9.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fats and fatty acids in human nutrition. Interim summary of conclusions and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on total fat and fatty acid. Geneva, Switzerland: FAO/WHO, 2010.

  10. Birch EE, et al. Pediatr Res 1998

  11. 王东红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

  12. 杨晶等.黑龙江医药2009

  13. 张琳. 临床儿科杂志 2008

  1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版)

  15. 周乐山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读书人网 >胎儿发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