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土地估价师--土地估价实务复习笔记十六

发布时间: 2013-03-13 20:03:25 作者: maylh

  阿兰索地租模型

  阿兰索的地租模型是新古典主义地租模型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将空间作为地租问题的一个核心进行了考虑,并首次引进了区位平衡这一新古典主义概念,同时成功地解决了城市地租计算的理论方法问题。

  (1)模型假设条件:

  A、一个平坦的、没有任何地理差异的平原,土地质量处处相等,均可直接用于开发,并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

  B、买卖双方对土地市场都有充分的了解,卖方希望其收入最大,买方希望其愿望能最大程度地得以满足。

  C、有一座单一核心的城市,城市中任何方向的交通都极为便利。

  (2)阿兰索公式:

  阿兰索认为,家庭收入将用于土地投资、交通运输费用和购买其他商品(包括储蓄)。即:

  Y=PzZ+P(t)q+K(t)

  式中:Y——收入;

  Pz——其他商品的单位价格;

  Z——其他商品的数量;

  P(t)——距市中心t处的地价;

  q——土地数量;

  K(t)——距t处的交通费用;

  t——距市中心距离。

  在对公式进行分析后,阿兰索指出,在开支总数不超出收入的前提下,对于单个家庭来说,区位平衡的取得取决于土地数量q、其他商品的数量Z和距中心距离t之间比例的确定,即通过变化三者的比例关系,使其满意程度最大。

  于是,阿兰索运用同好曲面(IndifferenceSurface)来表示这种个人的意愿。在这一曲面上,不管地价怎样变化,都保持个人在不同区位满意度不变,由此可对三个变量进行多种组合。满意程度U也是其他商品数量Z、土地数量q和距市中心距离t的函数,即:

  U=u(z,g,c)

  (3)买价曲线

  阿兰索将买价曲线定义为:“一组家庭在不同的距离都有能力支付的而又保证同等满意度的价格曲线”,以此来表示假设的地价和距离的组合,如果地价按此曲线变化,那么家庭(或企业)将不会计较具体的区位。相对于不同的满意度(或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有一组买价曲线。买价曲线BP的位置越低,其满意度(或利润)越高。

  地价P(t)

  距离(t)

  (4)地租模型结论

  阿兰索将买价曲线与地价构成曲线P(t)相叠加,得出结论,即家庭(或企业)会选择一个其满意程度最高,而又与地价构成曲线相吻合的区位,即(图2—1)中买价曲线BP与地价曲线p(t)相切处E,这时该家庭(企业)取得区位平衡。

  阿兰索又对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市场取得平衡的条件,即供求数量相等“直到城市边缘的所有的土地都被卖光,在一定距离以内不再有土地出售”。买价曲线斜率最大的用户因其竞争性强而取得市中心的区位,由于使用者对区位的偏好,会因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因此在第一个使用者决定其土地消费量后,斜率次大的使用者将取得最靠近市中心的土地,一直外推出去,直到城市边缘最后一个边际使用者为止(如农业使用者)。这样,城市中任意一处的地价就可通过这一系列的平衡区位和边际价格与边际区位的分析中求得。

  4、马歇尔的地租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学说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该理论用折衷主义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马歇尔创造性地提出了“稀有地租”的概念,丰富了现代西方地租理论。马歇尔认为,大自然未给人们以无限制的恩赐,因此,地租的产生是大自然的吝啬。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地租都是稀缺地租,所有的地租都是级差地租。在他看来,如果不存在稀缺性,任何土地都不会有地租。马歇尔同时指出,土地的稀有性与土地的自然级差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并不矛盾,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才产生了级差地租。马歇尔的理论显然存在两个错误:他只提出了级差地租,而未能考虑绝对地租;他认为土地的稀有性,是带来地租的主要原因,又从土地的边际报酬出发,确认边际土地没有地租,这似乎有些矛盾。因为地球上的土地终究是有限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范围扩大的趋势,是永不停息的。所以,即使是边际土地,也不能说是十分丰富的。

  马歇尔首次论述了城市工商业的土地价值问题,提出了城市地租理论。他把场地之位置利益的货币价值总和,定义为“位置价值”。场地价值,即某场地清除了建筑物之后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所获得之价值,等于“位置价值”加上农业地租。各类土地通过投标,以争夺最有利可图的场地。马歇尔还考虑了场地之大小与它上面建筑物高度的关系,指出,如果土地是廉价的,那么企业家就会购置很多土地,反之会购置少量土地,而增加建筑物的高度。


读书人网 >估价实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