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笔记(二)

发布时间: 2012-08-12 11:30:44 作者: maylh

  第二章

  一、内容提要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考点及重点难点提示

  识记:童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特殊儿童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理解:心理发展、关键期、自我意识、社会性认知、认知方式、掌握学习等基本概念、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涵义。

  运用: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重点难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涵义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2、少年期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准备、学习准备的概念

  (二)关于关键期

  1、关键期的概念

  2、几种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单向思维、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思维是多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8个阶段,前5个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其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三个重要作用(p27)

  三、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2、智力的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主要有: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

  2、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

  3、学习困难学生

  4、聋、哑、盲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种形式:一是随班就读;二是普通班加巡回辅导;三是普通班加资源教室;四是设置特殊班。

读书人网 >心理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