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3年江西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模拟

发布时间: 2013-11-20 18:37:27 作者: luck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

  A.活动定向阶段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D.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3、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在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后才发生迁移。这是( )。

  A.一般迁移

  B.同化迁移

  C.顺应迁移

  D.重组迁移

  4、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是(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5、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

  A.3~5岁

  B.5~7岁

  C.8~10岁

  D.11~13岁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7、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班杜拉称这种现象为( )。

  A.自我强化

  B.替代强化

  C.内部强化

  D.负强化

  8、根据强化的目的和性质,强化可分为( )。

  A.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B.正强化和负强化

  C.自然强化物和人为近似强化物

  D.强化和惩罚

  9、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10、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最佳动机激起水平是( )程度的。

  A.较高

  B.较低

  C.中等

  D.一般


  11、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 )。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负强化

  D.替代强化

  12、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

  A.连锁学习

  B.概念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学习

  1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 )。

  A.分化

  B.泛化

  C.消退

  D.遗忘

  14、从整体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 )。

  A.二年级(8岁左右)

  B.三年级(9岁左右)

  C.四年级(10岁左右)

  D.五年级(11岁左右)

  15、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

  A.班级规模

  B.班级性质

  C.班级类型

  D.班级特征

  16、( )是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觉,进人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

  A.关注

  B.尊重

  C.真诚

  D.同感

  17、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 )。

  A.符号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8、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守恒期

  C.转折期

  D.过渡期

  19、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是( )。

  A.加涅

  B.布卢姆

  C.波斯纳

  D.罗森塔尔

  20、某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小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他这种行为属于( )。

  A.自我认识

  B.自信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21、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 )。

  A.语义

  B.概念体系

  C.视像和声像

  D.图式

  22、内化指在思想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23、 某教师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研究本地区十几所学校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研究

  B.个案实验

  C.描述性研究

  D.实验室实验

  24、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5、先行组织者技术一般用于(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26、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的影响是( )。

  A.一般迁移

  B.特殊迁移

  C.负迁移

  D.垂直迁移

  27、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

  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28、下列( )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A.认识定义的符号

  B.熟练的运用定义

  C.叙述定义的含义

  D.背诵定义

  29、教学过程的首要事件是( )。

  A.引起学生注意

  B.揭示教学目标

  C.适时给予反馈

  D.评定学习结果

  30、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克服障碍

  D.学会调适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31、如果希望有创造力,就必须具备哪些知识?( )

  A.网络化的陈述性知识

  B.相对自动化的技能

  C.受意识控制的策略性知识

  D.学科知识

  E.科学知识

  32、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 )过程。

  A.渐进的

  B.有目的的

  C.盲目的

  D.尝试一错误的

  E.飞速的

  33、发展性心理教育主要是( )。

  A.提高性的

  B.矫正性的

  C.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

  D.面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

  E.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34、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教学事项

  B.教学方法

  C.教学情境

  D.教学媒体

  E.教学目的

  35、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 )。

  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情感

  C.义务感和责任感

  D.事业感

  E.自尊感和羞耻感

  36、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的规模

  C.班级的性质

  D.学校的规章

  E.对教师的期望

  37、心理学家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即( )。

  A.给定的条件

  B.不定的过程

  C.要达到的目标

  D.多变的方法

  E.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8、品德培养的策略主要有( )。

  A.晓之以理

  B.动之以情

  C.导之以行

  D.引起共鸣

  E.落实行动

  39、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上是同步进行的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0、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 )。

  A.课堂自然条件

  B.师生关系

  C.教学设施

  D.上下级关系

  E.空间布置


  41、期待包括( )。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

  42、根据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内涵包括( )。

  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变化是短暂的

  C.学习是反复经验引起的

  D.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E.学习是身心成熟的结果

  43、在学习一份书面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A.结尾部分

  B.都一样

  C.开始部分

  D.中间部分

  E.不一定

  44、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包括( )。

  A.认知发展水平

  B.态度定势

  C.同伴群体

  D.社会风气

  E.家庭教养方式

  45、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动研究

  E.探索研究

  46、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年龄差异

  B.智力差异

  C.群体差异

  D.个体差异

  E.性格差异

  47、美国的柯克将弱智儿童分为三类,即( )。

  A.可教育的智力落后

  B.可训练的智力落后

  C.不可训练的智力落后

  D.较严重的智力落后

  E.严重的智力落后

  48、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 ) 等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E.关注他人

  49、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

  A.兴趣

  B.学习需要

  C.态度

  D.学习期待

  E.学习自觉性

  50、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 )。

  A.设置学习目标

  B.阅读时对注意力加以跟踪

  C.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E.分析如何完成任务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每小题1分,共20分)

  5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 )

  52、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多用。 ( )

  53、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问题解决的能力。 ( )

  54、生成性学习是复述策略常用的学习模式。 ( )

  55、“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 )

  56、“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味着教授学习策略能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 )

  57、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外而内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 )

  5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

  59、头脑风暴法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 )

  60、群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有否的重要标志。 ( )

  61、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 )

  62、对于不成熟的学习者,通过锥形顶端的“言语符号”进行阅读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 )

  63、教育过程中应奖励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 ( )

  64、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知觉水平的概括。 ( )

  65、实验法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控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测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方法。 ( )

  66、列提纲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常用方式。 ( )

  67、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 )

  68、课堂练习时,专家型教师要求学生作业时安静,并把这看作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 ( )

  69、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 )

  70、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整合阶段,各动作成分问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却有所增加。 ( )


  四、情境题(情境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7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71-75 题。

  金明小时候总是生病,常影响功课,但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同学们都说他有传染病,老师也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醒他该到医院去彻底检查一下。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躲着他。在这种气氛中,他形成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也成了班上比较差的。

  案例中,金明为什么会厌学?( )

  A.同学不接纳他

  B.总生病

  C.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提醒他彻底检查,挫伤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D.有传染病

  72、厌学的表现有( )。

  A.学习动机缺失

  B.学习兴趣下降

  C.敏感

  D.犹豫

  73、对于厌学的儿童可以采取( )。

  A.教育治疗

  B.家庭治疗

  C.社会治疗

  D.观察法

  7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金明厌学是因为( )未得到满足。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7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题。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中两名学生因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竞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l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3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并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 并说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 “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以上案例说到的事实是( )。

  A.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逃学

  B.9岁的小男孩被评选为“坏学生”

  C.学校的一个班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坏学生”

  D.班主任虽然认为评选“坏学生”不对,但仍然执行学校的决定

  76、材料中班主任的错误之处在于( )。

  A.错误地运用了学生互评的作用

  B.违反了德育过程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C.不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消除

  D.违背了德育过程中的尊重性原则

  77、材料中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

  A.深人了解学生,找出问题背后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B.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C.任其自然,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D.用更加严厉的方法对待这个“坏学生”

  78、以上情景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学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要尊重学生

  B.中小学存在的这种不尊重学生而又司空见惯的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

  C.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存在尊重学生的问题

  D.“坏学生”就是要让他逃离学校

编辑推荐: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复习笔记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练习题汇总

2011年教师资格:河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汇总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题汇总

近年来四川教师资格教育学真题整理汇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读书人网www.reAder8.cn教师资格考试频道!


读书人网 >心理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