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主要属于( )。
A.参与式
B.监督式
C.放羊式
D.控制式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
A.布鲁纳
B.加涅
C.罗森塔尔
D.波斯纳
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良好的( )。
A.职业道德信念
B.职业道德习惯
C.职业道德意志
D.职业道德理想
5、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任务的( )为前提的。
A.圆满完成
B.充分理解
C.细致分解
D.高度概括
6、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是( )。
A.有正确的学生观
B.要树立育人意识
C.应具备管理能力
D.应具备专业化的素质
7、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8、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9、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的人物是 ( )。
A.杜威
B.纽厄尔
C.华莱尔
D.巴甫洛夫
1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
A.家庭
B.社会
C.学校
D.工作单位
11、儿童能以命题形式思维,则其认知发展已达到(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13、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
A.人本主义者
B.认知主义者
C.建构主义者
D.行为主义者
14、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 )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15、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
A.他律阶段
B.前习俗阶段
C.自律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16、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7、吹拉弹唱属于( )技能。
A.认知
B.心智
C.操作
D.评价
18、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其中( )的作用尤为明显。
A.外部反馈
B.方法反馈
C.过程反馈
D.结果反馈
19、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2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既定疑点
B.理论假设
C.刺激情境
D.给定途径
21、 “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22、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反复的尝试错误中,最终形成了稳定的( )。
A.认知
B.兴趣
C.态度
D.刺激一反应联结
23、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24、学校规定学生做作业必须用蓝笔,教师批改作业必须用红笔。这是运用了感知的哪一条规律?(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5、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
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正迁移
26、( )是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27、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环境
C.教学媒体
D.教学过程
28、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29、成功教学法主张对学生实施( )。
A.鼓励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
30、整合所学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是(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监视策略
D.计划策略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31、分析教学对象主要是分析( )。
A.学生的起始能力
B.学生的生活背景
C.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
D.学生的家庭背景
E.学生的年龄特征
32、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有( )。
A.应答性行为
B.习得性行为
C.操作性行为
D.强化行为
E.消退行为
3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 )。
A.成文的正式规范
B.口头约定的规范
C.约定俗成的规范
D.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E.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34、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具备的要素有( )。
A.具体目标
B.概括目标
C.产生条件
D.行为标准
E.行为结果
35、结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鼓励原则
B.动机原则
C.结构原则
D.强化原则
E.程序原则
36、下列选项是对皮亚杰个体思维发展理论的叙述和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
A.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
B.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C.皮亚杰将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顺序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现在有些心理学家对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存在质疑
E.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37、教学进度计射中每章节的教学时间应该包括( )。
A.作业时间
B.实验时间
C.讲课时间
D.复习检测时间
E.预习时间
38、教师进行说服教育时,只提出正面材料的情况有( )。
A.对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
B.理解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
C.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
D.学生原本就有相反的观点时
E.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时
3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A.相似性
B.可行性
C.原有认知结构
D.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E.组织性
40、皮亚杰认为,2~12岁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有(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利他阶段
E.公正阶段
41、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 )。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行为规范学习
D.态度与情感学习
E.气质
4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 )。
A.注意与预期
B.激活原有知识
C.选择性知觉
D.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E.认知结构的重组
43、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
A.记笔记
B.列提纲
C.提问
D.画图形
E.生成性学习
44、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即( )。
A.直接转变
B.间接转化
C.间接改变
D.直接发生
E.自然形成
45、根据课堂师生的注意、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可将课堂气氛分为( )。
A.顺从的
B.积极的
C.反抗的
D.叛逆的
E.消极的
46、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47、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有( )。
A.效果律
B.强化律
C.练习律
D.消退律
E.准备律
48、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
A.知识的获得
B.知识应用
C.知识巩固
D.知识编码
E.知识提取
49、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A.性格的社会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E.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50、以下属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有( )。
A.敏感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E.发散性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每小题1分,共20分)
51、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 )
52、拥有某一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53、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与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 )
54、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 )
55、由练习曲线可看出,技能有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 ( )
56、教学研究课题一般来自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遇到的问题。 ( )
57、言语讲解在技能形成中不起作用。 ( )
58、 4~5岁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 )
59、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是同一概念。 ( )
60、学习者若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影响。 ( )
61、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 )
62、多元性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都应是多元的。 ( )
63、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 )
64、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 ( )
65、态度结构的三种成分始终是一致的。 ( )
66、迁移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 ( )
67、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 )
68、概念是构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石。 ( )
69、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的能力称为元认知。 ( )
70、教师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而言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 )
四、情境题(情境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7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71-75 题。
赵老师是某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他最近遇到了教学上的困难。他一贯好用的“奖励小红花”策略现在越来越没有效果了,而这一策略在三年级以前是非常有效的。
“奖励小红花”属于( )。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自我控制法
72、用“奖励小红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是激发( )。
A.内部学习动机
B.外部学习动机
C.远景性动机
D.附属内驱力
73、奥苏伯尔认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小学高年级,( )开始占优势。
A.内部学习动机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学习兴趣
74、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
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B.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C.正确指导学生归因
D.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
7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 题。
某市路南区某小学教师崔某在学校放学后,义务为其班学生张某补习数学。该生属于习惯性不听讲,不守纪律的学生,经多次提醒劝告不听,并顶撞教师,情急之下,崔老师用手掐了该生的左脸。事后,该生之父大闹学校,并带来当地“焦点透视”节目组的记者进行采访,曝光,大肆渲染。路南区教育局迫于新闻宣传的压力,局长当即拍板:对该教师马上解聘,并赔偿学生损失费3000元,要求该学校有关领导作出严肃的检查,并通报全市各级教师就此事展开讨论,自查反省,引以为戒。
局长解聘崔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 )
A.妥当
B.不妥当
C.不好说
D.比较妥当
76、我国教师法对于学校解聘教师的情形规定有哪些?(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D.自行为学生补课的
77、依据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崔某在放学后义务为张某补习数学是违法的
B.崔某不应该掐张某的左脸
C.张某的父亲大闹学校是对的
D.记者大肆渲染该事件是对的
78、案例中,学校赔偿学生3000元,属于( )
A.民事赔偿
B.行政赔偿
C.刑事处罚
D.行政处罚
编辑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读书人网(www.reAder8.cn)教师资格考试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