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人机工程是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系统,并使三者从安全的角度上达到最佳匹配,以确保系统高效、经济运行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A.人-机——系统
B.人一设备一环境
C.人一机一环境
D.人一机一建筑
答案:C
解析:安全人机工程是研究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安全本质,并使三者从安全的角度上达到最佳匹配,以确保系统高效、经济运行的一门应用科学。
2.在人机系统中( )始终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
A.人机
B.人
C.机
D.环境
答案:B
解析:在人机系统中人始终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机器起着安全可靠的保证作用。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是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让工业机器人代替人的部分危险 操作,从根本上将人从危险作业环境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安全生产。
3.明适应是指人从暗处进入亮处时,能够看清视物的适应过程,这个过渡时间约需( )min.
A.1
B.10
C.20
D.30
答案:A
解析:明适应约需lmin,暗适应的过渡时间较长,约需要30min才能完全适应。
4.人体各部分出力大小的参数,如握力、拉力、推力、推举力、转动惯量等是人体特性参数中的( )参数。
A.静态
B.动态
C.生理学
D.生物力学
答案:D
解析:生物力学参数主要指人体各部分,如手掌、前臂、上臂、躯干(包括头、颈)、大腿和小腿、脚等]出力大小的参数。
5.机械设计本质安全要求设计者必须考虑到人在( )情况下不会触及到部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接触到,例如登着梯子对机械进行维修等情况。
A.混乱
B.特殊
C.失误
D.正常
答案:D
解析:机械部件的定位安全是指把机械的部件安置到不可能触及的地点,通过定位达到安全的目的.设计者必须考虑到人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触及到部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接触到,例如登着梯子对机械进行维修等情况。
6.在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及时而正确地掌握( )是进行诊断的先决条件。
A.异常模式(模型)向量
B.载荷或应力向量
C.设备状态向量
D.故障机理传递函数
答案:C.
解析:在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设备的状态向量是设备异常或故障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设备故障诊断的客观依据,所以及时面正确地掌握状态向量是进行诊断的先决条件,为此就要用传感器或其他检测手段进行状态信号的监测。
7.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是指安全起吊( )的最大质量。
A.抓斗和被吊物总和
B.电磁吸盘和被吊物总和
C.使用吊钩时指被吊物料的净质量
D.料罐和被吊物总和
E.钢水包与钢水总和
答案:ABCDE.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额定起重量与有效起重量的区别。额定起重量是指起重机能吊起的物料连同分吊具(或属具)质量的总和,有效起重量是指起重机能吊起的物料的净质量。
如抓斗、电磁吸盘、平衡梁、钢水包等均属于可分吊具,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质量,额定起重量包括吊载与这些可分吊具的质量之和。当使用吊钩时,额定起重量是指被吊物料的净质量。当两台起重机的起重量相同,但取物装置的种类不同时,安全起吊净物料的质量也不同,特别是用可分、吊具或属具时,要从额定起重量中,去掉吊具的质量后,才是安全起吊物料的质量。起重事故中,超载导致的事故占很大比例,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概念。
8.可以用焊接工艺方法制造的起重机零构件是( )。
A.起重机吊钩
B.桥式起重机主梁
C.门式起重机支腿
D.塔式起重机的塔架
E.汽车起重机的臂架
答案:BCDE.
解析:起重机的金属结构件多用焊接工艺方法制造,而起重机吊钩不能用焊接工艺方法制造。
9.在对机械设备的危险状态进行系统评价时,首先要识别在使用阶段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应该考虑到机器( )状态,以便采用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加以防护。
A.执行预定功能正常作业
B.设备失灵的非正常
C.人员的误用导致
D.维修保养作业
E.暂时停用非工作
答案:ABCDE.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机械各种状态的安全问题。机器在按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的过程中,以及在安装、调整、维修、拆卸和处理时,都有可能对人员造成损伤或对健康造成危害。这种伤害在机器使用的任何阶段和各种状态下都有可能发生,包括正常工作状态、非正常工作状态、故障状态、检修保养状态甚至非工作状态。在进行危险识别时,应该做到全面、无遗漏。
1.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有( )。
A.中毒
B.碰撞和撞击
C.卷入和挤压
D.接触伤害
E.火灾和爆炸
答案:BCD
解析: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有;①卷入和挤压,这种伤害主要来自旋转机械的旋转零部件,即两旋转件之间或旋转件与固定件之间的运动将人体某一部分卷入或挤压.②碰撞和撞击,这种伤害主要来自直线运动的零部件和飞来物或坠落物。③接触伤害,主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接触到运动或静止机械的尖角、棱角、锐边、粗糙表面等发生的划伤或割伤的机械伤害和接触到过冷过热及绝缘不良的导电体而发生冻伤、烫伤及触电等伤害事故。
2.产品的失效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 )。
A.早期故障期
B.中期故障期
C.晚期故障期
D.偶发故障期
E.磨损故障期
答案:ADE
解析:产品的失效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①早期故障期。产品在使用初期,故障率较高,但经过不断的调试和排除故障,故障率较快地降下来,并逐渐趋于稳定运转。②偶发故障期。这个期间的故障率降到最低,且趋向常数,这时发生的故障是随机的,是偶然原因引起的。③磨损故障期。这个时期的故障迅速上升,因为产品经长期使用后,由于磨损和老化,大部分零组部件将接近或达到固有寿命期,所以故障率较高。
3.安全系数的提高方法有( )。
A.通过增加构件尺寸
B.通过增加重量
C.通过减小负荷
D.通过增加费用
E.通过优化结构设计
答案:ABDE
解析:安全系数的提高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达到,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构件尺寸、增加重量或增加费用等方法来实现。
4.在进行机械设备结构的耐环境设计时,要进行的实验有( )。
A.耐久性试验
B.拆装试验
C.寿命试验
D.环境试验
E.可靠性测定和可靠验证
答案:ACDE
解析:耐环境设计要求在产品设计时要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应进行耐机械应力(振动、冲击等)设计和抗气候条件(高温、低温、潮湿、雨淋、日晒,风化、腐蚀等)设计。设计时就应预计产品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并采取相应的耐环境措施。为此,在设计、试制阶段耍进行实验室模拟或现场作预计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试验,如耐久性试验.寿命试验、环境试验、可靠性测定和可靠性验证等试验。
5.属于人机界面设计内容的有( )。
A.控制器和显示器设有连锁保护装置,做到即使误操作某一控制器也不会引起事故
B.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
C.考虑人机协调关系
D.所设计的显示器,长时间观察或监听而不易疲劳
E.操纵机构应没训'成在操作时需要用的操作力不大,不产生“手感”,不沉重
答案:ABCD
解析: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交换信息的环节,如果人机界面设计不当,入与机措相接触造成能量逸出,将直接会导致事故发生。所以在人机界面设计时,即人机工程设计时,必须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索,考虑入机协调关系,如入的正常生理能力和允许限。要求所设计的显示器,长时间观察或监听而不易疲劳;操纵机构应设计成在操作时需要用的操作力不大,有“手感”而不沉重;控制器和显示器应尽量少而集中,配置合理,避免操作失误;且设有连锁保护装置,做到即使误操作某一控制器也不会引起事故。
6.产品结构维修性设计的可达性要考虑( )。
A.设备外部的可达性
B.设备内部的可达性
C.设备上部的可达性
D.设备底部的可达性
E.安装场所的可达性
答案: ABE
解析:可达性是指杭修人员接近产品故障部位进行检查、修理操作、插人工具和更换零件等维馅作业的难易程度。可达性设计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①安装场所的可达性;②设备外部的可达性;③设备内部的可达性。
7.人在人机系统中主要功能有( )。
A.执行功能
B.传感功能
C.信息处理功能
D.操纵功能
E.保质功能
答案:BCD
解析:人在入机系统中主要有3种功能:①传播功能。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的看、听、摸等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信息,将这些刺激信息作为辅人传递给人的中枢神经。②消息处理功能。大脑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检索、加工、判断,评价,然后做出决策。③操纵功能。将信息处理的结果作为指令,指挥人的行动,即人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如操纵控制器、使用工具、处理材料等,最后达到人的预期目的,如机器被开动运转、零件被加工成形、机器的故障已被排除、缺陷零件已桩修复或者更换等。
8.机器优于人的能力主要有( )。
A.信息检测
B.图像识别
C.操作速度快
D.精确性高
E.能同时完成多种操作
答案:CDE
解析:人优于机器的能力主要有,信号检测、图像识别、灵活性、随机应变、归纳、推建、判断、创造性等;机器优于人的能力主要有反应、操作速度快,精确性高,输出功率大,耐久力强,重复性好,短期记忆,能同时完成多种操作、演绎推理以及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等。
9.人在进行作业操作时的基本可靠度与( )有关。
A.输入可靠度
B.判断可靠度
C.输出可靠虞
D.作业危险度系数
E.作业环境条件系数
答案:ABC
解析:系统不因人体差错发生功能降低和故障时人的成功概率,称为人的基本可靠度,用r表示.人在进行作业操作时的基本可靠度可用下式表示:r=a1a2a3;式中a1为输入可靠度,考虑感知信号及其意义,时有失误 a2为判断可靠度,考虑进行判断时失误;a3为输出可靠度,考虑输出信息时运动器官执行失误,如按错开关。
10.从系统控制的功能方面来看,故障安全结构有( )。
A.积极主动式
B.消极被动式
C.消极主动式
D.积极被动式
E.运行操作式
答案:ABE
解析:从系统控制的功能方面来看,故障安全结构有一下几种:①消极被动式。组成单元发生故障时,机器变为停止状态.②积极主动式。组成单元发生故障时,机器一面报警,一面还能短时运转。⑧运行操作式。即使组成单元发生故障,机器也能运行到下次的定期检查。通常在产业系统中,大多为消极被动式结构.
11.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时的技术经济性原则要考虑( )。
A.可靠性
B.系统的质量因素和输出功能指标
C.技术功能和经济成本
D.安全性
E.预测和预防性
答案:ABCD
解析:技术经济性原则不仅要考虑可靠性和安全性,还必须考虑系统的质量因素和输出功能指标。其中还包括技术功能和经济成本。
1.在密闭空间作业的管理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有( )
A.准入管理
B.密闭空间处设有警示标识
C.提供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D.必须采取静电消除措施
E.提供防护用品
答案:ABCE
解析:对于密闭空间作业有两种形式的管理规定:一是经定时监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能保证在密闭空间内作业,并不需要办理转入怔的密闭空间,成为无需准入密闭空间;二是具有包含可能产生职业有害因素、或包含可能对进入者产生吞没危害或具有内部结构,易使进入者落入引起窒息或迷失等特征的密闻空间,成为需要准入密闭空间。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应由用人单位实施安全作业准入。用人单位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或减少密闭空间的职业危害以满足安全作业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明确密闭空间作业负责人、被批准进入作业的劳动者(简称准入者)和外部监护或监督人员(简称监护者)及其职责。
②在密闭空间外设置誓示标识,告知密闭空间的位置和所存在的危害。
③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培训。
④当实施密闭空间作业前,须评估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以确定该密闭空间是否准入。
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经容许的劳动者进入密闭空间。
⑥提供密闭空间作业的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及报警仪器。
⑦提供应急救援保障。
2.生产性噪声可归纳为( )三类。
A.流体动力性噪声
B.空气动力噪声
C.机械性噪声
D.电压性噪声
E.电磁性噪声
答案:BCE
解析: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生产性噪声可归纳为以下三类:①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②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③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
3.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中,( )是主要的途径。
A.呼吸道
B.皮肤
C.消化道
D.神经系统
E.以上答案正确
答案:ABC
解析:生产性毒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毒物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内。生产性毒物经呼吸道进人人体是最主要、最危险、最常见的途径,这是由于肺泡壁极薄,扩散面积大,吸收能力强,供血丰富,呈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迅速进入人体,约95%的患者是通过呼吸道造成中毒的,毒物经过呼吸道被吸收的速度仅次于静脉注射。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可不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解毒过程,就能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迅速分布到全身,故其毒作用发生较快。
4.职业中毒可分为( )。
A.急性中毒
B.慢性中毒
C.亚慢性中毒
D.亚急性中毒
E.带毒状态
答案:ABD
解析:职业中毒是指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并在其作用下引起机体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职业中毒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急性中毒是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是指长期少量接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亚急性中毒的症状则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较大剂量的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5.下列粉尘中,不属于无机粉尘的有( )。
A.滑石粉尘
B.橡胶粉尘
C.农药粉尘
D.金刚砂粉尘
E.谷物粉尘
答案:BC.
解析:按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1)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石灰石、煤等粉尘;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锡、铅等粉尘;人工无机性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粉尘等。(2)有机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谷物、亚麻、茶等粉尘;动物性粉尘,如皮毛、骨质、角质等粉尘;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橡胶等粉尘。(3)混合型粉尘。毛皮、棉麻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中除了棉、麻、皮、毛等生物性有机粉尘外,其中还含有大量尘土等矿物性无机粉尘,因此可将其称为混合性粉尘。由于在生产环境中,以单纯的一种粉尘存在的情况较为少见,大多数情况为两种或多种粉尘的混合物,故有人将其称为混合性粉尘;如使用砂轮机磨削金属时产生的粉尘,既有金刚砂粉尘,又有金属粉尘。
1.安全人机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A.分析机械设备及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可靠性设计、维修性设计、安全装置设计、安全启动和安全操作设计及安全维修设计等
B.研究人和机器在事故中的责任问题
C.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分析研究人和机器各自的功能特点,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以构成不同类型的最佳人机系统
D.研究人与机器相互接触、相互联系的人机界面中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
E.分析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建立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原则,据此设计出经济、合理以及可靠性高的人机系统
答案:ACDE
解析:安全人机工程在所研究的诸多因素中,主要是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如下4个方面;①分析机械设备及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井有针对性地进行可靠性设计、维倍性设计、安全装置设计、安全启动和安全操作设计及安全维修设计等。②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分析研究人和机器各自的功能特点,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以构成不同类型的最佳人机系统。③研究人与机器相互接触,相互联系的人机界面中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④分析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建立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原则,据此设计出经济、合理以及可靠性高的人机系统。
2.人机系统主要有两类,分别是( )。
A.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D.半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C.机械化、半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D.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E.全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答案:CD
解析:人机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机械化、半机械化控制的人机系统;一类为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3.在车间内对机器进行合理的安全布局,可以使事故明显减少,布局时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方向
B.美观
C.照明
D.空间
E.管、线布置
答案:CDE
解析:在车间内对机器进行合理的安全布局,可以使事故明显减少,布局时要考虑如下因素:
(1)空间;便于操作、管理、维护、调试和清洁。
(2)照明:包括工作场所的通用照明和为操作机器而需的照明。
(3)管、线布置:不要妨碍在机器附近的安全出入,避免磕绊,有足够的上部中间,保证维修时人员的出入安全。
4.减少人的反应时间的途径有( )。
A.合理地选择感知类型
B.适应人的生理心理要求,按人机工程学原则设计机器
C.操作者提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反应速度,应通过训练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
D.缩短工作时间
E.提高薪金
答案:ABC.
解析:一般来说,机器设备的情况、信息的强弱和信息状况等外界条件是影响反映时间的重要因素;而机器的外观造型和操纵机构是否适宜于人的操作要求,以及操作者的生物力学特性等,则是直接影响动作时间的重要因素。减少反应时问的途径包括,①合理地选择感知类型。比较各类感觉的反应时间,发现听觉和知觉反应时间最短,约0.1-0.2s,其次是触觉和视觉。所以在设计各类机群时,应根据操纵控制情况,合理选择感觉通道,尽量选用反应时间短的通道去控制和调节机器。②适应人的生理心理要求,按人机工程学原则设计机器。③操作者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反应速度,应通过训练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
5.人体特性的基本参数是( )。
A.胸围
B.腰围
C.身高
D.体重
E.年龄
答案:CDE
解析:把正常人体的身高H(cm),体重w(kg)和年龄A等3个参数作为基本参数,因为人体其他参数多数大都与这些参数有关,均可以由这3个基本参数测出或由经验公式算出。
6.人体疲劳分为( )。
A.肌肉疲劳
B.骨骼疲劳
C.精神疲劳
D.五官疲劳
E.四肢疲劳
答案:AC
解析:疲劳分为肌肉疲劳(或称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或称脑力疲劳)两种。肌肉疲劳是指过度紧张的肌肉局部出现酸痛现象,一般只涉及大脑皮层的局部区域。而精神疲劳则与中枢神经活动有关,它是一种弥散的、不愿意再做任何恬动和懒惰的感觉,意味着肌体迫切需要休息。
7.人的疲劳的测定方法有( )。
A.主观感觉调查表法
B.分析脑电图
C.跑步测验
D.智能测验
E.精神测验
答案:ABDE
解析:疲劳的测定方法有:主观感觉阔查表怯、分析脑电图、测定闪频值(CFF)、智能测验、精神测验、连续拍摄人体动作的变化。
8.机械安全的内容包括( )。
A.在机械产品预定使用期间执行预定功能和在可预见的误用时,不会给人身带来伤害
B.机械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可预见的非正常情况下任何风险事故时机器是安全的
C.在机械产品预定使用期间执行预定功能和在可预见的误用时,会给人身带来伤害
D.机械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可预见的正常情况下任何风险事故时机械是安全的
E.机械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不可预见的非正常情况下任何风险事故时机器是安全的
答案:AB
解析:机械安全是指机器在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和在对其进行运输、安装、调武、运行、维修、拆卸和处理时对操作者不发生损伤或危害其健康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在机械产品预定使用期间执行预定功能和在可预见的误用时,不会给人身带来伤害;②机械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可预见的非正常情况下任何风险事故时机器是安全的。
编辑推荐
欢迎光临该注册安全工程师频道:http://www.reader8.net/exam/anquan/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