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13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重点讲义

发布时间: 2013-05-16 13:05:48 作者: liulinlin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概述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内涵:

  劳动力市场是一种要素市场,是劳动力或者劳动服务进行交易和流通的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力这种最为重要的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它通过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之间提供一个接触、谈判和交易的机制,并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者配置于一定的工作岗位上。这种劳动力的配置不仅满足了个人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劳动力正是借助劳动力市场被有效地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之中的。

  通常所说的劳动力市场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角度来说,劳动力市场是由各种各样的局部性或单一性劳动力市场所构成的一个总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是指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在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动力使用权转让(或租借)合约时所处的市场环境。在劳动力市场这种特殊的市场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

  (1)为了方便劳动力的供求双方之间进行接触和联系,许多机构建立了起来。劳动力供求双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招聘广告、职业介绍所、就业安置办公室、工会的就业服务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来实现。

  (2)劳动力供求双方一旦有了接触和联系,就会交换关于劳动力的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信息。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交换可以通过求职申请、面试甚至朋友的口头传递来实现。

  (3)劳动力的供求双方一旦达成协议,就会签订某种形式的合同,这种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条件、职业保障、合同期限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合同都是书面形式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所达成的某种默契。

  从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一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育通常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往往是从单个的或局部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开始,逐渐扩散,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处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之中,可以看到,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

  (二)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

  (三)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

  (四)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

  (五)劳动力市场交易的延续性

  (六)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

  (七)劳动力的出售者的地位不利性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所谓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是指根据某种特征对劳动力市场所做的类型划分。在通常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分别可以被划分为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

  (一)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1.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全国性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全国范围内彼此搜寻而形成的劳动力市场。

  2.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地区性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仅仅在某一局部地区范围内彼此搜寻而形成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

  (二)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外部劳动力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它是指处于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由多位雇主和大量的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则是指在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所形成的一种有序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三)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

  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是基于一种双层劳动力市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即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有时也被译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

  1.优等劳动力市场

  优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职业保障性强。但是这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供给者的要求较高,只有具备一定的受教育水平、技术熟练程度或者具备某种技能的人才有可能进人这一市场。

  2.次等劳动力市场

  次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就业不稳定、工资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这种市场通常包括饭店中的一般性服务工作、零售商店店员、建筑业中的杂工、农场工人以及私人家务劳动提供者等所在的劳动力市场。

  效率工资和晋升竞赛:

  (一)效率工资

  1.效率工资及其与生产率的关系

  效率工资是指某些企业提供的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

  2.效率工资的实践运用及其注意要点

  正因为高工资在以上几个方面具有生产率促进的作用,所以,尽管从表面上看,雇主提供高于市场通行工资水平的工资,成本似乎增加了,但是由于高生产率者能够为企业带来的边际收益产品往往会更高,所以企业最终是会从这些员工的高生产率中获益的。当然,雇主提供效率工资也并非没有成本,尽管在提高工资的初始阶段,生产率的提高会超过工资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在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如果雇主再继续提高工资水平,它给雇主带来的成本就会超过收益。因此,只有当雇主从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中获得的边际收益与相关的边际成本相等时,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率才能使雇主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准确地说,效率工资并非是单纯指雇主提供的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市场工资率,它的另外一个潜在条件是,这种工资水平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即它至少不会导致企业出现亏损。

  从理论上来分析,通过提供效率工资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率的企业通常会有两种:第一种是从降低员工流动性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最大的企业,比如那种内部运营系统比较复杂的大型现代企业,还有那种必须对员工进行较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确保他们胜任组织中的相关重要岗位的企业,这些人一旦流失,企业的替换成本会非常高。第二种是很难通过基于产出的工资制度来激励员工,或者是对员工进行监督的难度很大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提供效率工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作用。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要想使效率工资能够产生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通常需要具备一个条件,这就是劳动者期望与企业保持长期雇佣关系。

  (二)晋升竞赛

  1.晋升竞赛的基本特点2.晋升竞赛的设计要点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

  劳动力需求:

  (一)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需求曲线

  1.劳动力需求的性质

  所谓劳动力需求,从宏观角度来说,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总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水平上,企业所需要的某种既定质量的劳动力的数量。

  一般来说,对商品的需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需求,即对那些能够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的需求;另外一种是间接需求或派生需求,即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带来满足的最终产品的需求而导致的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需求。

  2.劳动力需求曲线

  


  (二)工资率变化对劳动力需求且的影晌

  1.规模效应2.替代效应

  (三)工资率以外其他要素变化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1.产品需求变化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2.资本价格变化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供给的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劳动力供给,可以定义为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的,在现行工资水平或工资率下,有多少人愿意提供劳动以及提供多少劳动的意愿。然而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同时也有其质量内涵,即劳动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劳动力的质量有多高也是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之所以在劳动力供给的定义中未提及质量问题,只是出于研究上的方便而进行的简化。

  事实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即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劳动力无法标准化的问题)。社会上不仅有大量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分布在不同的技术、专业和职业以及岗位上,而且即使在同一职业或岗位上,甚至在同一工厂中并肩操作着同一种机器的工人中,也没有两个人是绝对相同的。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用一种劳动力替换另一种劳动力的可能性,当教育、训练和经验得到充分利用时,尤其是这样。此外,我们还可以用换算的办法在理论上将劳动力看做是同质的。比如,可以将劳动力市场上对不同的个人所提供的小时工资率的差别,看成是对劳动力质量差别的一种衡量。那么,通过将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报酬较高的劳动时间还原为等量的所获报酬最低的劳动时间,就能够把这种实际劳动时间变换为等值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简单地用工时来对劳动力供给进行衡量。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内涵

  关于劳动力供给曲线可以划分为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以及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在这里,我们仅就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来进行分析。

  对于单个劳动者来说,劳动力供给就是指在既定的工资率下劳动者所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因此,个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所描述的实际上是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量是如何随工资率的变化而变化的。个人劳动力的供给量与工资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其主要原因是,工资率的上升对于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会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三)影响一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的因索

  一个经济社会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数量或可以得到的劳动力供给量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人口的规模与人口构成;2.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意愿强弱;3.工作周的长度与节假日的长度

  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一)劳动力市场均衡

  所谓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需求正好等于劳动力供给这样一种状况。此时的工资率即为均衡工资率或市场出清工资率,在这一工资率下通过市场实现的就业量即为均衡就业量。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破坏与重建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些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原有均衡状态,促使劳动力供给曲线或劳动力需求曲线,甚至两者同时发生位移,从而形成新的均衡并产生新的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是在不断建立、不断被打破、然后再重新建立这样一种循环中运行的。

  1.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位置的影响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方式有两种:一是向左移动;二是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意味着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缩小了,向右移动意味着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扩大了。这两种移动方式对劳动力市场均衡位置的影响,如图10-4所示。

  


  2.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位置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方式也有两种。曲线右移表示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增加,曲线左移则表示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对市场均衡位置的影响可如图10-5所示。

  


  3.劳动力需求曲线和劳动力供给曲线同时移动对均衡位置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政策:

  (一)政府捉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充分就业是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但是,仅仅依靠劳动力市场的自发作用,往往是很难实现充分就业的。在很多时候,政府必须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从而努力朝着充分就业的日标迈进,现代经济国家采取了各种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产业政策选择和就业结构调整等。

  (二)最低工资立法及其影响

  目前,在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对最低工资做出了规定,那么这种最低工资对于收入分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研究表明,政府的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可能会同时产生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

  (1)压缩效应。一方面,在就业能够继续得益维持的情况下,最低工资立法提高了原来所获得的工资率低于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的收入水平。如果他们的工作时间仍然同过去一样,那么这些低收入者的收入显然会提高;另一方面,最低工资立法还有可能通过缩小其他低工资工人以及技术工人与监督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来压缩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这是因为,当原来处于最低工资水平之下的那些工人的工资被提高以后,企业为了维持企业内部的工资结构,可能不得不同时提高那些工资水平原来刚刚超过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的工资水平,否则的话,这些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可能会受挫。

  ( 2)扩大效应。最低工资立法同时也有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这是因为,如果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工资立法超过了当劳动力市场自由运行时所确定的均衡工资率,那么最低工资立法的实行必然会导致企业不愿意继续雇用生产率水平低于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于是这些工人

  就会失去工作。这样,这些工人可能就不得不到没有被最低工资立法所覆盖的部门去寻找工作,而这会导致未被覆盖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上升,在该部门劳动力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未被覆盖部门的均衡工资率会比没有实行最低工资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这种影响过程就导致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之后,原本收入就处于最低层的工人的收入更低了。

  当然,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终影响是什么,要取决于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的力量哪一个更大。如果前者的力量更大,则最低工资立法削弱了社会上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反之,若后者的力量更大,则社会上的不平等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编者推荐:

2013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练习题汇总

13年经济师考试《中级工商管理》章节习题汇总

13经济师考试《中级金融》基础讲义及例题详解汇总

2013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基础讲义及例题解析汇总

更多经济师资格考试信息关注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net/)

经济师资格频道(http://www.reader8.net/exam/jjs/)




读书人网 >初级经济师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