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智”。
武雄曰:“善者不”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後。 之案:、二句敦、遂本同。傅、范“善者不”二句“ 者”作“言”。
俞樾曰:按此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下文“善者不,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於“信者不美”注云:“信者,如其。不美者,朴且也。”是可古本正作“ 信者不美”,“言”字也。
陶曰:案俞氏河上注,知文“言”字皆作“者”,下文一律者也。今按王注云:“在也,本在朴也。”但“信”“美”之,而不及“言”,以其所本亦作“者”也。
之案:俞、陶之非也。文心雕情采篇曰:“老子疾,故‘美言不信’。”是勰所老子本作“言”字。河上於此句注云:“滋美之言者,孳孳。不信者,多空也。”又成玄英序疏此章“信言”章。疏云:“信,也。美,浮也。言上德之人……所言教,而不,……浮之言,……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云‘犬不以善吠良,人不以善言’也。”可河上本碑本同。王注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句云:“美言之,可以?之,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此章注:“在也,本在也。”亦正同。未及“言”,而言在其中,何由其所本必作“者”乎?又“善者不”二句,焦考曰:“古本作‘ 善言不,言不善’。”又子物“大不言”,亦同此。知北篇“不知深矣,知之矣”,“知者不博”二句意亦似。
人不,既以人己愈有,既以人己愈多。
可均曰:“既以人”,御注作“人”。
振玉曰:御注、景福二本“”作“”。
之案:邢玄、、溪、正均作“”。二“愈”字,邢玄作“逾”,范作“俞”。“俞”古字,作“逾”。碑本五章“愈”亦作“俞”。又“人不”,、彭、傅、、高作“”,范作“”,河上公、王弼作“不”。作“”是也。策魏策一引老子曰“人,以人己愈有,既以人己愈多”,“不”亦作“”。“既以人”句,子田子方篇引同。“ 既以人”句,“既”字可魏策改“”字,“既”字文。又“”有藏,楚“一日之”,注:“,也。”子天道“而所”,文:“不通。”天下篇老聃“以有不足……藏也故有”,即藏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而不。
振玉曰:敦煌辛本下“之”字。
之案:本作“人之道”,“”字。“人”“天”,文,然非老子本。
【音】此章江氏,家同。惟高本以信、善,武雄以、有、多,皆。此章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又知、、多,知、,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
右景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河、王、傅、范本同,河上“ 第八十一”,王本“八十一章”,范本“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国学经典 | 经 史 子 集 蒙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