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祜曰:介,微也,一切音十五引易注,列子朱篇“介然之者”文。列子仲尼篇:“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干我者,我必知之。”宋林希逸曰:“介然之有,言一介可之微也。”又介然,固貌,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注。充王:“介然之志,峭霜崖,乎之情,峰海岸。”
王念曰:王弼曰“唯施之是畏也”,河上公注略同。念案二家以“施”“施”字,非也。“施”“”,,邪也。言行於大道之中,唯其入於邪道也。下文云“大道甚夷,而民好”,河上公注:“,邪不正也。”是其矣。(案即上文所施也。邪道足以惑人,故曰唯施是畏。王注曰:“言大道然正平,而民尚舍之而不由,好邪,施以塞大道之中乎!”於正文之外,又增一,非是。)文“,邪行也”,引禹:“北于。”孟子篇“施良人之所之”,注曰:“施者,邪施而行。”丁公著音。淮南俗篇“去非者,非批邪施也”,高注曰:“施,微曲也。”要略篇“接直施”,高注曰:“施,邪也。”是“施”“”通。史生“庚子日施兮”,“施”作“ 斜”,斜亦邪也。非解老篇此章之曰:“所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貌施也者,邪道也。所也者,佳也。佳也者,邪道之分也。”此尤其明矣。
培曰:案王是。惟非子解老篇曰:“之所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貌施也者,邪道也。所大也者,佳也。佳也者,邪道之分也。”此文之,“唯施”古本作“貌施”,或“ 貌施”之上有“唯”字。云:“夫貌,情之也。”雅:“貌,巧也。”是“貌”字之夸同,故“施”同邪道。
大道甚夷,而人好。
可均曰:“而人好”,御注、高作“民其好”,河上、王弼作“而民”。 振玉曰:“而”,敦煌本作“其”。
之案:“夷”,范本作“□”。范曰:“□,古本如此,文云:‘行平易也。’”又“”字,本作“”,景、御注、宋刊河上本皆作“”。意林卷一引“而民好”,注引河上公“,邪不平正也”,是所本作“”。玉篇人部:“‘’,牛耕、牛燕二切,急也。”作“”恐非。“而人”,高、溪、正、范、均作“民甚”。
培曰:“”字之下有“大”字。四十一章“大笑之”,王念作“大而笑之”。“大”“迂”同,王以迂解彼文“ 大”字,稍曲,然此文“大”,大迂。郊祀志“怪迂”,注:“迂回也。”是“迂”“”同,故此文“”“ 大”言。之案:本非子,辨而曲。王先慎曰:“德‘ 大道甚夷,而民好’,河上公云:‘,邪不平正也。’此‘大’字衍。”
朝甚除,田甚,甚,
曰:“朝甚除”,“除”借“污”,“”之作“”也,家以除治解之,非也。
武雄曰:敦、遂二本“”作“苗”。
之案:法京敦丁本作“苗”,卷作“”。文:“苗,生于田者。”公羊桓四年注:“苗,毛也。”此亦“”之假借。“”,文:“也。”周“田荒”,注:“也。”“田甚”,土地不治也。又“除”,高本本一作“持”,。
服文,利,食,有,
可均曰:“服文”,御注、高作“彩”。“食”,御注作“”,高作“冒”。
振玉曰:“”,明本作“”。“”,敦煌本作“”。“”,敦煌本作“”。
武雄曰:敦、遂二本作“”,非喻老合。
之案:“”,、彭、范、溪、正作“采”。“”“采”同,文:“糸,采。”一切音引尚云:“?五彰施於五色。”考正云:“五者之。”景元注引傅奕云:“采乃古文字。”宇惠曰:“‘服文’,林本作采,非子同。一本作。”又“”,傅、范作“”,王羲之、、彭作“”,作“”。“食”,殿本作“食”。
是□。非道也哉!
可均曰:王弼“夸”下有“夸”二字,文引河上本同。
之案:道藏宋太守刻四家注引弼注:“而不以其道得之,也;而不以其道得之,位也。故非道以明,非道皆也。”知王本夸。武敦乙本卷均作“”,下有“”二字,想王本亦同。惟武敦乙本有“也哉”二字,卷。又、彭、王羲之、溪、正均作“”,范本作“□”。
慎曰:“是”,本皆作“”。柳子厚亦押,]之故。今非解老篇改作“竽”。
非之解曰:“竽之倡,一竽唱而和。大倡而小和,故曰竽。”其既有,又“”字,且去老不,得其真,故宜之,使老子生,不能易此字也。又柳子厚押,林翁、孟解,皆作“”,不考之。河上公注亦作“”,有如此低神乎?
俞樾曰:按“夸”字。非子解老篇作“竽”,其解曰:“竽也者,五之者也。故竽先瑟皆,竽唱皆和。今大作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小必和。故服文采,利,食,而有者,是之竽矣。”古本如此,之。
炎武曰:“夸”,古音枯。老子“朝甚除”至“是夸”,文:“夸,大,于。”又、刳、刳、?字皆夸得。慎非子改老子“夸”“竽”,恐非(唐正卷四)。又曰:“是夸”,慎改“竽”,本之非子,而不知古人夸刳,正“除”也(答李子德)。
于省吾曰:按“”作“”,、,定母字。敦煌本“夸”作“”,“”即“”。文:“夸,大,于。”景本“夸”作“□”。非子解老作“竽”,“竽”即“迂”,“迂”“竽”“夸”之借字,非子解竽器,矣。本生“非夸以名也”,注:“夸,也。”荀子辱“不迂乎哉”,注:“迂”,失也。”失相因。五行志“叔迂季伐”,注:“迂,夸也。”上言“朝甚除,田甚,甚,服文,利,食,有”,皆之事,上下文,相接。“”、“迂”乃古人,亦作“”、“迂”。荀子不苟:“夸生惑。”儒效:“夸。”抱朴子惑:“薄之徒,率多。”史孝武本:“事如迂。”文志:“ 欺怪迂之文,以益多。”例同。自“”如字,而“夸”二字遂不可解。
之案:作“□”是也。夏竦古文四卷二引古老子作夸,碑本合。御注、孟本同此。范本作“□”,疑“□”字通。□,文:“所以人也。大□。一曰:俗以不止□,若瓠。”
【音】此章江氏。姚文田:除、、、、竽(十二平)。廷、奚侗。“竽”作“夸”。高本:除、、、、竽(一作“夸”)采、食、哉相。武雄:畏、夷、。之案:畏、夷皆脂部,“”字非。
江永古卷一九麻“夸”,引老子“朝甚除”至“是夸”。
右景碑本五十二字,敦煌本、王、范本同,河上本五十一字,傅本五十四字。河上本“益第五十三”,王本“五十三章”,范本“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国学经典 | 经 史 子 集 蒙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