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玉曰:敦煌本“十”作“什”,下同。
曰:文“”“途”二字,“徒”即“”“途”本字也。子至篇“食於道徒”,即道也。此“徒”字如字。
之案:“出生入死”,氏春秋情欲篇高注引此同。子:“物皆出於,皆入於。”又“其出不忻,其入不拒”,又“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其形”,皆出生入死之。
人之生,之死地,十有三。
可均曰:王弼、高“地”下有“亦”字。 振玉曰:景、御注、景福、敦煌四本均“亦”字,景福本“”下有“皆”字。
沅曰:傅本“而民之生生而,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河上公、王弼作“人之生,之死地,亦十有三”,谷神子作“而民生之死地,十有三”。案非子奕同。
之案:本、遂州本、柰卷均“亦”字,柰卷、室町有“皆”字。范元本作“民之生生而之死地,亦十有三”,云:“非、遵同古本。”
易鼎曰:王本及非似皆有。文照代君子有所思行注引老子云:“人之生生之厚,皆之死地,十有三。”所引似可。以“人之生生之厚”六字共一句。老子意人求生太厚,遂之死地。故下文又申明之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生,十有三;死,十有三;其本各居半,至於求生厚,而死之遂多於生矣。若作“人之生,生而”,近於不可解。王注亦云:“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生之地焉。”是“之死地”之上有“生生之厚”四字之。
高延第曰:“生之徒”,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得天薄者,中道而;“而之死”者,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天地之大,人物之蕃,生死,不出此三者。“生生之厚”,富之人厚自奉,服食以求生,自蹈於死地,此即而之死者之一端。世人但知戕生,而以厚自奉者能生,不知其取死同也,故申言之。夫天下之人以十分率,死者居其三,自蹈於死者居其三,幸而得遂其生死之常者,居十之三耳。吁!此正命之人所由少!
之案:十有三之,自非子、河上公、碧子、得以四肢九十三,已涉附。乃又有以十三十三者,如杜成;以五行生死之十三者,如范元。其皆穿不足信。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老子之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似深得老子之旨,而以佛解老。焦因之而有老子至“出生入死”章,大悟死生之。吁!亦矣!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曰:范“故”作“哉”,柰卷及文有所思行注引“故”下有“哉”字。范曰:“夫何哉”,非古本同。
之案:景福本、傅、范本、室町本“厚”下有“也”字。振玉曰:“景本‘厚’下有‘也’字。”校。昌沿其而不知。
善生者,行不遇□□,入不被甲兵。
之案:“□□”乃‘兕虎’之。“兕虎”“虎兕”。王弼注“虎兕所措其爪角”,淮南言“虎所措其爪,兕所措其角”,皆“虎”在“兕”前,知古本亦“虎兕”文疑。又敦煌本“甲”作“”,乃“甲”之。“遇”,本作“避”,“被”,河上本、本亦作“避”。
俞樾曰:按“被”,河上公本作“避”。非子解老篇云“入山不恃以救害,故曰‘入不甲兵’”,“甲兵”以在己者言,自以作“被”。
培曰:按非子解老篇云:“人之世也,害人之心,必人害,人害,不人,故曰‘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以救害,故曰‘入不甲兵’。”(千里曰:“入山入世。”)老子古本“被”作“”,言不恃甲兵之也。“”“被”音近,後人改“”“被”,非古本矣。俞非。
之案:作“被”是也。非解老本亦作“被”。文曰:“ 凌本作被。”圻曰:“藏本作被,、被同。”王先慎曰:“雅:‘,具也。’史侯世家集解引揖注:‘被,具也。’故本作‘’,王弼本作‘被’,‘甲兵’以在己者言,明作“”作“被”二字通。河上本作‘避’,之。”
□所投其角,
之案:兕,名,犀之雌者。雅云:“形似野牛,一角,重千斤。”淮南子形“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高注:“梁山在稽。沙湘南有犀角象牙,皆物之珍也。”山海云:“ 兕出湘水之南,黑色。”老子楚人,故以兕喻。“所投其角”,敦、遂本“投”作“”。本成疏:“本言,,立也。”是成所本作“”。淮南言引“虎所措其爪,兕所措其角”二句均作“措”。
昌曰:“”,“注”通。子生“以瓦注者巧”,文引李注:“注,也。”“”“注”均“投”之假。文:“投,也。”“兕所投其角”,言善生者,既不兕所遇,故兕亦所其角也。
之案:是也。世篇引作“兕用其角”,用亦注也。老子“百姓皆注其耳目”,注:“用也。”
□所揩其爪,兵所容其刃。
可均曰:“揩其爪”,御注、河上、王弼作“措”,文作“ ”。 武雄曰:敦、遂二本“措”作“”,文本同。
之案:卷“爪”作“□”,。碑本“措”作“揩”,亦。“揩”乃“措”之字。非解老、文、遂州本、范本均作“”,景福、溪、室町、柰卷、傅奕均作“措”,“措”“”古通。“措”,安也,所措其抓,即所安其抓也。“爪”,卷作“ □”,乃“抓”之形似。夏竦古文四卷四有“抓”字,引古老子作□。
夫何故?以其死地。
培曰:案非子解老篇云:“天地之道,故曰:‘死地焉。’”此文“也”字“地”字之。王以“何地之有”相,王本亦作“地”。今河上本作“地”,王本作“也”,之也。
之案:王本皆作“地”,不作“也”,所本。王本惟浙局亭氏原本作“死也”,“死也”。石本、本均同此石,惟遂州本“何”作“其”。范本“故”作“哉”。傅本、柰卷“故”下有“也”字,本、室町本有“哉”字。非解老王羲之本、傅本“地”下有“焉”字,此以意增字,助,宏旨。
高延第曰:此章世者指示兕虎、兵刃皆凶暴不祥,喻世路之崎,人情之。子生主、人世二篇足此章之旨,非真虎可尾也。葛洪之徒不此,符咒,云可入山伏怪,妄甚矣。
【音】此章江氏。柱:三“三”字。之案:三,古音若森。有梅“其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今。又厚、角。方以智通雅曰:“角,古音,以屋,方朔以足,仲以俗。”今案“”“厚”“足”“屋”,王念均入侯部,是角厚同部。
右景碑本七十九字,敦煌本同,河上公世德堂本同(宋刊本七十七字,有)。王本八十字,傅本八十七字,范本八十三字。河上本“生第五十”,王本“五十章”,范本“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国学经典 | 经 史 子 集 蒙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